首页 百科知识 《论语》中的里仁仁为美

《论语》中的里仁仁为美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里仁为美”意思是我们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泰伯所独具的“让贤、开拓、勤奋、创新”的精神,已成为吴文化发迹时期的精髓之一,在吴地人民中得到流传和弘扬。泰伯的谦让精神,一直传为美德。吴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吴地人包容、与人为善、里仁为美的一面。
里仁为美_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

二、里仁为美

“里仁为美”出自《论语》中的里仁篇。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邑也;“仁”,仁爱也。“里仁为美”意思是我们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到了真善美的境界。只有仁者,才能真心地喜好人、诚信人、团结人。孔子论学论政,皆重礼乐,仁则为礼乐之本。不能以礼让为国,怎么能实行礼呢?不能以礼让为国,则上下不敬不和,必相争,那就根本谈不上真善美,“永肩一心”(《尚书·盘庚》)。

吴地的宗祖之一——泰伯,就是“里仁为美”、“礼让为国”的楷模。《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意思是,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按照世袭制度,应当传位泰伯,但古公亶父意欲传位给三子季历。泰伯顺从父意,就偕同二弟仲雍,以采药为父治病为名南奔荆蛮(即今江苏无锡),定居梅里。因兄弟俩能与当地先吴人打成一片,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又能将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与当地农业、渔猎、畜牧生产经验相结合,与当地先吴人无保留地相互交流,并且有谦虚礼让的品格,深受当地土著居民的爱戴,故而“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拥立泰伯为首领。不论他奔吴的指导思想如何,但他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可见,有德之人决不会孤立,必然有来亲近他的人。泰伯所独具的“让贤、开拓、勤奋、创新”的精神,已成为吴文化发迹时期的精髓之一,在吴地人民中得到流传和弘扬。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为了争夺王位,父子兄弟相残,屡见不鲜。为此,孔子十分推崇泰伯的品德,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因此,后世称泰伯为“三让王”,即指传说中的泰伯第一次让位给弟季历,第二次让位给侄昌﹙即周文王﹚,第三次又让位给弟仲雍。泰伯的谦让精神,一直传为美德。

什么是美?从精神世界出发,“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是自由的象征;从客观世界出发,美是自然,美是和谐;从主客观世界的相互关系出发,“美是关系”(狄德罗),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已成为佛教重心,尤其是苏州地区有“东方佛国”之称,早在三国东吴赤乌年间佛教就由吴地海路传入苏州,并留下了报恩寺。杜牧在《江南春》中感叹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固然与梁武帝萧衍(464~549年,江苏武进人)在位48年,雅好辞赋、提倡儒学、大兴佛教有关,但主要还是受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的影响。佛教主张废除等级森严的制度,实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它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其重要信条之一是,广爱博施,亦是孔子的“博施济众”与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使之向善,获得快乐。而以葛洪、陆修静(406~477年,浙江吴兴人)和陶弘景(456~536年,丹阳秣陵人)为代表的吴地道教,他们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盛极一时。它们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文化。从广义上来看,儒、道、佛三教共同的追求亦是“和谐”。吴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吴地人包容、与人为善、里仁为美的一面。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吸收了儒学及古印度的佛教文化,有“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等格言警句,都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它涉及了如何对待义与利、公与私、美与丑、善与恶、苦与乐、生与死等各种矛盾关系,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基本的参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个人生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同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道德评价体系。古往今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以德立人始终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在2006年的“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八荣八耻”,内涵丰富,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以人为本、以德立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是我们党领导全体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力图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安康的伟大进程,也是我们走出治乱循环、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过程。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完成这样的转变,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发展的目的在于人,发展的动力在于人,发展的举措也要依靠人。

“八荣八耻”,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和最新发展,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和凝练升华,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指明了方向。使共产党人做到“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永保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使广大民众努力做到“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好公民;使广大青年做到“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891~1946年,皖南歙县人)“爱满天下”,但他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这十六字。

img85

图6-2 当代中国农民的一面旗帜——吴仁宝

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是一位中国农村的风云人物,被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见图6-2)。提起这位现年78岁的老人,自然就要提到华西村,这个和他骨血相连的名字,是他倾其全部心血的地方,他用自己的脑袋和双手让富裕和华西村结下了不解之缘,让农民远离了“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初始生活状态。

华西村建于1961年,现有人口50000人,面积30平方公里。40多年来,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华西特色发展之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示范和表率。现已形成钢铁、纺织、旅游三大产业,拥有固定资产62.77多亿元,八家上市公司,1000多个产品。华西村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全村都是富裕户,资产最少100多万元,最多1000多万元。全村实行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和免费教育、口粮补贴、职工送股等制度措施,实现“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村民家家住450~600平方米的别墅,有100万~1000万元的存款,1~3辆汽车。为共同富裕,又把周边16个村纳入大华西,实现共同发展,还建立了2个省外华西村。现拥有40多项“全国第一”,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村”。

出生于1928年11月17日的吴仁宝,旨在为富要仁,取名“仁宝”。1949年,解放后的吴仁宝和其他穷苦农民一样,在土改中分了2.4亩耕地。这位翻了身的青年农民来到新分的土地上,情不自禁地长呼一声:“这地是我的了!”由此,他把对土地深沉挚诚的爱,倾注给了中国共产党,倾注给了新中国。他参加工作50多年,每天工作13~14个小时,忘记了节假日、星期天。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就给自己立下了“三不”规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并于80年代初创建了“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如今吴仁宝退休了,但他的本色没有“退”,特色没有“退”,始终恪守“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的律己信条,他把奖励给他的5千多万元全部留给集体,实现奉献的最大值,自己索取的最小值。

吴仁宝说,“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是我的原动力。无论任何时候,我坚信一点,共产党是要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

革命导师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因而,人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之中,在组成社会团体的合作之中,才能发现人的意义所在。吴仁宝就是“里仁为美”、当代中国农民的一面旗帜。有位名人说过,“产生巨大后果的思想常常是朴素的”。正是吴仁宝朴素的幸福观,才使得华西村在他的带领下,创造了当代的田野“神话”。“生命不息、服务不止”,这是吴仁宝的人生信条。老而弥坚,坚而更翠。吴仁宝的言和行,鼓舞和激励着无数人共同铸就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图腾。

“我们的家,住在天堂,碧绿的湖水,荡漾着美丽的梦想。”(杭州市歌词)杭州于2001年就荣获了“联合国人居奖”。近几年来,杭州市政府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实施旧城改造,落实“安居工程”,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20.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房屋居住面积达66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9平方米和7.1平方米。为打造“住在杭州”这张名片,近年来,那山还是那山,那水还是那水,但水边山头,街角路边,绿草茵茵,每年500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不仅带来了视觉的舒适,更是杭州人对人居文明的一种理解——“诗意地栖居于大地”。解决的也不仅是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从更深层面上说,是对一种人类居住文明的全新理解——营建一个“没有贫民窟的城市”。通过“33929”工程(即33条道路、9座桥梁、2条隧道和9个入城口)、西湖综合保护、“背街小巷”等综合整治和历史文脉的发掘、整理与保护以及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建设,打响了“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品牌,将一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社会稳定、风景秀丽、人居和谐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获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同。2006年11月11日,世界银行公布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报告,杭州市位列榜首(见图6-3)。

img86

图6-3 杭州西子湖畔的金融商贸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陈羽)唐代已发展为国内外商贾云集、“雄富冠天下”的中国第一大都会——扬州,继2004年首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后,又于2006年10月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早在2001年,扬州就编制了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控制性详规,对所有延续扬州历史文脉的信息,包括古建筑、古树、古井,都尽可能地保留。同时,先后征集收购古建材20多万件,整修了东关街等历史街区和汪氏小苑、准提寺等古迹。为充分利用文博资源,新建了中国雕版印刷、扬派盆景等专题展馆,修缮了朱自清故居、扬州八怪纪念馆等重点文化景点,并实施了“名城解读工程”,让古城街巷、古宅名园、古树名木都有了自己的“名片”。在注重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保护和整理城市的历史文化碎片,串珠成链,使城市成为诗意栖居的所在,为城市文明留下薪火相传的火种,避免了盲目比规模、建高楼、贪大求洋和“千城一面”等城市建设中的弊病,有效地提升了城市内涵和品位,展现了城市特色。同时,对老城区的200多幢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沿街建筑进行“穿衣戴帽”式的整治,并按照“一路一灯、一路一景”的要求,新建、改造路灯3万余盏,以再现古代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的盛景。另一方面,启动历史街区整治,仅2002年至2005年间,就改造道路400多公里,改变了一些深街小巷年久失修、污泥遍地的景象,并投入巨资将300多公里电缆电线埋入地下,消除了主城区上空纵横交错的“蜘蛛网”。为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从2003年起,扬州市启动了“831工程”,凡人均居住面积不足8平方米、人均月收入不足300元的家庭,可以按每平方米760元的价格购买政府优惠的定销房,买不起的可以租,对特困家庭,每平方米月租仅0.8元。以人为本,注意做好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着力办群众最难、最盼、最急、最怨的事,有力地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发展能力和富裕程度。

常州市政府注意办好八件民生实事,如公交优先、改造提升菜市场、公园免费、取消公厕收费、采用四种形式对四种对象实施住房保障、实施“清水工程”、慈善事业雪中送炭以及对城区250多条街巷里弄的道路进行整治等,温暖了群众,很得民心。充分说明: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最关键的责任人是政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不存,何以为家。近代中国受欺凌、受压迫的历史早就昭示我们,国家的盛衰与每一位国人休戚相关,孙中山先生曾感慨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沙聚之国,一事无成,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警示。没有对于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何来国家的富强与兴旺,更何来每个公民的幸福与安康。因而,“里仁为美”,和谐团结,以国家之荣为荣,以国家之耻为耻,乃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像泰伯、范仲淹、陶行知、顾炎武、吴仁宝……那样,“里仁为美”、“礼让为国”,争做爱民、爱国、利国的人。像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道德模范、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那样:“有话跟我说”、“我来帮助你”、“我就是您的儿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