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息县学前教育_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息县学前教育_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息县学前教育_县域教育均衡发展一、息县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历史情况(一)学前教育蒙养学堂。1986年,息县幼儿教育主要是幼儿园教育和学前班教育两种形式。表2-2  1986—2000年息县幼儿教育情况资料来源:息县教育体育局统计资料。(二)高中教育息县高级中学教育始于4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息县教育事业发展较快,经过高招考试,历年皆为大、中专院校输送一批应届毕业生就读深造。

息县学前教育_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一、息县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历史情况

(一)学前教育

(1)蒙养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县于城东关、城南门内侧路东、西关文庙忠义祠、北关路西祖师庙处创办4班蒙养学堂,学额时多时少。学堂设字课、习字、算学、体操、读经、舆地等简易课程,对幼儿施以启蒙修身教养。翌年,蒙养学堂并入初等小学堂。

(2)幼稚园。民国29年(1940年)秋,县第一小学校内附设幼稚园,入园幼儿20余人,教员1人。教养课程有卫生常识、习字、工作(剪纸、积木、泥工、画工)、说话(讲故事、谜语)、唱游(音乐与游戏)等。民国35年(1946年)停办。

(3)幼儿园(班)。1958年6月,县文教局于一中前院(今第一实验小学内)创办幼儿园,入园幼儿30余人,9月停办。是年11月,又于西街百货公司处开办幼儿园,配备园长1人,教师7人,保育员14人,炊事员4人,会计1人,入园儿童156人。1958年,农村掀起生产“大跃进”高潮,全县掀起大办托儿所、幼儿园的热潮。至1960年,全县城乡办起幼儿园(班)达542所,入园(托)婴幼儿29 762人。1961年5月,全县幼托组织解散,唯存县办幼儿园1所,1964年改为学前班,翌年并入东街小学一年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教育全部停办,到1978年以后,幼儿教育才又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www.guayunfan.com)

1980年后,县重办幼儿园(班)。翌年县直机关幼儿园开办,1983年秋,园址由县委后院迁至新华街,入园儿童400人,县财政年拨经费2.6万元。该园设6个班(大、中、小各2班),每班配有音响,时常播放儿童教学节目。开设启蒙科目有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和体育。园内设简易游艺室70平方米,安装有滑梯、荡椅、转椅、秋千、钻鱼、高低压板等。

1985年全县办幼儿园11所17班,入园儿童1 130人,其中农村幼儿园(班)8所8班(见表2-1)。

表2-1  息县幼儿园(班)基本情况统计表(1958—1985年)

资料来源:《息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版。

(4)学前班。1982年以来,县第一实验小学、县一中、城关东街小学等校先后办起学前班,其教学形式同幼儿园。学童学一年后,成绩合格者入小学一年级或输送他校续学,不合格者继续留学一年。嗣后,部分乡镇中、小学亦附设学前班。至1985年,全县共设学前班17个,入班学龄前儿童675人。

1986年,息县幼儿教育主要是幼儿园教育和学前班教育两种形式。幼儿园实行大、中、小班三年制。课程设置有语言、计算、体育、音乐、美工、常识等6科。学前班教学内容同幼儿园,儿童在学前班学习一年后,进入本校一年级学习。1986年,全县有幼儿园9所17班,入园儿童675人。有学前班1个,入班儿童68人。幼儿教师41人,专业合格率为82%。

1987—1994年,全县各小学相继开设学前班,幼儿教育入班人数迅速增加。1995年,全县开始实行幼儿园、学前班注册备案制度,由县教委对幼儿园、学前班开始进行量化管理。是年,全县有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1 715人,学前班269班,入学儿童15 560人。有幼儿教师241人,专业合格率为93%。

1996—1997年,学前班的招生规模和入园儿童仍在增加,1997年全县幼儿园、学前班达375所(个),入园儿童25 486名,是1986—2000年招生规模最大和入园儿童最多的一年。1998—2000年,学前班的招生规范和入园儿童数逐年下降,到2000年底,全县有幼儿园、学前班293所(处)319班,入学儿童13 832名,其中学前班13 216人。有幼儿教职工473人,专业合格率为96%(见表2-2)。

表2-2  1986—2000年息县幼儿教育情况

资料来源:息县教育体育局统计资料。

(二)高中教育

息县高级中学教育始于40年代。民国34年(1945年),私立新息中学增设高中l班。1956年秋,县第一初级中学开设高中部,招生两个班,学制三年。1959年,高中、初中分设,县高级中学始建,1962年规模已达12班次。1968年,增设包信高中、夏庄高中。次年高中学制缩短为二年。1972年,全县高中增至17所52班,学生2 776人。翌年,除县高中和包信高中外,其他15所高中皆并至张陶高中。1975年,有12所社(镇)高中重新招生。1976年,全县高中再度增至30所74班,学生达4 720人,个别大队亦办起了“戴帽高中”。从1981年起,高中学制复为三年,并逐年停办不具备高中教学条件的学校。至1985年,全县有县一高、二高、张陶、关店4所高中和包信完全中学,除张陶高中、关店高中未招生外,其余3校计38班,学生2 155人。

新中国成立后,息县教育事业发展较快,经过高招考试,历年皆为大、中专院校输送一批应届毕业生就读深造。1959—1965年,全县考取大专190人,中专18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录取大专39人,中专73人。至1985年,全县共考取本科和大专690人,中专1 465人(内有小中专480人)。几所主要高中的具体情况是:

(1)息县第一高级中学。创办于1959年,校址设于城关西北隅,1962年已达12班次。1970年县第一初级中学并入,改称息县“五·七”中学。1978年秋初中分出,复名为息县高级中学,并被县定为重点高中,1983年3月,改称“息县第一高级中学”。1985年,校舍建筑总面积达8 374平方米,其中砖瓦房4 478平方米,楼房3 896平方米。前楼为各科教研室和行政办公室,后楼为男生住室,新建教学楼一幢三层18班,另设有礼堂兼餐厅一幢。是年,全校学生980人,教职员工110人,其中任教73人中,大专毕业生52人,占71.2%。从建校至1985年,县一高向高等院校输送700名学生,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434名学生,其中1977—1985年间,向高等院校输送610名学生,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416名学生。

(2)息县第二高级中学。1978年8月,东街小学附设高中部,后改称城关高中。1981年2月,校址迁至县城东南隅(今二高路),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1983年4月,城关高中更名为息县第二高级中学。该校建有教学楼(12个班次)、实验楼、教师和学生宿舍楼各l幢,加上砖瓦平房计200间。1985年,全校有教学班14个,学生873人,教职工76人。

(3)农业高级中学。系公立学校,旨在培养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多为普通高级中学改办。1981年,东岳公社创办农业高中,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社会青年30人。课程除将外语课改开农业课外,其他与普高皆同。1983年,夏庄、八里岔普通高中均改为农业高中,学制2至3年。1985年3所农高共开15班,学生553人,教职工67人。课程设置与普通中学相同(见表2-3)。

表2-3  息县各类高中基本情况统计表(1956—1985年)

续表 2-3

注:①1960年和1961年统计数字包括淮滨。②1968年秋,在校学生全部毕业,表内系重招新生数字。③资料来源:《息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986年,息县有高中5所(息县一高、息县二高、包信高中、关店高中、张陶高中),共有50班,在校学生3 083人。1991年至1993年,全县普通高中只保留县一高、县二高、包信高中3所,在校学生分别为2 416人、2 222人、2 307人。1991年张陶中学停止高中招生;1993年,夏庄高中恢复招生,但因生源不足于1995年停止招生。是年,全县高中4所,在校学生2 214人。1993年始,在县一高、县二高开办高三分流班各1个,该班在普通高中学习两年、职业技术学校学习1年。2000年全县普通高中为县一高、县二高、包信高中3所,共有61班,在校学生为3 701人。

表2-4  1986年~2000年息县高中教育情况

资料来源:息县教育体育局统计资料。

图2-1 息县各学段在校生人数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息县教育体育局2009年教育统计分析

(三)息县各学段在校生人数历年变化情况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息县各学段学生数从1987年到2008年的变化情况。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4个学段中人数最多的是小学,其次是初中,然后是幼儿园。2006年以前,高中人数明显偏少,说明此前息县的高中教育明显落后于其他阶段的教育。在变化趋势上,小学生数量从1987年到1993年是下降的,从1993年到2003年加速上升后,从2003年到2008年又开始缓慢下降。初中人数在从1987年到1992年基本持平的基础上,1992年到1993年又经历了一个下降期,之后一直缓慢上升,到2004年以后保持稳定。幼儿园的人数变化最复杂,在从1987年到1997年10年的上升以后,开始起起落落,2006年到2008年开始下降,目前发展趋势还不明显。高中人数一直到2000年基本上是保持稳定的,从2001年开始到2007年缓慢上升,2007年到2008年加速上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