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投入_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职业教育投入_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时间:2022-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教育投入_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四、职业教育投入多年来,息县职业教育除了教师工资由财政发放以外,其他方面基本上没有财政投入,职业教育投入在全县教育总投入中所占比例很低。从表5-7中可以看出,2005—2009年,息县职业教育投入总量虽然不断增加,由2005年的397.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 430万元,但在全县教育总投入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仅在2%~4%之间。以息县第一职业高中为例。

职业教育投入_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四、职业教育投入

多年来,息县职业教育除了教师工资由财政发放以外,其他方面基本上没有财政投入,职业教育投入在全县教育总投入中所占比例很低。

从表5-7中可以看出,2005—2009年,息县职业教育投入总量虽然不断增加,由2005年的397.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 430万元,但在全县教育总投入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仅在2%~4%之间。

表5-7  息县2005—2009年度职业教育投入占全县教育总投入的比例情况

资料来源:息县财政局、息县教育体育局统计数据。

应该指出,就是在如此之低的职业教育投入中,其绝大部分要用于教职工的工资发放,而学校办学经费则更少。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学校长时间得不到适量投入,导致校舍破旧,设施奇缺、落后,不具备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无法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

以息县第一职业高中为例。该校创办于1979年春,1987年通过省教委验收被确定为信阳地区示范性职业高中之一。当时学校占地面积24亩,校舍89间,建筑面积1 970平方米,有小农场15亩,教学设施比较完备,1985年有在校学生5班170人,教职工28人。截至1995年,该校培养毕业生464人,其中农学专业274人,牧医专业190人。培训学员11 195人。培育出“东农一号”、“东农二号”及以玉米为母本、小麦为父本嫁接而成的“玉米麦”等小麦新品种,培育出“豫芝4号”、“豫芝5号”、“豫芝6号”等芝麻新品种,创立了以职高为依托、以农民技术员为骨干、以科技户为龙头的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东岳模式”,培养出了省芝麻研究所技术员,被团中央、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科技示范标兵”称号的刘从学等。就是这么一所办学条件比较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办学成果显著的全区示范性职业高中学校,由于缺乏教育投入,到2006年秋,学校呈现一片破败景象:二十几年前建的尖顶砖瓦房已经破旧,全校没有一间楼房。校园内有社会人员办的养鸡场;院墙外的15亩小农场被占用开发而没有任何补偿。高中生源枯竭,当时高中注册学生只有几十人。学校不得不靠招收初中学生以维持存在。

2008年春季,全县实行职业学校招生分流,简陋的办学条件让绝大部分学生及家长望而却步。进校入学的几十名学生,因为学校学习、生活条件太差而无法久留。当时县教育行政部门从其他资金上挤出3万元作为该校改善条件经费,但此区区3万元对于一个长期缺乏投入的职业学校来说已经是杯水车薪,效果甚微。这个当年的地区示范性职业高中因长期投入不足而导致的最后结果是停止招生,终止办学。

旧有的全区示范性职业高中境况如此,那么新办的职业教育学校的境况又是如何呢?这可以看一下县综合高中的发展经历。2006年,原息县第二初级中学改办为息县综合高中,目的是在城区发展职业高中教育。当时的县二中仅有四十几亩学校用地和一幢尚有欠款的教学楼。而后来兴建两幢学生公寓、一幢学生食堂、一幢综合办公楼,投资总额800多万元中,只有240万元为财政项目资金,其余的均为学校向校内外人员的融资借款。到2009年夏季审计清算时,学校已经欠外债700多万元。此前,学校已经无力创造职业教育学校必须具备的实训条件,职业教育名存实亡。最终,政府决定将其师生整体并入社会力量创办的县职业教育中心,原校址交县一高恢复开办普通高中教育。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国家财政投入不足,结果是让公办的新旧职业教育学校都无法顺利发展。出现当前的高中阶段教育“一条腿短、一条腿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也是财政教育投入不足的自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