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

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一定的数据分析,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县域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指数,科学地选择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要素,明确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据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发展实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应从以下4个层次25个要素去测度。用下列公式计算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用P表示指标。

三、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

通过一定的数据分析,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县域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指数,科学地选择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要素,明确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任何两个数值对比形成的相对数可以称为指数。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指数可以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时间性指数和区域性指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就是通过对一定的教育指标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建立数据模型,算出教育发展的一个个数值,再依据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发展实际,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准和数值。这样可从不同发展阶段划分和确定教育均衡的标准和要求,也可以对教育失衡和失误作出及时、准确和有效的测度、监控和调节,规定指数的最低值(下限),将教育均衡指数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以此确保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的要素

度量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方面就是教育投入和产出。前者主要指教育投入的规模、结构、能力等,后者主要是指教育投入的成果。教育产出规模表现在当期培养学生的数量和各级教育的普及程度,包括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和人力资源的质量等。而教育产出最终体现在整个国民的教育水平上,如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人口识字率或文盲率以及受教育人口在不同教育层次上的分布等。同时,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除了投入和产出之外,评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教育的公平性,在于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是否均衡。在我国,县域教育均衡主要应从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学生群体之间是否均衡三个方面考察。

依据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发展实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应从以下4个层次25个要素去测度。

(1)教育机会的均衡。涉及如下要素:①区域间学生入学率差异系数,反映的是地区与受教育机会。②特殊教育学生入学率,反映的是群体与受教育机会。③城乡学生入学率差异,反映的是城乡与受教育机会。④男女入学率性别差异,反映的是性别与受教育机会。

其基本的计算方法是,对不同阶段的教育水平和机会进行比较,计算出对应比例或差值,以反映其间的差异。

(2)资源配置均衡指数。涉及如下要素:①地区间公共教育经费差异系数。②地区间生均教育经费差异系数。③地区间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差异系。④地区间生均校舍面积差异系数。⑤生均教育经费城乡差异。⑥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乡差异。⑦危房所占比例。⑧教学仪器达标率。⑨图书资料达标率。⑩教师获得最后的学历合格率。1〇1教师合格以上学历率。

(3)教育质量均衡指数。涉及如下要素:①毕业生升学率。考入上一级学校学生数与年度毕业生人数之比例。②学生巩固率。年级毕业生数与年级入学人数之比例。③学生辍学率。全年辍学学生总数与年初在校生数之比例。④教师合格率城乡差异。

(4)教育成就均衡指数。涉及如下要素:①教育普及程度。将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规模与适龄人口的总体规模予以比较,以教育的普及程度反映教育产出的相对规模。教育普及程度具体指标包括:学生入学率、学生巩固率、毕业生升学率。②城乡非文盲率差异。可以通过城乡非文盲率的差异来计算,即乡村非文盲率与城镇非文盲率的比值,以反映农村人口城镇人口在受教育机会上的差异。③男女性别非文盲率差异。可以通过男女非文盲率的差异来计算,即女性非文盲率与男性非文盲率的比值,以反映男女人口在受教育机会上的差异。④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基尼系数。将学生按照受教育程度分组,把各级受教育程度折合为相应的受教育年数,然后计算其平均达到的年限和教育基尼系数。公式为:

img126

⑤不同经济收入家庭学生入学率差异系数。⑥不同民族学生入学率差异系数。

(二)教育均衡指数的编制

教育均衡指数编制包括如下步骤:

(1)确定每一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根据国际教育发展情况以及我国教育政策的有关规定和教育实际,可以将上述均衡指标要素最小值和最大值的标准分别设定为:各级教育入学率、教育普及率、文盲率、升学率、巩固率、辍学率、教学仪器达标率、图书资料达标率、教师合格率等,凡是与百分率有关的数据,其均衡指数要素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的标准分别为0%和100%;各级教育数据指标差异系数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的标准分别为0和1。具体可根据前边有关教育均衡度分析的方法计算出每个指标的差异系数。

(2)根据下面的公式将各指标转化为在0~1之间取值的指数形式,即Iij=实际值Xi-最小值Xi/最大值Xi-最小值Xi

(3)将上述各项指数按照教育均衡指数四个方面分别做简单平均,得出教育机会均衡指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数、教育质量均衡指数、教育成果均衡指数;然后再将这四个方面的指数做简单平均,其结果就是教育均衡发展指数。为了使指数计算得更精确,可以借鉴从1995年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陆续开发的有关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用下列公式计算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用P表示指标。

img127

(三)教育均衡指数的体系

在指数的实际应用中,不仅要确定单个指数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确定指数组成体系。一般来说,总量指数是由两个不同时期的总量对比形成的相对数。为了分析总量指数变动中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可把总量指数分解成为若干个因素指数。由总量指数及其若干个因素指数构成的数量关系式称作指数体系。

从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的要素和编制看,教育均衡发展指数(EEI)选定的指标分四个方面,在选定指标并取得相应数据的基础上,可以构造出教育均衡发展的两个指数体系。

体系1主要是从教育机会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质量均衡、教育成就均衡四个维度构建的教育均衡发展指数系体。(见表10-1)

表10-1  教育均衡指数(EEI)的子领域与指数构成(体系1)

img128

续表

img129

体系2是从教育资源配置这个教育均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出发,从区域教育均衡、城乡教育均衡、学校教育均衡、群体教育均衡四个维度构建的教育均衡发展指数体系。

应该说,这两种分析和构建方式各有特点和不足。

体系1侧重从纵向分析和建立教育均衡发展指数体系,反映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全过程,其特点是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它的总指数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一县内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致趋势,教育均衡的程度是在逐步缩小还是在逐步拉大,可以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找到教育均衡发展的“临界点”,对教育发展及时“预警”,其子领域体现了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趋势。不足是对系统内部各个环节教育均衡状况不易直观表现。

体系2侧重从横向分析和建立教育均衡发展指数体系,反映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其特点是更多地体现了多样性,其各个指数可以直观地反映一县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受教育群体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的程度,教育发展在哪些方面正在趋于均衡,在哪些方面差距还在拉大,可以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找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各个子领域的问题,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反映整体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致趋势。不足是对教育均衡的阶段性发展状况不易直观表现。

(四)教育均衡指数的计算方法

根据上述有关指标构成和指数编制的思想,可按照下列有关指数的计算方式计算教育均衡发展指数,根据指标数值高低与教育均衡程度高低的理论关系,计算指标得分的公式可分为以下两种。

(1)当指标数值高低与教育均衡程度高低正相关时,即指标方向为“+”时,则这些指标得分采取下列公式计算,即:

img130

其计算结果是:原始数据越高,指标得分越高,指标所体现的教育均衡程度越高。

(2)当指标数值高低与教育均衡程度负相关时,即指标方向为“-”时,则这些指标得分采取上述公式计算的结果是:原始数据越高,指标得分越低,该指标所体现的教育均衡程度越低。

为此,在计算中,对体系中指标方向为“-”的逆向指标可以进行转换。假设这个指标为P,则逆指标变换为1-P,这样1-P的值越大,则表明越均衡。

如此处理后,各项指标得分(包括指标得分、方面得分、最终总得分)均与教育均衡程度正相关,即指标得分越高,教育均衡程度越高,得分越低,教育均衡程度越低。

以体系1为例,教育均衡指数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第一项指数——教育机会均衡指数,主要反映入学机会的均衡程度。使用下列城乡有关数据:城乡教育入学率差异(包括城乡小学入学率差异、城乡初中入学率差异、城乡高中入学率差异)、特殊教育入学率、城乡入学率性别差异(包括小学入学率性别差异、初中入学率性别差异、高中入学率性别差异)。

在实际计算中,由于差异系数越大,则均衡程度越低,因此为了与计算中的正指标一致,这里可以进行逆向转化。而男女入学率性别差异,用公式表示为:

男女入学率性别差异=1-女性入学率/男性入学率

其取值范围均为0~1。

根据下面的公式将各指标转化为0~1之间取值的指数形式,即

img131

分别计算出指数后,再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形成第一项指数——教育机会均衡指数(INDEX1)。假设指标为P,即

img132

用同样的方式,可以分别计算出第二项指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数,第三项指数——教育质量均衡指数,第四项指数——教育成就均衡指数。同样,根据上面的指数计算公式,给出县域基础教育的有关数据,亦可以计算出体系2中四个教育均衡指数。

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及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对于教育科学研究和政府及时监测教育发展状况、制定教育政策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重要的发展前景在于,根据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一县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同时,根据教育均衡发展阶段理论,用国际比较方法计算出教育均衡发展低、初、高等不同发展水平的“界限”,还可以直观地反映一县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以评价不同县域甚至国家或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状态。

此外,县域各学段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发展、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均衡发展的测算方法也都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这将是后续研究的重要任务。

【注释】

[1]王景英主编:《农村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模式与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陶西平:《教育评价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

[3]王景英:《教育评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7页。

[4]江铭:《中国教育督导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

[5]江铭:《中国教育督导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第103页。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7]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新中国教育行政管理五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页。

[8]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新中国教育行政管理五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

[9]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新中国教育行政管理五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

[10]刘淑兰:《教育评估和督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6页。

[11]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新中国教育行政管理五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1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http://www.k12.com.cn/k12news/readnews.php?id=13634.

[13]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http://www.fnjy.net.6000/ Article/Classll/Class131200504/201.html,2005-4-18。

[14]顾志跃:《转型中的教育评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15]顾志跃:《转型中的教育评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16]顾志跃:《转型中的教育评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17]顾志跃:《转型中的教育评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18]建湖县教育局:《关于印发<建湖县2006年小学毕业生学业评价实施细则>的通知》,http://www.jhjy.edu.cn.

[19]《龙里县第二轮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实施计划》,http://www.lljyw.edu.cn.

[20]参见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21]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2]贾俊平:《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