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辩证思考_校园文化学简论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辩证思考_校园文化学简论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辩证思考_校园文化学简论第三节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辩证思考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尽管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但又不只是儒家文化,它实际上是融儒、佛、道、法等各家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复合体。校园文化也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创造活动,传统文化是这种历史条件的一个重要方面。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辩证思考_校园文化学简论

第三节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辩证思考

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尽管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但又不只是儒家文化,它实际上是融儒、佛、道、法等各家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复合体。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是潜在的、深层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以整体方式影响校园文化

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形态是个中性词,精华和糟粕只是相对而言。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也是以整体方式进行的。也就是说,传统文化中的所谓精华和糟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历史地辩证地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www.guayunfan.com)

(二)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弥散性,它影响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

传统文化的弥散性,就是指传统文化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特性。正因为这种特性,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回避的文化背景。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校园文化也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创造活动,传统文化是这种历史条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它往往制约着校园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一经形成便以心理积淀和社会遗传方式潜伏于人的心理结构中,构成一种稳定的心理价值取向,并依此世代相传,形成强大的历史惯性。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某些行为模式、思想观念、性格情感一旦形成,就将深深地潜藏在高校师生的灵魂深处,对高校师生产生长期影响。

二、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人的素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文化素质。我们大学的目标除了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特别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修养。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的传统之中,都是以传统为前提的。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予现代化以自己民族的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当代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也说明,现代化不能由一个社会外部向内部作直接的嫁接和移入,而必须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前面我们说的日本在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经验就说明,现代化并不是要以牺牲传统为代价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建设者的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就难以在未来现代化的建设中继承和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难以实现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一般来说,民族历史越悠久,民族文化越丰富,该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就越深厚,也就越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图民族复兴大业时,离不开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当然,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民族精神要与时代精神相统一,要以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为民族精神的基础,以体现时代前进方向的时代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灵魂。“保持和发展的统一,是推陈出新的统一,是批判地继承与延续和创新的统一,这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标志”〔2〕。因此,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一定有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心态。

(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校园文化的大环境起了很大变化,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精华则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高等教育单纯追求教育的工具价值,导致许多大学生对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尤其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审美品位低,精神世界平庸,人生追求极端功利化等问题。这与我们的教育方针的全面发展要求是不相符的,也与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的要求不相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发现片面进行科技教育,过分强调职业训练的巨大缺陷。“人文精神、人文传统、人文关怀、人文主义及人道主义等都是近十年海内外学术界、知识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3〕。”现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把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教育结合起来,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修养高雅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国内高教界的共识。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思想境界”,“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鼓励他们从多方面锻炼自己,不断取得有益的文化科学知识,不故步自封,不局限一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4〕。

三、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意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开山鼻祖潘懋元教授曾指出:“当高等教育的改革与文化传统相冲突时,文化传统就会产生一种强劲的阻力,阻碍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或者使改革偏离预定的目标,甚至会把一时取得的改革成效渐渐地销蚀殆尽。”〔5〕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一)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接受新思想,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创新

传统教育思想是以围绕培养统治人才,即各级官僚为核心目标而形成的。其目的是通过学而掌握治国平天下的统治手段,故以“学而优则仕”为教育的终极目标,通过“仕”而“立德、立功、立言”。其教学内容是以礼乐等政教为首,重思辨而轻应用。还有传统的师道尊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体现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上,过于强调和注重教师的作用,而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授们照本宣科,表面上好像传授给学生许多知识,学生也以为掌握了许多知识,实际上还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所以到了现实工作中,当面对实际问题时还是一筹莫展,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为数众多的大学在办学模式上大同小异,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学生也好像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缺乏个性和灵气,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校之间等级明显,层次较低的学校则千方百计追求升格向层次较高的学校看齐;学校内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自然形成一些等级。而且,受这种等级观念以及传统的人身依附观念的影响,知识分子缺乏独立意识,唯书唯上的思想较浓。学术上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之作占大多数,而具有现代科学精神的,见解独特的创新之作极少;学术风气也是以追热点、赶时髦、人云亦云为时尚。论资排辈,只要熬年头,压抑了有思想、有创见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这种环境下,自然不能使大学校园成为产生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的沃土。

(二)克服传统文化负面影响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往往浑然一体,相互交织在一起。同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从一方面看是精华,从另一方面看又是糟粕。因此,帮助大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区分精华和糟粕的标准和方法。一是要把历史的和现实的两种角度结合起来考察传统文化,因为如果仅仅从现在的角度看问题,就容易把传统文化看成一堆陈旧过时的东西,看成是历史的包袱,而看不到它积极的一面。二是要看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仅仅看形式,不能只是在传统文化的外部特征上兜圈子。

(三)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价值观,建设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气息的校园文化

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妄自尊大的社会文化观,它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盲目推崇本民族传统文化,闭关自守,夜郎自大。

本来,尊崇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无可厚非的,何况传统文化中有相当部分包含人类文明的精华,更不用说适度的宣扬能够增强后人的责任感,激发后来者的进取心。然而,一旦把传统文化神化,如同对待圣人先哲,除了顶礼膜拜之外,决无辨析、修正、革新或赶超之心,那么,传统文化就势必会转化成一种无形的、束缚后代自由发展文化的精神重负。

从夏朝到大清帝国的几千年内,我国形成了一个自生、自长、自产、自销的自循环系统。这种带有自大、封闭特征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运行机制,使得“唯我独尊”的社会文化观深入到国民意识之中。即使今天,在全面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人一方面承认中国确实落后于他人,另一方面又不能正确地对待现代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文化和企业管理文化。这种现象的发生,不外是那种“中国道德天下第一”的自大心理作怪。因此,不去除这种妄自尊大的观念,就不能理直气壮地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就不能虚心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对待外来文化。

事实上,从对现代生活作用的角度出发去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很容易看到其中的荒谬、陈腐因素,诸如天圆地方说、重农抑商论、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蓄奴意识、等级观念、夫为妻纲意识,举不胜举。再如思维方法上的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因素,对现代化建设是极其有害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其开拓创新的一面,也有其因循守旧的一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因循守旧的一面表现日益明显。很长时间内,后世学人将注疏儒家经典视为最最重要的工作。一部几万字的《论语》竟引来云集的注疏者,产生了以千百万字计的注释性文字。这使中国许多文人形成了“向后看”的习惯。这种因循守旧的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许多现代中国人。因此,我们在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文化观。

校园文化必须担负起塑造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重任,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并与时俱进的摇篮,建设成让所有校园人的理想和灵魂有所寄托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传统文化观,做到自尊、自强、自信的精神与实事求是精神的统一,做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三自”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应该是建立在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地位、创造力量和发展前途,对自己的特殊国情,包括自己的文化传统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这样就从根本上区别于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既不闭关自守,甘居落后,也不崇洋媚外,否定传统,而这也正是建设新文化的成功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