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设“校园文化学”课程的理论前提

开设“校园文化学”课程的理论前提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确立校园文化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是关系到校园文化学能否建立的关键。可以说,只抓住校园文化的现象而不解剖其实质,就意味着还没有进入校园文化学这座“宫殿”的大门。校园文化的本质是校园文化学的最终研究对象。研究校园文化学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用校园文化的本质规律去解释一切校园文化现象。校园文化的逻辑起点即校园文化的本质是对校园文化学的基本问题的提炼的结果。

第二节 学科性研究:开设“校园文化学”课程的理论前提

就目前来看,校园文化的学科研究仍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虽然国内已相继出版了几部系统研究校园文化的论著。这些论著对于校园文化的学科建设来讲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由于这是一门研究基础较薄弱的新兴学科,加上这些书都是众多人员编写而成,编者水平和思路不尽一致,使得这些论著不同程度存在着逻辑体系不严密、对学科研究对象把握不清、对校园文化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阐述不深等缺点。这就给在高校开设校园文化课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里笔者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关校园文化学科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校园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找到自己的特殊研究对象。确立校园文化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是关系到校园文化学能否建立的关键。校园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可从四个层次来说。

(一)校园文化学首先是从分析、捕捉校园文化的现象入手的

校园文化现象是校园文化学的最初研究对象。一切科学都必须从分析其相应的现象入手。了解校园文化现象虽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抓住校园文化的典型材料。科学的任务不在于描述现象,而在于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根据和实质。可以说,只抓住校园文化的现象而不解剖其实质,就意味着还没有进入校园文化学这座“宫殿”的大门。

(二)校园文化学研究对象的第二个层次是从校园文化现象中分析和抽象出校园文化的性质和特征

校园文化特征比校园文化现象高一个层次。校园文化的现象,虽然是丰富多彩的,却是杂乱无章和变幻莫测的。校园文化的诸多现象,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这就使人无所适从,无法把握。校园文化的特征则是在与其他文化现象的比较中对校园文化的一些现象及其原因的抽象概括,从而使人们能在初级层次上把握什么是校园文化。当然,校园文化的性质和特征不会现成地存在于校园文化现象中,这需要研究者在充分占有现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概括和总结。

(三)校园文化研究对象的第三层次是校园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这是对校园文化现象的进一步概括和提升,是对校园文化特征的再加工和再抽象。校园文化特征只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文化特征,一个时期校园有一个时期校园的文化特征,一类校园人群体有一类校园人群体的文化特征,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地域的校园文化也都各有其特点。这些特征只在该时代、该类型、该地域、该群体中具有普遍性。因此,需要对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校园文化特征进行更全面地综合、概括和抽象。对不同类别的校园文化特征作动态的分析,可以找到校园文化发展的趋势,从而也就找到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律性。校园文化诸特征有如一些固定的据点或网结,校园文化发展规律则赋予校园文化以生机,是由校园文化特征诸网结所形成的网络。这种规律性已经不仅仅适用于一个时代、一种类别的校园文化,而适应于任何时代、任何类别的校园文化,从而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

(四)校园文化研究对象的最高层次就是校园文化的本质

校园文化的本质是校园文化学的最终研究对象。校园文化本质就是对校园文化整体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概括。可以说,校园文化发展规律是校园文化本质的展开和表现,校园文化的本质则是校园文化发展规律的内在根据和实质原因。如果说,校园文化诸特征只是校园文化网络之网结,校园文化发展规律是校园文化网络本身,那么,校园文化本质就是校园文化网络之灵魂。

校园文化本质高于校园文化的发展规律,校园文化发展规律高于校园文化特征,校园文化特征又高于校园文化现象,这四个层次构成校园文化学的完整研究对象。

就其最高层次而言,我们可以给校园文化学下这么一个定义:校园文化学是一门研究校园文化发生、发展的本质规律性的学科。然而研究校园文化的本质,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一切科学,研究各种现象的原因、规律、本质,是为了用它们更好地解释世界,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研究校园文化学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用校园文化的本质规律去解释一切校园文化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园文化学就是用研究概括出来的校园文化的本质、规律、特征去充分展现校园文化精神,去解释一切校园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

二、校园文化学的逻辑起点和基本问题

任何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逻辑起点,才能够形成完整的学科,才能使这门学科具有灵魂,才能使之跻身于科学之林。校园文化学的逻辑起点有三层含义:其一,它是指作为构筑校园文化学逻辑体系的开端、起点和逻辑前提。很显然,既然校园文化的本质是校园文化中高于其他的东西,那么校园文化学的逻辑体系也应该是从此展开。其二,它是指作为校园文化学的理论内核、最后依据、内容核心,其他一切内容都将围绕它来展开论述。校园文化的本质是其他校园文化一切范畴、原理的最后根据,其他内容皆是对校园文化本质的具体化和实证化。其三,它指能够容纳校园文化学全部内容的精华。校园文化的本质是对一切校园文化现象、特征和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构成了校园文化学的基本支柱。上述三层含义实际上是一致的、相通的,作为校园文化学全部内容的精华也必然是校园文化学的理论内核,也必须以此展开全书的逻辑内容。

校园文化的逻辑起点即校园文化的本质是对校园文化学的基本问题的提炼的结果。校园文化的本质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一对矛盾,即校园文化主体与社会文化客体的矛盾。这对矛盾是贯穿于校园文化产生、发展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一条主线。因此,校园文化学所研究的现象、特征、规律和本质都要围绕校园文化主体和社会文化客体这对矛盾来展开。

所谓校园文化主体是由校园人主要是校园师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构成的。而与校园文化主体相对应的社会文化客体是特指校园人所面对的一切社会文化系统的总和,包括了一切与校园人有关的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包括了作为客体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主体特别是作为文化主体的学生具有可塑性、未定性和能动性。相反社会文化客体是既定的东西,它的原则是从过去和现实出发,而不是从未来出发。它具有特定性、惯性和惰性的倾向。二者之间的矛盾衍生出一系列校园文化问题,其中最基本的问题包括:

(一)校园文化主体是文化环境的产物

按照现实性原则,是社会文化客体决定了校园文化主体,而不是校园文化主体决定社会文化客体。社会为了把校园学子培养成为符合其要求的社会成员,必须对他们实施文化教化,由此便产生了校园文化主体成长的首要问题——社会化问题,即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问题。

(二)校园文化主体对社会文化客体的反作用

校园文化主体从来不是完全被动的受教育对象,而总是要积极地把自己的文化特质对象化为社会文化客体,实现自己的文化本质力量。社会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也要受校园文化创造力的深刻影响。

(三)校园人的文化内化

社会文化只有通过校园人的文化选择、文化接受和文化认可,才能对校园人产生作用。当社会文化某些内容被校园人拒之门外,就无法对他们发生作用。

校园文化主体与社会文化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校园人的成长实际上是在与社会文化的多重互动的多次循环过程中完成的,其间包含着许多主客体之间的相当复杂的相互转化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