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呈现新变化

电视新闻呈现新变化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电视新闻呈现新变化(一)电视新闻的主体地位愈益突出如果说报纸因为出版周期而影响人们获得信息与世界同步,那么电视这种可以直播的媒介则真的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正是因为新闻信息对于人们如此重要,所以许多电视台确立了“新闻立台”的办台理念。因此,可以说,新闻频道的开播进一步加强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力量,更加突出了电视新闻的主体地位。

一、电视新闻呈现新变化

(一)电视新闻的主体地位愈益突出

如果说报纸因为出版周期而影响人们获得信息与世界同步,那么电视这种可以直播的媒介则真的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9·11”事件、伊拉克战争、雅典奥运会、神舟六号载人飞行……因为电视直播,全球的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收看同一条新闻,获得同一条资讯。有资料显示,在美、英等发达国家,电视新闻的播出量达到电视节目总播出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我国的有关调查也显示,人们收看电视的第一位动因是想了解与自身有关的各种信息,分别有71%和58%的电视观众将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选为最喜欢的节目类型。[1]

电视新闻之所以能确立在电视节目中的主体地位,无疑是因为传播新闻仍然是媒介的首要功能,无论其媒介形态怎样变化。即使电视媒介更多地承载了娱乐的功能,但它说到底仍然是一种信息传播媒介。人们收看电视的第一需求仍然是获知其所处的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种对新闻信息的获知需求并非局限于对日常生活信息的了解,更在于对影响世界、国家或地区局势的重要信息的了解,在于对政府重大决策信息的了解和政府管理活动信息的了解,这即是人们成为“大事的知情者”的内在需求。所以,当三峡工程开工、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的记者招待会、国家重要决策的听证会、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人们不管是在家里、工作单位,还是在商场,都会围在电视机旁收看实况直播。

正是因为新闻信息对于人们如此重要,所以许多电视台确立了“新闻立台”的办台理念。从2004年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对全国主要卫视调查中“综合满意度”和“人气指数”均排名第一的凤凰卫视的发展过程来看,它经过了最初的“娱乐立台”到迅速改变为“新闻立台”的理念,从“创名牌新闻栏目”到开播新闻频道凤凰资讯台,逐步成长为华语强势媒体。其成功的依据在于,它对于信息时代“资讯创造价值”背景下获取信息成为人们接触媒介的首选功能的准确分析和研究,它认为,与传统的综合频道和其他类型的娱乐、电影等专业频道相比,专业性的新闻频道更易成为主流媒体。[2]基于此,凤凰新闻以“快、全球性、直播”三大特点赢得了广泛的受众。

同样,2003年5月1日诞生的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复旦大学孟健教授称“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是国家形象的提升和软国力的显现”[3],中国社会科学院时统宇则认为“新闻频道是中国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窗口”[4]。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频道,按照国际通行的定义,是指全天候播出新闻节目和具有新闻属性节目的专业电视频道。因此,可以说,新闻频道的开播进一步加强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力量,更加突出了电视新闻的主体地位。

(二)电视新闻的报道领域愈益广泛

伴随着新闻播出时段的延长、专业新闻频道的诞生,电视媒介不仅新闻的播出量大幅增长,而且报道领域也大大拓展。如果说电视综合频道新闻栏目播出时间的延长只是量的增长,那么专业新闻频道的开播则是新闻报道从量到质的巨大突破。

当今信息社会,承载信息传播职能的电视媒介如何促使各类新闻性信息得以迅速、全面的传播,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这不仅关系到大众媒介信息传播功能的实现问题,更关系到公民信息知晓权的问题。把专业新闻频道开播视为“国家形象的提升和软国力的显现”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电视媒介有能力对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尤其是直播报道,让国内的受众能够享有与其他国家受众一样及时知晓重大新闻信息的权利,同时也能及时地对本国的重要信息予以报道,让本国及其他国家的受众同等地享有不同国家的重要新闻信息。因此,可以说,新闻频道开播的前提是信息公开的实现。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公开制度取得了明显进步,新闻报道的领域日益拓展,报道的内容也日益丰富,越来越充分地满足了信息时代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在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等各类新闻的报道中,以往报道最不充分的当属政治新闻。由于经济新闻、文化新闻并不总是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因而受控制的程度相对较轻,报道范围要广泛一些,所涉禁区要少许多,而且与这类新闻相对应的专业频道早已开播,报道内容也就更充分。比较而言,政治新闻信息没有专门的频道相对应。总体而言,政治新闻的播出量也会少许多,亦可以说是此类新闻的电视需求量少许多。正因为如此,新闻频道开播之后,对于政治新闻信息的需求就呈现巨幅增长。这也与大众媒介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能密切相关。作为民主化内容重要组成部分或称民主化的前提之一,是通过大众媒体充分满足公民的知情权。满足知情权就必须告知真相,既包括重大事件的真相,也包括政府制定政策、实施管理等重要信息的真相。我们正在走向民主化社会,正在走向民主、科学、理性决策的社会,社会的公共政策过程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这就需要公众全面、充分、及时地获得与政策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决策的全过程都应成为公开报道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信息公开制度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往不能报道的内容越来越多地成为报道的常规内容,比如,公共政策的非正式决策动议、多种决策方案及其依据、决策听证、政策方案引起的强烈反应(包括公众的质疑和争论)等,都成为今天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再比如,各级政府官员主动借助电视媒体公开亮相,与百姓进行连线交流,实行“电视办公”。政府官员不仅主动介绍自己的工作,解释决策的背景和依据,同时也公开接受群众的质询和监督。

报道领域的拓展不仅意味着新闻报道的内容可以更广泛、更丰富,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报道理念上的受众本位回归。对许多新的报道领域的开拓,不只是树立和维护政府形象的需要,更是满足受众知情权的需要。受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兴趣直接引导着媒体在报道领域、报道方式方面的变革。

(三)电视新闻的报道手法愈益丰富

随着电视新闻报道理念的变革,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因为受受众本位意识的影响,电视新闻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把报道的视角投向了百姓日常生活的领域。当2002年江苏电视台创办《南京零距离》之后,一股民生新闻热席卷整个中国的各级电视媒介。当这种以百姓的工作生活常态为主要内容,用平民化的语言和通俗化的风格进行故事化、情节化的报道,一阵风似地被当做改革新闻报道现状的良方时,虽然人们对其琐碎、重复、边缘化等倾向颇有微词,但我们不能不肯定它在找到一种新的新闻报道视角方面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民生新闻从百姓关注的内容入手,以百姓能够和愿意接受的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他们身边的新闻,其意义就在于贴近性。但并非每天的日常起居、衣食住行才是民生话题,即便是全国“两会”这样的重大政治生活也事关百姓的日常生计,因而也应属于民生新闻的话题,关键在于怎样将这种严肃的话题做出民生意味来。这主要是一个视角的问题。如果真正从受众的关注点出发选择新闻和报道新闻,即便是严肃的政治话题,也能做得让受众喜欢读、喜欢看。我们已明显地感觉到,过去许多枯燥的新闻如今变得有看头了,如政策新闻不再是发布公文似地介绍条条框框,而是寻找与百姓生活有关联的“点”,找准百姓关注的切入口。以“个税起征点”调整政策过程的报道为例,2003年7月9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新闻《个税起征点“报告”新建议》,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公布的一份名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财税调节政策》的报告入手,从城调队的样本户中选取一些家庭进行采访,获悉他们的收入状况及现行的纳税起征点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借以说明20年前制订的800元个税起征点今天已严重不切实际了,呼吁有关部门调高个税起征点。虽然研究报告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并不是最适合的报道题材,因为它多是一些数据和观点,但由于记者采取对调查对象收入及支出状况进行访谈并以讲故事的方式使这份理性的研究报告生动可感,吸引受众。2005年9月举行的个税起征点听证会,电视更是对听证会的整个过程进行直播,让观众如现场旁听,可以见证每位代表的观点,以及代表们的观点会对最终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等。

科技的进步也为丰富电视新闻报道的手段插上了翅膀。动画、电脑特技不仅弥补了电视新闻报道许多题材时存在的一些缺陷,而且还使电视新闻报道更生动,更能凸显电视媒介的优势。此外,电视新闻也借鉴平面媒介的做法,综合运用文字、图表等多种手段表现新闻事实,从而使电视在报道新闻方面明显地具有了多媒体的特点。

报道视角和报道手段的丰富多样,无疑使电视新闻更生动、更贴近受众,从而更能实现电视新闻的传播价值。

然而,当我们肯定今天的电视新闻在报道面、信息量、生动性和贴近性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它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