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录与呈现

记录与呈现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新世纪的纪实小说来看,杨显惠在《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甘南纪事》中将“价值中立”处理得最好。总体上来说,把自己摆在了“记录者”“呈现者”的位置上,这是值得肯定的。所以,“记录”和“呈现”应是作者描述事件的两种基本姿态。由此可见,创作纪实小说不是想着把故事“编”得越精彩越好,而应是想着如何真实地展示事件,如何客观地“记录”和“呈现”。

纪实小说保证真实性的基点就是作者不能推演故事,作者的身份立场应该保持为中肯的“转述者”或“讲述者”较为合适。同时,作者的立场应保持在事件与读者之间的“中介”立场为最好。从新世纪的纪实小说来看,杨显惠在《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甘南纪事》中将“价值中立”处理得最好。杨显惠在作品中没有流露故事中人物的情感指向,也没有流露作者的情感好恶,但是在其他场合、其他文本中又不加掩饰地表现了自己的倾向性态度,甚至坦言:“文学就是要高举批判的旗帜,文学的本质就是批判。”很多读者都认为杨显惠的作品中有很强的批判意识。其他作者像李娟和凌志军等,在《羊道》与《追随智慧》等作品中,将自己的主观态度收刹有度。总体上来说,把自己摆在了“记录者”“呈现者”的位置上,这是值得肯定的。所以,“记录”和“呈现”应是作者描述事件的两种基本姿态。

“记录”,是侧重用叙述的方法和语言,通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来描述事件的过程,以确凿的数据和事例进行叙事,以使这些数据和事例能扬明人物的特性、敞亮事件的过程、程度、性质等本相,生发证明某些观点、纠正某些舆论、建构某种理性的实证性。叙事作品中的“记录”功能主要有四点:一是将生活事件“文字化”,事件被记载于文学作品、文字档案、资料编撰中;二是将一些事件“入史”,即载入历史的文字记忆中;三是起到“补史”“证史”作用,即通过翔实的记述,对没有及时公之于众、为读者所知不详的事件进行文字陈述,或者对历史上记录不详、与实不符的记载重新叙述,从而达到“补史”“证史”的作用;四是激起读者的知性认知,对读者以往的认识进行匡扶和纠偏。如赵瑜的《寻找巴金的黛莉》记录了作者发动各种力量,费尽周折寻找当年的赵黛莉(今天的赵梅生)的过程,凌志军的《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记录了1978年至今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微软公司的一百多位中国人向国外学习、与国际接轨、与同行竞争、发挥创新智慧的事迹,展示了一种拼搏、开拓、弘扬智慧的精神。

“呈现”,是侧重用表现的手法,用描述性的语言,展现某些场景、情景、状态、事件的详细过程,对之进行细节性说明,以还原事件原貌、复现人物原态,形象地表达故事的来龙去脉和人物的情怀,从而呈现事件的本真状态与本质属性。纪实作品中的“呈现”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代入”情感认知,建构起读者重返现场的联想。用“呈现”的方法,一是可以使某些事件的过程文学化,用文学语言使事件“过程再现”;二是可以使事件的背景“复活”,具体而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三是从本质上实现“本相还原”,达到明晰事件性质的目的。当然,“呈现”也具有“记录”的某些功能,譬如“补史”“证史”等。

由此可见,创作纪实小说不是想着把故事“编”得越精彩越好,而应是想着如何真实地展示事件,如何客观地“记录”和“呈现”。唯此,才能保证“事件”是读者阅读的主体内容,也是核心内容,作者才是事件与读者之间的“中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