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长记录》记录成长

《成长记录》记录成长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的《成长记录》写作素材积累活动,就是这样一块创造的天地。高中生学习时间紧,如何才能事半功倍地积累写作素材呢?结果显示,学生中86.6%的人认为“积累”对提高写作水平的影响很大,46.1%的学生认为积累对提高写作水平的影响最大。成长记录手册,既是学生信息、知识累积的活动,也是个人创造的活动。

《成长记录》记录成长——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活动探究

摘要:在“成长记录”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读写能力,对社会、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能力得到激发。我真切地感受着学生们生命的律动,分享着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聆听着他们心灵的声音,与他们共同成长。

给学生开拓一块自由的天地,创造的种子就会在这里发芽。我们的《成长记录》写作素材积累活动,就是这样一块创造的天地。学生们被长期压抑的激情,在这里得到释放,教学的奇迹也将在这里诞生。

一、创办《成长记录》手册,量化管理评价

“创意的出现看似突兀,却不乏过去的基础”,这句话强调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中生学习时间紧,如何才能事半功倍地积累写作素材呢?过去,我鼓励学生自己摘抄、整理、积累资料,但效率不高。当今时代,网络使世界变平了。我想,为何不把素材积累工作变成交互式、网络式的呢。

于是我在任教的班级里鼓励学生创办了“成长记录手册”。开辟了“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积淀生活”的广阔园地。

开展写作积累活动前,我做了个有趣而简洁的作文水平提高因素的问卷测查。

结果显示,学生中86.6%的人认为“积累”对提高写作水平的影响很大,46.1%的学生认为积累对提高写作水平的影响最大。这也印证了在现在的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少积累,缺素材的现象。

抓住这个契机,我组织学生创办自己的《成长记录手册》。

创办方法:让学生把全开图画纸裁成16开,装订成册,这就是他们的自留地,就是他们充分记录自己成长历程的空间。手册名自拟(可用自己的笔名、艺名、QQ名、网络名等等)。在这个手册里,学生可以粘贴裁剪的材料,可以摘抄精美文章或文段,可以写上自己的评论和思考,除限定四周的页边距外,版式设计、字体、图案完全由学生自己安排。

管理与评价: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出书本局限去感受生活,体验人生;教会学生积淀素材,学会感动;指导学生抒写性灵,表达真情。为此,我每周检查一次,在学生的手册里以“五星”图案表示我对积累文章的赞赏、鼓励。一个学月末整理一本,根据手册里“五星”图案的数量评奖,“五星”数量多的前7位发给“成长记录创办金牌”,其次7位发“银牌”,再次发“铜牌”。第二个学月就让同学们进行交互性阅读。

二、快乐地记录,悄悄地成长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味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潜能发挥的喜悦,更能体会到被老师、同学赏识所带来的快乐感受。

活动初期,学生们兴趣很浓厚。我每周都给他们一节自习课来积累整理。在这样的课堂里,感受不到沉闷和压抑,只有充实和活力。翻资料,找杂志,读文章,贴图片,摘警句,抄美文,写感想……学生不再无所事事。课余的闲暇时光他们也常常看看书,读读报,找找材料,找到就剪下来或者抄下来。每个人的收集都根据自己的兴趣,形成自己的风格。遇到版面有空缺的情况,他们就摘抄些警句来填补。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在学习阶段积累的警句格言就像一座存在他们心里的冰山,随着他们的成长和人生经历的丰富,这座冰山就会融化成涓涓溪流,流淌在他们的整个人生里。”

瑞典心理学家费得里克·阿恩也介绍了这样一个道理:创造=人×(信息+知识)。成长记录手册,既是学生信息、知识累积的活动,也是个人创造的活动。学生的智慧、学生的创新是一捆柴禾,等待的便是那点燃的火花。

大半学期的努力,学生们的收获十分喜人:

(一)形式的多样化

成长记录册名称百花齐放:《青春是冰做的风铃》《追忆似风》《腾飞的梦》《求缺录》《积叶成书》《希望之旅》《梦源·心忆》《成长密码》《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青涩岁月的暖色》《晨曦之源》《永恒的记忆》《用心的太阳照耀别人》《青春的记忆》《阳光随影》《心香一瓣》等等。我们常常感慨学生没有创造力,可是在他们的舞台上,在他们的自由天堂里,却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笔名、艺名、QQ名、网络用名纷纷出现在他们的个人专集里。冰心曾说:“多少年过去,我们错将月饼当中秋,而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楼顶了。”学生的这些自主命名难道不是最好的创意吗?

(二)排版异彩纷呈

在整理素材的过程中,有学生了解到香港图书的人性化设计,为了方便读者读书,就将图书排版为前一半顺着印,后一半倒着印,这样读者就只读一半又倒过来从头读,免去了翻看后一半不便拿书的苦恼。于是他的成长记录手册就这样做了。这是很自然的一个模仿,一个很自然的学以致用。此外还有斜向的排版,倒向的排版等,都体现着学生的创造力。

(三)内容的个性化

在这个空间里,没有话题、形式的限制,没有高考、分数的压力,写作是自由的,也是浪漫的。一个孩子在手册中记录到:“浪漫一词源于希腊,是个音译词,本意是浪漫。我觉得办个人专集就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又如,在他们的个人专集里出现这样精彩的仿写:

萧湘雨在读美国艾米·狄金森的《造一个草原》后仿写下这样的小诗:

造一段旅程        造一缕快乐

造一段旅程需要,     造一缕快乐需要,

一个浪子加一匹老马。   一个善人加一件喜事。

一个浪子,一匹马,    一个善人,一件事,

再加一份愁。       再加一点真。

要是没有老马,      要是没有喜事,

光乡愁也成。       光纯真也成。

虽然笔法还很稚嫩,但学生这样自觉地、情不自禁地创作还是第一次。我们成天苦口婆心地说教还不都为了学生这个不由自主的创作。与其让我们婆婆妈妈地说教不如让那些经典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促使他们文学素养的生成。

三、我成长,你成长,大家成长

(一)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合作型学习

交互式阅读,交互使用材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份痛苦两个人分担,是一半的痛苦;一份幸福,两个人分享,却是双份的幸福!”我想说的是一份辛勤的交流,收获的却是七十多份积累的结果。

(二)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增加成就感

在教学《故都的秋》时,谈到关于郁达夫的生平,一个同学主动来补充,滔滔不绝地讲起郁达夫替儿子起名的趣事。当他生动地说完故事,同学们无不投去欣羡的目光。我想这对于学生本人而言,肯定是能增加他的成就感的。同时,对全体同学来说,也是知识面的一个拓展。我抓住这个契机,就从这个起名,谈到郁达夫的爱国,为什么佩服崇拜岳飞以及写《故都的秋》时的迷茫,也就顺理成章、得心应手了。

还有这样一个教学故事:在教授苏轼的《石钟山记》时,我鼓励同学们谈谈对“事不耳闻目见,而臆断其有无”的看法时,一个同学就恰到好处的谈到了苏轼与王安石的故事:一日,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恰巧王安石不在,书案上还放着未写完的诗“明月当空鸣,黄犬卧花心”,苏东坡笑笑,这个王安石怎么连这点生活常识都没有呢,明月怎么鸣,狗怎么能卧花心?于是将其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而后满意地离开了。多年以后,苏东坡来到江南地区,看见一种从来没见过的鸟,问当地的农民才知道这种鸟叫明月鸟。其后,苏东坡又见到一种黄色的小虫,常常飞到花心里停留,一问才知那叫黄犬虫。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浅陋无知。这样一个故事发生在语文课堂里,我感到了学生的成长。我想,与其让我把这些故事告诉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故事,体验故事,运用故事,让他们快乐地主动地学习语文,这样自主的生成将大大超过盲目被动的接受。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关注民生

陶渊明曾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而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而日有所亏。”我想,如果把这个道理移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同理可证的。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生成也绝非空洞的说教能完成的。不如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去思索,去衡量。正所谓“真实才是最美的”。每一份体验应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觉悟。

下面是一位同学收录的《漂泊在城市》,写一位打工农民的自诉,也是他们父母生活的真实写照。诗是这样的:

漂泊在城市

走在别人的城市    伫立雨中

背着沉重的行囊    细匀的雨丝轻轻地抚过脸庞

吹着凄凉的口哨    凉凉的

唱着伤感的歌拍    打着我脆弱的心

人在漂泊       很冷

心在流浪       一如北国的冬季

天正下着雨      该回家了

我告诉自己      我问自己

回望身后的脚印    回家的感觉很好

我两手空空      但该回家的人

我拿什么回家     却始终没有勇气踏上归途

学生在诗的下边评论到:谁不思念自己的家,思念自己的亲

人,也许他们辛苦了一年或多年,手中并没有积蓄多少钱,却始终没有勇气踏上归途,生活在别人的城市,在别人的城市中生活,读这样的诗,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的父母就过着这样的生活!难道我们也要重复这样的生活吗?读到这样的文章,听到这样的心声,我的心里蓦然生出无限感慨。于是我就这个问题布置了一次作文,很多同学的作文都流露出了真情。思念、思索、奋进……

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说:“好的教育应该是你自由的去寻找那些对你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器,往里填东西;好的教育还在于让人批判性的思考,我发现中国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不足。”一个同学在读新闻《跨越苦难》后评论到:世上没有不弯的路,人生没有不谢的花。这是一种学生主体的生成,是一种自内而外的感动。还有这样的评论:“别人爱我,我爱别人,这是小爱。我爱别人,别人爱我,才是大爱。施大于受。”

总之,在成长记录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读写能力,对社会,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能力得到激发。我真切地感受着学生们生命的律动,分享着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聆听着他们心灵的声音,与他们共同成长。

《成长记录》,记录成长。我们都深深爱上了这个活动,《成长记录》是自由绽放的思维之花,我们将悉心地呵护它,伴随它快乐地成长。

作者:谢筱婷,重庆大足田家炳中学高中语文教师,2008年获得全国“语文报”杯第三届优质课竞赛重庆赛区一等奖。此文2007年荣获重庆市语文教师论文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