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中国一五计划(1953―1957年)概略

新中国一五计划(1953―1957年)概略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一五”计划概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中苏双方谈判确定苏联帮助中国兴建156个项目,这是“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中心。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的奋斗下,“一五”计划实施顺利,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

新中国“一五”计划(1953—1957年)概略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即国家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1〕因此“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2〕根据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规定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财政、信贷、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

按照这个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前后共修改五次。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这些指标既符合实际,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制订计划的方法是重视各部门各主要产品比例关系的协调,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平衡。

“一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得到苏联政府的很大帮助。当然,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还是坚持和强调自力更生为主,在外援的帮助下,充分发挥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培养中国的自主自强走上工业化能力。中苏双方谈判确定苏联帮助中国兴建156个项目,这是“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中心(其中部分要在“二五”计划期间进行)。对于兴建这些项目,苏方不仅提供贷款,而且从资源勘探、厂址选择、技术设计、机器设备、建筑安装到人员培训、试车投产,都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一五”计划时期,苏方派来我国的技术专家达3000人;我国派往苏联的留学生达7000多人,实习生5000人〔13〕,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虽然这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成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因此国人也称之为“工业化奠基之役”。

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的奋斗下,“一五”计划实施顺利,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1957年生产钢535万吨,原煤1.3亿吨,粮食1.95亿吨。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19%。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五年中,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52.1%,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1.9%,工业物质消耗降低2.3%,每百元产值提供利润17.1元;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2%,同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www.guayunfan.com)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中,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有146项,其中石油项目为2项。一是新建兰州炼油厂,炼油能力达到年产100万吨;二是改建抚顺第二制油厂,1956年施工,1959年完成,年生产能力达到页岩原油70万吨。另外化工项目为7项,重点是将吉林化工区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化工生产基地,因此,三大项新建项目都放在吉林化工区实施。一是吉林染料厂(代号101厂),1955年施工,1958年建成,年合成染料及中间体7385吨;二是吉林氮肥厂(代号102厂),1954年施工,1957年建成,年合成氨5万吨、硝酸铵9万吨;三是吉林电石厂(代号103厂),1955年施工,1957年建成,年产电石6万吨。这三个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化学工业企业的投产标志着吉林化工区的建成,是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吉林石油化工公司从此崛起,不仅以全国最大基础化工原料基地的实力源源不断地向全国输送各类石油化工产品,更重要的在于吉化向全国几乎全部省份化工行业输送从厅级管理干部、工程师到技术工人的人才资源,为我国化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吉化不愧为共和国化工的长子和摇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