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张謇《吴淞开埠计划概略》所体现的城市规划思想

张謇《吴淞开埠计划概略》所体现的城市规划思想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故而,张謇认为吴淞开埠第一要义是要有全盘规划。
张謇《吴淞开埠计划概略》所体现的城市规划思想_近代上海城市管理思想(1843-1949)

第二节 张謇《吴淞开埠计划概略》所体现的城市规划思想

晚清官府1898年进行了自开吴淞商埠的尝试,虽以失败告终,但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民国初期,随着上海租界扩张的完成,上海城市的版图扩大,上海日益兴旺,然而外洋商船必经的吴淞却黯然无光。故而出于以下目的:第一,兴筑吴淞港,“面积纵横数十里”,则“淞沪合一,势所必要”[10],吴淞应有所准备;第二,上海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吴淞如不图计划,则恐上海“拓界容民,人不我待”[11],即会扩张到吴淞。在这些思想的交互影响下,1920年11月,吴淞重开商埠,张謇担任督办。张謇既有开发建设地方和开拓工商业的实际经验,又出过洋,具有贯通中西的学识和视野,因此他与第一次自开商埠时的晚清政府官员不同,在勘测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吴淞开埠计划》,即一份吴淞城市规划,这份规划既有城市理论又有实际步骤,体现出作者丰富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主张城市开发宜平地起造,统筹规划的思想

张謇认为前清吴淞开埠,“埠政仅筑数条而止,盖误于无全盘计划。而先枝节筑路,致地价骤变,徒供地贩投机,转使商民裹足……”[12],将吴淞开埠事先没有做好全盘规划归为失败的原因之一。故而,张謇认为吴淞开埠第一要义是要有全盘规划。他指定的规划中,对于吴淞开发制定了切实的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测绘精密地形,将全部道路、河渠位置,预为规定;第二步,考证各国建设商埠成规,拟为分区建设制度;第三步,以所拟分区制度,征求公众意见,认为妥善,然后实行。从其实施步骤上可以看出,张謇十分重视开发的整体规划,认为规划制度要建立在对地形的精密勘测,对各国经验进行借鉴,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之上。

对于城市的开发有旧市改造与平地起造,张謇认为平地起造优于旧市改造。他认为,旧市改造有四方面的困难。其一,拆毁已成之物,必遭物主之反对抗拒;其二,旧市地值,难定标准,以贩地为生涯者,往往抬高地价,妨碍新计划之施行;其三,旧市非无坚固之房屋,依计划在所必移,论事实难以拆毁;其四,毁旧营新,于时间经济均有无穷之困难。相比而言,平地起造则无此困难。故主张应实行新地开发,并指出美国之华盛顿即为平地起造,用费省而成功易,现已成为世界繁华之市。故而,吴淞规划“宜建新,不宜改旧”,“全市规划,通盘筹计,先立基础,次第实行。成功纵有迟速,建设必就范围”。“区域之计划,关系最为重要。拟俟详细画图编制完竣,再经市政专家品评”[13],充分表明张謇在新地开发,全盘规划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张謇在规划中很重视科学论证,在他设计的《组织章程》中,明确提出聘请各国专门学家为顾问,便于咨询,这与晚清时期的第一次开埠无整体规划已全然不同。

二、城市分区规划的思想

城市规划先确定城市范围的思想。确定埠界向西南北三方推展,南至沈家港、葛家嘴、虬江,西接宝山南北县道,东至黄浦,北以宝山东西县道、马路塘米淘港为界,包括宝山城、吴淞、殷行、江湾、彭浦、大场、刘行、杨行八市乡,计面积五十余方里。

从交通、经济的角度出发确定市中心的思想。张謇认为“根本计划,在于全区域内预定重心,大约宜在虬江、蕰藻河之间”,他选定此地为市中心,将交通运输的便利以及平地适宜开发作为主要依据,称其地“前临深水”,“中贯铁路”,“其后从上海靶子场起筑一直路至吴淞,不过九英里”,“既极水陆运输之利,可收平地创造之功”,体现出其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进行规划的经济思想。

构筑城市主、干道体系,依所处区域不同而进行相应设计的道路规划思想。张謇将城市街道定为长方格形,南北长而东西短。就中分为六区,各区立一中点,各中点以斜路互联。将斜路分为三种,凡各中点互联之斜路及电车经由之道,宽各十丈,市区工业区为六七丈,住宅区宽四五丈,全部干道四百四十余华里,支路六百二十余里。张謇的道路规划以各区中点连线为主干道,构筑网状道路系统,并以道路用途不同而对其具体宽度加以界定。

城市划分为工业区、住宅区、教育区、劳务区的分区思想。张謇认为各区的规划宜因地制宜,蕰藻、泗塘两岸为天然之工业区域,其附近各中点公园之地即为住宅区域,自同济以北则为教育区域,中小学校则不限一隅,散布于住宅区域,以西隅为劳工区域。除了对于各区因地制宜的规划外,张謇还从居民便利与生活舒适的角度出发,对于公用事业的分布也作了安排,将市政、司法、警察等设于繁华地带,而学校、医院、图书馆等设于住宅区域,并在各区中点、主干道交叉之三角地带都分置公园、菜市等,使各区居民十分钟内可以到达。从张謇的具体规划可看出,他的规划蓝图已经按照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将公用事业的设置置于城市规划中,并以居民的便利为目的,设置城市公共空间,这种规划相对于中国传统都市规划忽视公共空间设置的思想,带有西方城市的影响,正如他在规划计划中动辄以西方城市(如华盛顿等)为例说明,西方城市的规划理论与实践对于有留洋经历的张謇来说触动极大。更为突出的是,张謇谈到在具体操作上,可建立一试点区,“兴一模范市街,为全市建筑之圭臬”,具体做法为:“拟择适宜之区,依法收地约一万亩。留一千亩为居所、大公园以及运动场、演讲堂、公共事业之用;以二千亩辟街道;其余七千亩为市有公产,由市划分地段,招商承租。在此模范市界址以内,筑路之费归租商负担,水电事业也归租商自筹”[14]。通过建立试点区以为其他各区之表率进行建设。就张謇的土地开发模式而言,采用政府招标的方式由商人开发经营,这与传统的由政府主办的模式相比,已经将商业运作方式引入土地规划,土地管理思想已有了近代化的转变。

张謇的城市规划思想,吸收了西方城市规划的经验及理论,谈到振兴吴淞时,认为“淞沪相隔不足九英里,汽车电车,顷刻可达。例以伦敦、曼彻斯特,纽约、旧金山……各埠”[15]。在进行旧城改造与平地起造的比较时,也借鉴国外城市的发展经验,国外的理论与实践是其思想的重要来源。在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已开始进入近代化,但总体上还处于落后割裂状态(很多大都市为租界所割裂),并基本没有整体的城市规划的情况下,张謇的城市规划开创性地描绘出了中小城市的发展蓝图,为中国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近代化的样板。他的城市规划思想具体而先进,既是近代城市化的要求,又是西方理论影响的产物,若逢太平盛世,按照既定规划实施,必能有所作为,但当时政府财政匮乏,又逢1922年的直奉会战,1924年直皖间的“齐卢之战”,军阀混战直接导致了第二次吴淞开埠的失败,张謇的卓越的城市规划思想也最终付诸流水,但在上海近代的城市土地管理思想发展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