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对年的历史演变中国楹联

一对年的历史演变中国楹联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 “桃符”。朱熹对楹联发展有三大贡献: 一是以骈文句式同边自对撰联。其中李渔的 笠翁对韵, 孙髯的 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 楹联丛话, 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自成体系的独立文体, 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并驾齐驱, 媲美争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虽然春联在中国继续流行, 革命领袖和知识分子亦多爱好楹联,但未能形成风气。
旅游楹联_旅游文化

(一) 对联的历史演变

对联的产生,与中国古诗的偶对有关, 如 «诗经» 中就有许多这样的连句。 汉代的赋体文学,为了追求语言的铿锵节奏, 也主动使用骈偶。 当南朝刘宋、 沈约发现 “四声八病” 之后,律诗得到发展和完善,又为对联,尤其是短联提供了平仄相对交互使用的写作手法。

最早的对联是春联, 而春联最初是写在桃符上的。 早在秦汉以前, 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 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 “神荼” 和 “郁垒” 的名字, 分别写在两块桃木板上, 悬挂于左右门, 以驱鬼镇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1000多年。 到了五代, 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 «宋史属世家» 记载, 五代后蜀主孟昶 “每岁除, 命学士为词, 题桃符, 置寝门左右”。 公元964年, 学士幸寅逊撰词, 昶以其非工, 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乐, 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春联。

宋代以后, 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 王安石诗中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之句, 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 “桃符”。

到了南宋, 楹贴盛行。 朱熹 (1130—1200) 撰有明伦堂联、 书舍联、 读书处联、 格言联、 赠联, 附载于 «朱子全集», 得以流传。 朱熹对楹联发展有三大贡献: 一是以骈文句式同边自对撰联。 这是短联发展为长联的契机。 例如, 题建宁府学明伦堂: “学成君子, 如麟凤之为祥, 而龙虎之为变ꎻ 徳在生民, 如雨露之为泽, 而雷霆之为威。” 二是将骈文句式与律诗句式结合, 创四七格。 例如: “鸟识元机, 衔得春来花上弄ꎻ 鱼穿地脉, 挹将月向水边吞。” 三是最早创作永韵联。 例如, 赠漳州士子: “东墙倒, 西墙倒, 窥见家室之好ꎻ 前巷深, 后巷深, 不闻车马之音。”

到明代, 人们才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 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 除夕前, 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 并亲自微服出巡, 挨门观赏取乐。 而后, 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清代是楹联的鼎盛时期。 康熙六十寿诞 (1713年)和乾隆八十寿诞 (1790年) 两次庆祝活动, 以及乾隆敕儒臣撰写的紫禁城宫廷春联, 形成了精品楹联创作高潮。 例如, 康熙六十寿灯栅牌楼: “辇道风清, 葭官万年调玉露ꎻ 瑶池春暖, 华灯年夜彻琼霄”。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 清代联家辈出, 高官名士无不擅长撰联, 如李渔、 孙髯、 曹雪芹、 梁同书、 纪昀、 李调元、 阮元、 梁章钜、 林则徐、 曾国藩、 左宗棠、 彭玉麟、薛时雨、 俞樾、 张之洞、 王阎运等。 其中李渔的 «笠翁对韵», 孙髯的 «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 «楹联丛话», 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自成体系的独立文体, 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并驾齐驱, 媲美争艳。 从此, 春联、 寿联、 挽联、 赠联ꎻ 门联、 厅联、 亭联ꎻ 名胜联、 商业联、 格言联、 讽刺联、 游戏联, 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时尚流风之盛, 不因战乱革命而衰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虽然春联在中国继续流行, 革命领袖和知识分子亦多爱好楹联,但未能形成风气。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 楹联文学进入了复兴时期。1984年成立中国楹联学会,1985年创办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987年创办 «中国楹联报»。 地方楹联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 征联活动接连不断, 楹联网站丰富多彩, 出现了群众性的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高潮。 尤其可喜的是, 书法与楹联的结合, 网站与楹联的结合, 为楹联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两翼。

随着各国文化的发展, 对联还传入越南、 朝鲜、 日本、 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二) 对联的特点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 上联尾字仄声, 下联尾字平声。 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 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但对联又不同于诗, 它只有上联和下联, 一般来说较诗更为精练, 句式也较灵活, 可长可短, 伸缩自如。 对联可以是四言、 五言、 六言、七言、 八言、 九言, 也可以是十言、 几十言。 在我国古建筑中, 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乃至1620字的长联。 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 还是写景抒情, 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 才可能以寥寥数语, 做到文情并茂, 神形兼备, 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的精练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 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其含义。 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 具体来讲, 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4个要求。

1. 字数相等

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 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 一般要求对联最少要四个字以上, 如字数过少, 则难以达到艺术韵律美的特点。

2 断句一致, 词性相对

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 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 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 同时, 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 即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 副词对副词等。

在这方面, 一般分工对、 宽对、 借对。 工对即对仗时上下联词性完全一样, 对得十分工整、 严谨、 妥帖。 宽对则是词性相近或主词相对, 修饰词可能有出入, 即半对半不对。 借对则是借字音或字义互用。 如读音用字音, 意思用字意, 或正好相反。 如梁章钜题苏州沧浪亭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ꎻ 绿水遥山皆有情”, 上联 “清” 字, 即取 “清” 之意, 同时又借“清” 之音与 “青” 同, 与下联 “绿” 相对。

3. 语义相关

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互相关联, 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要表达一个完美的语义。 可以分为正对、 反对、 流水对。

正对是上下联内容并列, 意思可以互补, 表现共同主题。 如济南大明湖对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ꎻ 一城山色半城湖”。 山、 荷花、 城、 柳共同构成大明湖独特的景观。 反对是上下联一正一反, 互相映衬。 古人也说: “反对为优, 正对为劣”。 如杨应琚的 “小楼容我静,大地任人忙。” 小与大, 静与忙相对比, 写出罗浮山的幽静与清旷。 流水对也叫串对, 特别注重动感, 注意上下联的呼应, 上下联内容上有一种递进、 转折、 条件、 因果等关系, 如拆开意思便不完整。 如 “若有灵机能悟道ꎻ 何愁妙笔不生金”。 上句说的是因, 下句说的是果, 因果结合, 自然阐述。

4 仄起平落, 平仄相合

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 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 除此以外, 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 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 优美动听。

(三) 对联的分类

(1) 按内容用途, 对联可分为: 春联、 喜联、 寿联、 挽联、 胜迹联、 述志联、 格言联、述事联、 状景联、 抒情联、 晓理联、 评论联、 趣联等。 春联又分为: 通用联、 行业联、 生肖联等。 趣联又分为: 回文联、 地名联、 叠字联、 重字联、 嵌字联、 同旁联、 双关联、 顶真联、 绕口联、 隐字联、 谜联等。

(2) 按联语出处分类, 有集句联、 集字联、 摘句联和创作联等。

(3) 按贴 (刻、 挂) 的位置, 对联可分为: 门联、 堂联、 楹联 (楹是厅堂前部的柱子,贴在楹上的对联称为楹联)。

(4) 按字数的多少, 对联可分为: 短联和长联。 习惯上, 七字以内的称为短联ꎻ 十个字以上的称为长联。 也有把单句式对联称为短联, 双句式及多句式对联称为长联。

(四) 常见对联的修辞方法

1. 比喻法

“墙上芦苇, 头重脚轻根底浅ꎻ 山间竹笋, 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的、形象鲜明的好联。 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 夸夸其谈的人, 生动而贴切。 这样的比喻手法, 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或现象, 去显示事物的性质, 启发人们思考ꎻ 或者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2. 人格化

不但诗歌有这种体现手法, 对联也有。 且举其中的一例: “烛向灯云, 靠汝遮光作门面ꎻ 锣对鼓曰, 亏侬空腹受拳头。” 这是在封建制度下, 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庆灯对联。烛、 灯、 锣、 鼓, 都是常见物, 但经此摆布, 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 烛燃着发光, 毕竟是在灯里面, 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 才吸引人 “欣赏”ꎻ 而锣的鸣响则是因诉说空腹遭受拳头之苦。 彼此处境不同, 感受各异。 而这一席对话的内容, 恰好体现了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问答法

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的特点, 上下两联之间互为关联, 采用一唱一和的 “问答法” 较为方便。

从前, 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 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做一番对照, 通俗感人。 如是: “穷的富的, 贵的贱的, 睁睁眼看他怎的ꎻ 歌斯舞斯, 哭斯笑斯, 点点头原来如斯。”又如在新中国成立前, 有人替一家财主撰联云: “只有几文钱, 你也求, 他也求, 给谁是好? 不作半点事, 朝来拜, 夜来拜, 使我为难。” 通过这样一问一答, 一针见血地揭示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陋面目。

4. 衬托法

对联写作的衬托法, 通常有两种: 一是侧面衬托ꎻ 一是反面衬托。 所谓侧面衬托, 是对主题不做正面描写, 而是通过旁边的有关事物显示出来, 使主题思想含蓄, 引人寻味。 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祠有一副对联:

东海望澎台, 风景不殊, 举目有山河之异ꎻ

南天留祠宇, 雄图虽缈, 称名则妇孺皆知。

作者并不正面叙述郑成功当年如何反抗侵略, 如何收复台湾的事迹, 只是用 “澎台”“风景” 作示意, 接着以 “不殊” 和 “之异” 作对立面, 衬托下句。 这样, 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光辉伟绩。

5. 对比法

事物的好与坏, 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 这是客观存在的。 但要使他们取得正确的认识, 或加深人们的认识, 就要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所在。 这样, 最好是运用 “对比法”。 俗话说, “不怕不识货, 就怕货比货”, 即此道理。 运用 “对比法” 来写对联, 亦算常见。 例如郭沫若少年时代戏作 “昨日偷桃, 钻狗洞不知是谁ꎻ 他年攀桂, 登月宫必定有我”。 不同的时代, 将有不同的作为。 这个 “对比法”, 词意概括, 形象鲜明。

6. 集句法

集句, 是对联写作的手法之一。 古今以来, 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 如集诗句、 词句、 贴句、 俗语、 成语、 格言等。 在古代对联中, 集句联占着很大的分量, 这里, 只略举数例。

“好雨好山兼好客ꎻ 宜烟宜雨复宜情”, 这是用于广东惠州西湖晴雨亭的对联, 都是集自唐句, 既切合亭名, 又适宜于描绘亭榭风光。

有些集句联, 不是完全集自原句, 而是带有借意性质的。 有人撰江西省九江琵琶亭联:“灯影幢幢, 凄绝暗风吹夜雨ꎻ 荻花瑟瑟, 魂销明月绕船时。” 上联采自唐代元稹诗句之意,显得自然贴切。

郭沫若曾摘取毛泽东同志词句成联 “江山如此多娇, 风景这边独好”。 上联为 «沁园春雪» 词句, 下联为 «清平乐会昌» 词句。 不但对仗工整, 意境亦清新。 读后, 爱国主义之情油然而生, 使人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像这样的集句法, 它的特点是用现成的语句, 按照对联的形式格调凑在一起, 构成一种新的意境, 有时浑如天成, 比自己创作的还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