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这时,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_

这时,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_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整首词感情奔放,昂扬奋发,从题材内容到意境风格,完全突破了传统词作的樊篱,从此,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一步,一种崭新的词风正式形成,一个革新的词派由此出现,唐宋词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时,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_

熙宁八年十月,为答谢常山山神赐雨而重修的常山庙落成,苏轼亲往祭祀,归来途中,他与同僚们举行了一次会猎。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金风送爽,红叶飘飞,湛蓝的天空上白云舒卷,苏轼一行人浩浩荡荡在山头驰骋。只见骏马奔腾,旌旗猎猎,苍鹰展翅,黄犬争先。作为这次会猎的主角,苏轼意气风发,豪兴满怀,他头戴锦帽,身披貂裘,一身戎装,英武雄壮,仿佛回到了裘马清狂的年少时光。他时而扬鞭催马,时而张弓远射,直到日落西山,才满载着猎物踏上归途。这次场面壮阔、气氛紧迫的会猎,使他油然想起了当时西北边境的紧张局势(这年七月,宋朝与辽国在疆界问题上发生冲突,宋朝失地七百里),心中涌起效力疆场、以身许国的豪迈激情。他倚马而立,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www.guayunfan.com)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的上片,诗人自比为三国时年轻英武的吴主孙权,描写出猎的盛况和出猎者的英豪与快意;下片又以西汉名将魏尚自况,表达希望被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心愿。整首词感情奔放,昂扬奋发,从题材内容到意境风格,完全突破了传统词作的樊篱,从此,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的一步,一种崭新的词风正式形成,一个革新的词派由此出现,唐宋词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从此,传统与革新两大词派在词坛上并行不悖,前者在承袭传统词学观念的基础上发展,后者在革新传统词学观念的前提下演进,既分庭抗礼,又相融相摄,共同促进宋词百花园的繁荣与兴盛。对此,苏轼自己也颇为自得,在写给好友鲜于子骏的信中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即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用“以诗为词”的手段革新词风,创立革新词派,给词坛带来崭新的面貌,所谓“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碧鸡漫志》卷二),所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态”(胡寅《题酒边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不能割断,传统词作为一种艺术系统仍然深深地影响着苏轼。这不仅表现在苏词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婉约词,更为深刻的是他的革新只是努力使词诗化,但没有使词与诗同化,即取消词所固有的重情尚婉的特点而导致诗词界限的完全泯灭,取消词本身的特质。也就是说,他的“以诗为词”仍然十分尊重词之所以为词的个性特征,这样,他的词与同题之诗呈现出互有区别的面貌。

这次常山会猎,苏轼不仅写了《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而且还写了《祭常山回小猎》一诗: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诗词为同一围猎事件而作。不仅字句相类,如“千骑卷平冈”就是“黄茅冈下出长围”,“右擎苍”就是“趁兔苍鹰掠地飞”,而且主题相同,一以魏尚自比,一以谢艾(晋朝西凉主簿)自喻,表达慷慨报国的志愿。但是,相比之下,诗重于叙事性,前六句写出围猎的全过程,词则着力于内心郁结的倾泻。开头“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句,提示了全词的结构脉络,提出了“老夫”和“少年狂”的矛盾。“老夫”实际上并不老,当时苏轼年仅四十,“少年狂”也并非真狂,而是借围猎抒写报国豪情。上片写围猎盛况是为了突出下片“老夫”的感慨。词中虽然像诗一样用了许多典故,也有一些围猎的具体描写,但就抒情性来说,词比诗更充沛、更生动,表达他当时的心情更为淋漓尽致。苏轼这首“自是一家”的豪放词,正是由于革新传统,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承续着传统,才使它的整个艺术水平超过了同题的诗。

次年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苏轼想起分别七年的苏辙,如今在济南不能前来团聚,不禁心潮起伏,写下另一首名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月清辉之下,诗人举杯望月,心中生起无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初唐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发出的痴情追问,此时又在苏轼的心中回响。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开始悬挂在天际?那晶莹剔透的月宫仙境今夜是个什么日子?如此的光明澄澈,如此的超尘出俗,诗人不禁心驰神往,多么希望能乘风而上,像羽化的仙人归附其中。然而,“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诗句),在那琼楼玉宇之中,该是怎样的寂寞孤寒啊!仙界固然美好,人间又何尝逊色?月光之下迎风起舞,清影徘徊,不也像神仙之境一样飘然自得吗?上片从问天发端,对比天上人间,突出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诗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但是,从一个至高点上俯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圆满,同样只是一种有缺陷的美好。或许在我们视线的尽头,在令人欣羡的瑶池仙境,同样有人正怀着无比神往的心情注视着这个在我们看来如此凡庸的人世间呢。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大悖论,拥有的永远不觉得美好,美好的又似乎总在无法企及的地方。诗人通过这一番矛盾和思索,肯定了现实,表现出对人生的眷恋。下片则着眼于人生,牵合离情别恨,从承认人生的缺陷出发,探求自处之道。夜已深,月光悄然移转,照在朱红的楼阁上,低低地射入雕花的门窗,照着窗下不眠的人。诗人不禁痴问:月亮呀,你怎不会像人类一样为情所苦,为什么偏偏要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挑动离人的满腹愁思?其实,正如欧阳修所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的离合就像明月的盈亏,是永远不能改变、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但诗人并不从这里消沉下去,而是以乐观旷达的祝愿作结:只要人长在,纵然千里阻隔,也能共赏同一轮明月,心意相通,恍如咫尺相依,这不是很可安慰的么!

这首词可以说是苏轼密州时期所经历的思想的苦闷与超越的诗意总结,和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一样充满了浓厚的庄子齐物论色彩。其主题与思想发端于对现实人生困境(如仕途上的进退失据,亲人的长相别离以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的永恒悲感等等)的深刻思考,而归于一种更抽象、更高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在无始无终的时空之流中,探寻自我生存的位置,审视人间的悲欢离合,所有的忧患和沉重都显得淡如烟霏、轻若鸿毛。在隽永哲理的观照下,词人内心的激浪怒涛俱收眼底,空灵迷惘,但境界阔大明朗,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