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苏轼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苏轼词中的“月”意象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苏轼作品中的“月”这一意象所承载的信息,我们可以窥得他作为个体文化的生命结构。苏轼词中的“月”,大多出现在苏轼被贬谪黄州之后的作品中。苏轼词中的“月”,常常作为其在经历磨难后获得解脱的一种生命载体。苏轼词中出现了大量的以鲜明的笔调,描写月明千里之境的词句。苏轼词中“月”暗含了苏轼的三个生命境界,既有生命个体现实的感悟,又有深层次的文化心理。

浅析苏轼词中的“月”意象

邱李华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不仅是一种自然物象,更是一种浸染了诗人主观色彩的文化现象。月,频繁而又鲜明地出现在苏轼的词中,苏轼对其有着独到、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它承载着苏轼自身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生命信息和美学追求。从苏轼作品中的“月”这一意象所承载的信息,我们可以窥得他作为个体文化的生命结构。

一、寄意怀人,情绪苦闷

苏轼词中的“月”,大多出现在苏轼被贬谪黄州之后的作品中。对于一位出身书香世家,少年才俊,却于人生路途中屡遭贬谪,身处异乡,经历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的诗人学者,他首先选择的是明月之下,寄意怀人。苏轼在他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小序中写道:“作此篇兼怀子由。”这个“兼”字,寄意怀人。

这一方面是由于民族心理文化的影响产生的一种审美情绪,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现实人生的触及,既有宦海沉舟的感伤,又有离家别亲之恨。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他初入仕途,恰逢北宋政治社会危机开始暴露,王安石变法伊始,他的命运便夹在新旧党争之间风雨飘摇,贬谪接踵而至。尤其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轼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挫折和打击。他自小研读经史子集,推崇儒家入世思想,“奋历有当世志”。但“乌台诗案”后的“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西江月·黄州中秋》),流露出词人对自己所受迫害的愤慨,表达自己对人生坎坷的情绪和内心的苦闷。

大多时候,苏轼将内心的情怀含蓄地托于天上的一轮明月,表达人生的缺憾和伤痛。他曾痛苦地发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实,这在苏轼的生命结构中,还只停留在表层。

二、静默孤独,本我之境

苏轼词中的“月”,常常作为其在经历磨难后获得解脱的一种生命载体。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身临古战场,面对大江东去,英雄历史、现实、自我一起涌向心头,思接千载,感慨万千,却落得“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怅惘中。“江月”的意境,是苏轼从历史和现实中感悟到应该回归的生命境界。还有“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玻璃”(《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等许多词中之“月”,都映射着获得解脱之后的一种生命形态。

苏轼词中出现了大量的以鲜明的笔调,描写月明千里之境的词句。例如“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明月如霜》),“过溪沙急,霜溪冷,月溪明”(《行香子·过七里濑》),“照野瀰瀰浅浪,横空隐隐层宵”(《西江月》),“月明风路娟娟,人未眠”(《醉翁操》)等。这种月明千里之境表明苏轼的词已脱拔于许多词人由于人生失意或离情别绪所致的婉转情怀,而进入澄明的境界,标志着苏轼作为个体文人的生命结构已进入超越的哲学层面。此时,苏轼的生命形态往往也呈现出一种豁达通脱的境界。月晴月阴,得意失意于宇宙大化之流中,没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人生如此,都蕴含在天上的一轮明月中。

三、旷达超脱,老庄心态

词人独对明月所追求的心灵境界、人生感悟,精神的超脱,上述不是全部。“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表明苏轼的境遇是孤独的,可我讲的孤独不是这一层面的孤独,而是一种生命本体的孤独。

万里长空下的一轮明月,正是词人内心真实自我的审美写照,镜中之人,正是词人本体的自我,词中之月乃本体之象。此时,苏轼的生命境界与老庄所追求的生命境界是非常接近的。

他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反衬出其生命中一种深层次的孤独。这也是一种迫近生命本体的感觉,与皓月当空下词人自我观照所获得的生命感觉是一致的。

结束语

苏轼词中的“月”,既包含着“月”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原型中所积淀的民族情感体念,又包含着他自身对现实人生的理想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苏轼词中“月”暗含了苏轼的三个生命境界,既有生命个体现实的感悟,又有深层次的文化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