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中国管理学科的开拓者郑绍濂

中国管理学科的开拓者郑绍濂

时间:2022-11-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穷一生追求卓越历廿载开拓新学——中国管理学科的开拓者郑绍濂郑绍濂,浙江兰溪人,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后留校任教。由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管理学科曾一度中断。当时,复旦的老师中几乎没人懂管理,数学系毕业的郑绍濂也只算稍有了解。尽管学校力主恢复管理学科,但由于条件有限,郑绍濂实际得到的支持少之又少。在这样的说法下,郑绍濂将管理学系转变成管

穷一生追求卓越 历廿载开拓新学——中国管理学科的开拓者郑绍濂

郑绍濂,浙江兰溪人,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后留校任教。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他相继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卢庆骏教授指导下学习概率论,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许宝禄、王寿仁教授指导下进行随机过程理论的研究,回复旦大学任教后,很快成为青年业务尖子。1959年至1960年,由他负责建立了概率论专门化课程计划,先后讲授了多门概率统计课程。

1960年,郑绍濂晋升讲师并担任数学系副系主任,1963年兼任复旦大学教学科学部副主任,曾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育部社科司人文社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市“十五”规划工作咨询专家、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现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复旦大学与香港大学合作建立的沪港管理学院院长、国家软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

郑绍濂是我国最早以定量方法来研究经济和管理问题的学者之一,在我国管理理论及实际应用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建立我国第一个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以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我国技术进步作用及确定科技优先领域的系统分析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自1987年以来,他先后担任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或重点课题的负责人。如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的“2000年的中国”项目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项目先后获1988年、199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上海市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郑绍濂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撰写《经营管理大系——管理方法卷》、《高新技术管理》、《科技经济学》等著作10余种。他所领导的管理科学重点学科被列入复旦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并在全国高校首家设立了管理科学博士后流动站。

国家要发展,必须要两个轮子一起转,一个是科学技术,一个是管理。1977年,当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提出要加强管理人才培养后,复旦大学当即决定恢复管理教育,并尝试筹建管理科学系。而这一试,就把郑绍濂教授与管理学科的建设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由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管理学科曾一度中断。当时,复旦的老师中几乎没人懂管理,数学系毕业的郑绍濂也只算稍有了解。在这样一个学科空白的条件下,郑绍濂敏锐地预见到高校管理学科建设在国家经济发展培养管理人才方面的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在学校找到他商谈筹建管理科学系时,他毅然接过了这副担子。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复旦大学管理科学专业在郑绍濂带领之下,开始了首届招生。

创业初期的困难放在今天,简直难以想象。尽管学校力主恢复管理学科,但由于条件有限,郑绍濂实际得到的支持少之又少。一开始,管理科学系连起码的教室也没有。在多方奔走下,郑绍濂才找到原校办工厂的一个仓库,草草改装成教室。更头痛的是师资问题,在当时的环境下大家都不懂管理,即使是郑绍濂自己也是在边学边教中摸索。因此,在管理科学系初创时期,郑绍濂真是费尽了心思——做调查,去图书馆查材料,研究国外大学的教材等。中国的管理教学到底怎么搞,需要设立什么专业,开设哪些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这些问题都是当时急需解决的难题。

按当时的计划,郑绍濂把学生前两年的基础课与计算机系放在一起上,其中再由他上一些基本的管理知识课;而腾出来的两年时间,则用心培养师资力量。因此,1977年到1978年的一年间,郑绍濂几乎天天都往学校领导办公室里跑,为的就是向学校要老师把管理科学系给撑起来。在他的坚持下,到1979年,他共从计算机系、经济系和数学系等请来20多位年轻教师,组成了管理科学系的教师班子。

在郑绍濂的努力下,复旦管理科学系初步形成了两个专业的雏形结构,成为全国第一个管理科学系。

郑绍濂相信一句话,只要什么都计划好,就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在1977年之前,他的脑中就已经有筹办管理科学系的设想,而1980年管理科学系成立未多久,他已经为心中的另一幅蓝图——把管理科学系办成管理学院——做起准备。

躲在书斋里是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管理的,走出去看看国外企业是怎样做管理的,才能了解到什么是现代化的管理。郑绍濂深刻体会到,今后企业管理才是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当时复旦的管理教学只集中在培养科研管理人才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1980年郑绍濂便主动提出到日本松下公司进行考察,号称“管理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欣然接受了他的要求。

40多天里,从松下的董事会、各个部门直到生产车间和仓库,郑绍濂不分巨细看了个遍。在松下这个现代化的企业里,他感受到了与国内大相径庭的管理理念。日本企业注重效率,注重服务,通过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改善管理,这些东西都是无法从书本上得知的。年届50岁的郑绍濂像一个渴求知识的学生,不厌其烦地向日方提出问题,以学习更多的东西。可以说,这次走出国门的经历,更坚定了他要把复旦管理学科建设成能够培养接轨国际的企业管理人才摇篮的决心。

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办学经验,从日本回来不久,郑沼濂便马上启程前往美国,走访了一大批美国知名商学院。从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到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在不长的时间里他拜访了美国大大小小十几所一流商学院,亲自听他们的教授讲课,与国外的专家交流,并和美国院校商谈校际交流事宜。这时的他,已经不是1977年时那个只能通过图书馆中的几本外国教材,得窥管理教育皮毛的老教授。美国完整成熟的商学院体系和新鲜的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模式,让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管理学科不是一个系所能包含的东西,只有办学院才是国内管理学科建设的唯一方向。

80年代,教育界有个说法,综合性大学的任务是搞研究、做学问,因此像管理学之类的应用学科应当由工科大学承办,而综合性大学只要有经济学院就足够了。在这样的说法下,郑绍濂将管理学系转变成管理学院的想法遭受了挫折,一方面主管部门有顾虑,另一方面当时社会对现代管理理论知之甚少,管理教育改革不可能一呼百应、一蹴而就。

郑绍濂清楚地记得,当时他给一些厂长经理开过一次管理课。课后一个学员跑来对他讲,郑老师,我觉得你讲得很好,都很有道理,可是现在一切都是国家调配,这些管理道理我们都用不着呀。在那时计划经济的环境下,学员有这样的苦衷情有可原。不过,郑绍濂相信这样的障碍会消失的,中国的经济慢慢市场化后管理教育将大有所为,而当时欠缺的是宣传和普及。

因此,郑绍濂开始四方讲课,寻求社会支持。他用讲座做宣传,不仅在校内开展他的管理“启蒙”,还给上海各个政府机构开课,仅在市计委就作了10次讲座。当时,教授讲课不像现在,有丰厚的授课费,郑绍濂的演讲大多都是公益性的,甚至车费都是自己掏腰包,但为了得到校方和社会支持创立管理学院,郑绍濂仍是执着不息。

“功夫不负苦心人”,随着邓小平倡导并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路线,市场经济管理理念渐入人心,郑绍濂的理想终于实现。1985年,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成立管理学院,他被任命为管理学院院长。学院下设管理科学、经济管理和统计运筹三个系科,而郑绍濂也开始陆续派出系里的学生赴国外深造,为今后的师资力量做储备。

郑绍濂借鉴国外培养务实型高级管理人才的经验,积极倡导并推进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教育,为我国MBA学位设置和MBA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早在80年代中期,郑绍濂就和一些兄弟院校的专家教授一起,积极向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力主尽早在我国开展MBA教育。他在报刊上撰文介绍国外MBA教育发展的有关情况,呼唤MBA教育。199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批准,复旦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试办MBA学位的9所高校之一。郑绍濂教授当选为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指导委员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郑绍濂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为实践基地,对MBA教育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到管理模式,无不一一亲自关心。他倡导为MBA学生开设《管理沟通》、《管理伦理学》等新课程,在全国MBA教学中当属首创。在他主持下通过反复接触,复旦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开设MBA国际班,选用该校原版教材进行教学。两校合作数年来,成果显著。如今,该合作项目已进入第二个五年期。后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又与香港大学携手,合作开设MBA课程班,不断推进MBA教育。

郑绍濂教授认为,师资素质是学科建设与培养学生的根本,要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就必须有更多高层次的优秀教师。为了提高MBA教育质量,复旦又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MBA教育的合作关系,在5年内可派20名教师赴该校斯隆管理学院进修MBA有关课程,教师回国后再结合我国实际开设所学课程。他倡导并推进年轻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已见显著成效,由他直接联系,由学院公派出国、进修、讲学、研究的中青年教师达数十名。多年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从国内外引进了多名优秀人才,多数是由他引进的。

随着师资队伍的加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在国内的影响日增。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报考复旦大学MBA考生数两次夺全国高校之冠;1998年达到国家录取分数线的考生数、录取考生平均总成绩、管理专业科目平均考分等多项指标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夺得全国高校首位。1997年11月在全国56所试办MBA教育的管理学院院长会议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受到了兄弟院校的好评。

多年来,郑绍濂积极推进我国MBA教育师资培训,推进案例教育。作为全国MBA协作小组4位组长之一,他参加主持编写MBA教学大纲,多次赴全国各地指导MBA教学,并主持编写联考指南与大纲,担任联考复习资料主编等,为MBA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2001年,郑绍濂等4位教授所完成的“复旦大学MBA教学管理与创新”项目先后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多年来,复旦管理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中凝聚着郑绍濂的无数心血。从1977年到现在,管理学院搬了7次家,从最初破旧的仓库到现在耸立的李达三楼,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郑绍濂感言,若不是凭着当年敢为天下先的一股勇气和执着,很难有今天的成就。2000年11月,郑绍濂走下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的岗位。不过,他对管理学院的关爱却并未停止,退休后他继续担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他的办公室仍在管理学院所在地李达三楼七楼。

“追求卓越”是郑绍濂为复旦管理学院立下的目标,而他自己的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奋斗不息。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供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