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老舍抗战旧体诗探究

老舍抗战旧体诗探究

时间:2022-08-0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不但如此,老舍还万里奔波,亲赴北方战场慰问抗战战士,并以旧体诗记事并抒怀:“山河浩气争存灭,自有军容赛早霞。”

◎隋清娥 黄晶文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能够写作各种文体的“全能”作家并不多见,老舍是其中的佼佼者。与鲁迅一样,“老舍一生的创作是从旧体诗开始,以旧体诗结束”[1]。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旧体诗,张桂兴教授在其2000年出版的《老舍旧体诗辑注》(修订本)中收录了334首。其中,作于抗战期间的旧体诗有32题49首,它们是老舍的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至今学界对其研究的重视程度不高。这40余首旧体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本文以抗战时期老舍的旧体诗为品读与考察对象,尝试挖掘老舍在抗战时期独特的情感态度,梳理旧体诗中的新文学家老舍的精神风貌,并探究其旧体诗的艺术美

一、抗战期间老舍钟情于旧体诗写作的原因

抗战爆发后,老舍挥动两副笔墨,既写白话文学作品亦创作旧体诗。老舍钟情于旧体诗创作的原因至少有三。

(1)“国家不幸诗家幸。”抗日战争为诗人提供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创作题材。山河破碎的惨状,日寇屠戮的惨绝人寰,人民流离失所的伤痛,激发了诗人的创作冲动,出现了“哀时例外文运开,绝调诗从离乱来”[2]之状,而抗战初期文艺界对中国旧文学形式包括旧体诗的利用问题进行过讨论,老舍认为应该“把旧诗的优点拿出来”,在战争中发挥旧体诗的作用。官方亦倡导出版了《抗战诗歌》,说明新旧诗人为抗战大计而相互宽容了。于是,用以感时感事的旧体诗成为抗战爆发后直接体现社会情感的最佳文学形式之一,旧体诗创作在抗战爆发后出现了复兴现象。熟谙旧体诗的老舍也加入创作的队伍中。

(2)旧体诗可遣“遗民”情怀。老舍是末代旗人,他的成长历程是竭力摆脱与超越清朝遗民身份的过程。虽然如此,“滚滚横流水,茫茫末世人”(《昔年》)还是流露出老舍的遗民心态和遗民意识。从八国联军到日寇的入侵,老舍心中的遗民情绪有增无减,他的悲哀以及在悲哀中奋起反抗的豪情,丝毫不亚于陆游和吴梅村。老舍自觉学习陆放翁与吴伟业,以旧体诗创作抒发其遗民情怀,《乡思》一诗可见端倪。

(3)旧体诗有新诗不具备的独特作用。“旧体诗与新诗、文言与白话有各自的适应性。”[3]在古代,诗是文化的象征,可以“兴观群怨”。在没有“三网融通”的时代,诗歌是中国文人雅士建立、巩固与深化和谐人际关系最常用的工具。老舍深谙旧体诗的这般功用,常用旧体诗与朋友唱和酬答,发挥旧体诗的结交功能。另外,旧体诗因篇幅短、格律严,情感抒发须浓缩、深化,比与友人进行一般的书信来往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且旧体诗常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含蓄婉转地传情达意,可以蕴含与表达白话文学不易表达或不便于表达的情感内容。辗转流徙的老舍抗战期间即借《北行小诗(一)》等旧体诗表达伤感失意,借《述怀》等诗曲曲折折地表达不便于直接传达的情怀和感想。

二、老舍抗战旧体诗的意蕴美

老舍写作的旧体诗属于今人用古典诗歌形式创作的主要表现自我的生活和情感的诗歌作品。细读研判它们,可知其意蕴的丰厚与多样。这些意蕴有的属于历史内容层面,有的属于审美意蕴层面,但都已不单属于老舍的个体情感,而是蕴含了时代精神,甚至暗示、象征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某种模式或某种范型,具有深层的文化底蕴,富有意蕴美。

(一)忧患之诗表达浓浓爱国情与烈烈抗战志,唱出时代最强音,凸显老舍忧国忧民之爱国情怀

老舍抗战期间创作的旧体诗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意蕴是一腔爱国热情、满腹御寇斗志的传达。

1.抒发国破之痛,表达收复之志。面对日寇的入侵,一介书生难以扛枪上战场,遂将愤怒之情和抗争之志寄托于笔尖,在字里行间洋溢出凛然正气,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民族信念充斥其中。如七律《诗四首·潼关炮声》之前两联:“瓦砾纵横十万家,潼关依旧障京华。荒丘雨后萌青草,恶浪风前翻血花。”日寇狂轰滥炸,瓦砾纵横,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诗人必须以诗传达愤恨痛惜之情。而战地访问团团长王礼锡为国捐躯让诗人心如刀绞:“洛阳风雨夕,把酒论新诗,笔动群魔寂,情来万马驰。斯人竟可死,天道有谁知,月落终南晦,长风飘泪丝。欲哭难为泪,伤心到尽头,孤魂当此渡,热血已东流。顽懦凭谁起,死生无自由,文波滞死海,烽火尚中州!”(《哭王礼锡先生》)这不仅是对亡友生不逢时、英年早逝的悼念,更是倾诉了对战争的愤恨和对献身国难的民族英雄的叹息。诗歌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诗人决心化国难之痛为奋起之力量,在战争中汲取教训,坚定“为我家园,收复河山”的信念,收复失地重整河山:“黄鹤楼头莫诉哀,酒酣风劲壮心来。”“奇师指日收河北,七步诗成战鼓催。”(《自励》)老舍言行必果,积极参与“文协”和“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的组建,并在“文协”贺词和同盟会周年题词中袒露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誓雪江山半壁仇”“凯歌明日春潮急”“大地重生春是家”。不但如此,老舍还万里奔波,亲赴北方战场慰问抗战战士,并以旧体诗记事并抒怀:“山河浩气争存灭,自有军容赛早霞。”(《潼关炮声》)“劳军来万里,愧我未能兵!空作长沙哭,羞看细柳营;感怀成酒病,误国是书生!莫任山河碎,男儿当请缨。”(《北行小诗》)在抗战英雄面前,诗人感慨自己不能投军报国手刃敌军。这是一向严于律己的老舍对自己的苛责。任何时代,社会分工不同,个人特长有异。有写作才能的老舍的文学创作,即是作为抗战“战士”的他为抗战做出的不朽的贡献。

2.抨击时政弊端,抒发诗人忧愤。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会有政要、军官不管国情国势如何,一味贪腐堕落,弃民众于水火中而不顾。这类“国之蛀虫”在抗战期间军民同舟共济保家卫国一致对外之时,毫无救亡图存之意念与行为。老舍感愤于此,以旧体诗作表达其对“国之蛀虫”歌舞升平、花天酒地、弃民生于不顾的种种腐败现象的不满与愤懑;给予国民政府消极抗日、节节败退之行以辛辣的讽刺和沉痛的戏谑。老舍在几番曲折、几经磨难后,于1938年抵达武汉,却见“武汉确实成了一切的中心,吃喝玩乐在其中矣”(《到武汉后》,原载香港《大风》创刊号,1938年3月5日),这与山河破碎、田园残破寥落、百姓流离失所的凄惨状况形成何其鲜明的对比!此情此景让“已见乡关沦水火”(《流亡》)的老舍义愤难平,著诗揭露和抨击武汉存在的丑陋现象,宣泄失望之余的愤怒之情:“遍地干戈举目哀,天南有国亦难来。人情鬼蜮乾坤死,士气云龙肝脑灰。贼党轻言拥半壁,流民掩泣避惊雷;更怜江汉风波急,艳舞妖歌尚浪催!”(《伤心》)一向温和的老舍难掩愤怒之情,将日本侵略者斥骂为“贼党”,将不顾“遍地干戈举目哀”现状的权贵们放纵腐朽的生活暗讽为“艳舞妖歌”。此时,日寇已“拥半壁”,而已成抗战中心的武汉的不少人却在纸醉金迷,老舍怎能不愤怒!在《和魏建功》一诗中,面对谬论频出的国民党政府,诗人大胆尖锐地讽刺道:“将军诱敌频抛甲,仕贵称降俱爱民;幸有新都何碍远,纵非与国亦相亲。”大敌当前,国民党将领们将丢盔弃甲、不战而逃谎称为“诱敌深入”,官僚政客们恬不知耻地打着“爱护人民”的幌子妥协投降。往日趾高气扬的国民党政府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下,毫无反抗能力,以迁都重庆残败收场,这种懦弱无能的行径,怎能不让诗人沉郁悲愤!这些诗作都体现出受儒家诗教的“怨刺精神”影响的老舍的忧患意识。

3.表达流离之痛,倾吐故乡之思。1937年11月15日,老舍“幼女才不满三个月,大的孩子也不过四岁,实在不便去冒险”,于是将他们交于妻子胡挈青照顾,只身一人逃亡济南,投身抗日战争。这情形,在诗人到达武汉后仍难以忘记,作诗一首描绘当时别妻弃雏的情景:“弱女痴儿不解哀,牵衣问父去何来。话因伤别潸应泪,血若停流定是灰!已见乡关沦水火,更堪江海逐风雷?徘徊未忍道珍重,暮雁声低切切催!”(《流亡》)看一看弱女痴儿稚嫩而面带困惑的脸庞,于心不忍,不舍离去,以至于诗人装了行囊又解开行囊,而“已见乡关沦水火”,故乡北平已遭敌人铁蹄践踏,第二故乡济南也即将在水火中挣扎,诗人深感国破,有家难归。诗歌表达的思亲之痛真挚凄切,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别妇抛雏的痛苦不舍,跃然纸上而震撼人心。而在《伤心》一诗中,诗人吟叹的“流民掩泣避惊雷”则是表达了国破后民族沦亡之痛。1939年,老舍随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劳团到北方战场劳军,辗转奔波于各个城市,流离之感更甚,对故土的思念难以排解,故以旧体诗遣怀。在《白云寺》中,老舍吟叹着:“万里愁思草不芳,青山碧血两茫茫。离家已感游僧似,报国何容野鹤翔?”在《诗二章·别凉州》中说:“忍见村荒枯翠柳,敢怜人瘦比黄花!乡思空忆篱边菊,举目凉州雁影斜。”诗人如游僧一般万里奔波,青山荒村满目疮痍,遥想起故乡篱边淡淡的秋菊,思乡念家的情愫浮动,怎不觉人比黄花瘦?在《北行小诗》(一)中:“停车频买酒,问路倍思家。”这样的“想北平”之作还有《北碚辞岁》等。日寇投降后,战火虽熄,老舍“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他以七律《乡思》结束八年的风雨飘摇:“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代文章千古事,馀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一个故土难归、华发早生的乱离人茫茫四顾,歆羡地仰望着日落归巢的乌鸦。诗名“乡思”道尽思乡之“无限”,一句“夕阳白发待归鸦”更是道出了诗人对家乡故土难言的思念与不得归去的愁苦,哀婉感人。

(二)赠答唱和之诗既通融感情建立互信,也传达关切社会的人文情怀

唱和赠答是旧体诗所特有的功能,它可以极有成效地维系与调节复杂的人际关系。老舍抗战旧体诗中有较多篇章即属此类。老舍喜欢题诗赠友,所作旧体诗颇见功力与情趣,切合题赠的对象、目的等,受赠者满意,且颇有文化蕴涵。如《赠涤非词人》:“词客天南去,碧鸡金马间;山光十日酒,渔唱一溪烟。春雨花开落,秋云梦往还;此中多妙趣,回首几千年!”而《赠潘孑农》(二)一诗是老舍为洪水阻隔不得进城参加潘孑农与郭美英的婚宴而作的致贺七律。诗歌巧妙地嵌入新郎新娘的名字,把赞美、祝贺之意蕴含其中,雅趣无限,既体现出知识分子的文化情趣,也在题赠诗中通融了感情。老舍还常在相互题诗时,沟通友谊,建立互信,用以共勉。如老舍与郁达夫曾互为诗歌以唱和。“老舍和郁达夫最根本的一致性是爱国主义精神。”[4]老舍在1938年3月写过一首《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在文协召开第二次理事会时,因事缺席的郁达夫“用老舍韵”作诗一首以表歉意。擅长旧体诗创作的郁达夫“用老舍韵”作诗,一是老舍的《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诗作得好;二是老舍的人品为郁达夫赞赏;三是可以形成与老舍的唱和,体现出文人的“雅”气。后来,郁达夫远涉南洋,在颠沛中仍竭力为抗战奔波,老舍等文友十分思念他。1940年3月,老舍等人曾即席连诗《寄慰达夫》,遥祝远在南洋的郁达夫:“莫道流离苦,天涯一孤客,举杯祝远道,万里四行书。”而郁达夫随即和诗一首:“万里倦行役,时穷德竟孤。关门无令尹,谁问老聃书。”在一唱一和中,沟通了感情,传达了彼此的思念和关心,在战乱间隙,朋友间的这种慰勉极为珍贵。而当年在重庆文艺界举办的各种茶话会、纪念会、祝寿会中,有戏作人名诗之风,老舍是大力倡导者与积极践行者。他在《赠潘孑农》(一)中写道:“天翼高长虹,田间潘孑农。佩弦卢冀野,望道吴云峰。万籁鸣秋苇,独清涂转蓬。霞光王统照,常任侠何容。”一首五律八句诗,每句都由两位作家姓名组成。不同派别、不同成就的作家名字被平等地放置在一起,体现的是诗人的平等意识,肯定的是文艺工作者们相互团结的精神。这种人名诗虽是出于游戏,但体现的却是抗战期间文艺界的大团结。这样的旧体诗作还有很多,如《题高龙生<涂鸦图>赠卜少夫》《赠台静农》《赠太虚法师》《诗四章(四)》《题静庐归雁图》《题静庐写秃松小品》《为关良<凤姐图>画题诗》《赠田仲济》《赠赵清阁》等。

老舍在只身逃离济南奔赴武汉之际,由于家乡的沦陷,魏建功也离开北平逃亡长沙,并随信寄老舍旧体诗一首,倾诉北平危困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敌未受俘俘已献,破衣墨面等轻尘!边城自古销忠骨,腹地从来窜儒民;千里久游鱼在镬,一山新聚鹿相亲;可怜落照红楼影,愁绝沙滩注马神!”不日,老舍用原韵《和魏建功》以还之:“北望家山归不得,忍看衣袖满征尘!将军诱敌频抛甲,仕贵称降俱爱民;幸有新都何碍远,纵非与国亦相亲。此中自有真消息,莫说兴亡浪费神。”在一唱一和间,两位先生对国破家亡的悲痛,对故土家园的热爱与叹息,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及对抗战英雄泯灭的哀婉之情凛然于纸上。在诗歌唱和时仍不忘关注国事,老舍的爱国情怀何其浓厚!而在《赠冯纪法》中,诗人感于五年来英雄儿女志在收复国土的雄心:“抗战今开第五年,男儿志在复幽燕。金陵纵有降臣表,铁甲终辉国土天。斜凝双星休乞巧,西风万马俱争先。多情最是卢沟月,犹照英雄血色鲜。”诗人热切歌颂英雄儿女不怕牺牲、无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对汪伪政府的胆怯懦弱的投降行径进行了讽刺与批判,笔调慷慨激昂。极易私人化的唱和酬答诗作,在老舍手中,仍是表达爱国之情的良好文体,诗作显现出着明显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三)日常生活之诗中蕴涵生活情趣,惊叹生活之美与世界之妙

抗战是乱世,老舍以旧体诗为抗战鼓与呼,发出时代的强音,凸显出老舍的“战士”特质。而鲁迅认为,战士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战斗的。情感细腻、热爱田园生活的老舍还在日常生活中,以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与享受生活之美,惊异与感叹世界之妙。老舍创作了一些描写日常生活的旧体诗,读者从中可以发现从小说、新诗、通俗文艺中所未曾呈现出来的另一个于乱世寻诗意的老舍。

老舍是一个“在什么地方都能看出美来”的人,他驱遣一支艺术之笔所写的旧体诗中,或描写日常生活点滴,或描绘清新淡雅的田园风光,颇有王维诗中有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意蕴;或叙述生活之乐趣,好友之深情,温馨闲适,颇具孟浩然遗风。写清新景致的如《村居·之一》前两句:“茅屋风来夏似秋,日长竹影引清幽。山前林木层层隐,雨后溪沟处处流。”《蜀村小景》:“蕉叶清新卷月明,田边苔井晚波生。村姑汲水自来去,坐听青蛙断续鸣。”这两首颇类田园诗。凭诗人高超的白描手法,选取“蕉叶”“明月”“苔井”“茅屋”“竹影”等清新自然的生活意象,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恬淡自然的山村夏夜图,蛙声、风声、流水声交相呼应,动静交融,意境清新淡雅饶有意趣。

老舍有着极好的人缘。1942年老舍居住于重庆乡下,与冰心、吴文藻夫妇相距不远,久久许诺二人登门拜访而未兑现,特作诗以表歉意:“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且共儿童争饼饵,暂忌兵火贵桑麻。酒多即醉临窗卧,诗短偏邀逐句夸;欲去还留伤小别,阶前指点月钩斜。”(《村居杂记》之一)老舍和冰心、吴文藻夫妇意趣相投,纷乱的炮火也没能阻挡他们真挚友情的延续。他们品茶论道,把酒言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暂且忘却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流离失所。在这里,诗人已浑然忘却主客之分,全身心融入这个温馨的小家庭之中,随性而至,“频频索好茶”“且共儿童争饼饵”“酒多即醉临窗卧”。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尽管时常见面,可每次分离仍依依不舍,客人欲去还留,伤感不已,双方的真情展露无遗。诗歌朴实、幽默,字里行间情韵悠悠,温馨洋溢。老舍与吴组缃也是好朋友。老舍孤身一人在重庆时,带着家眷的吴组缃常请老舍到家吃饭,对待老舍是“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1942年端午节,老舍被热情邀请到吴宅做客时作二诗以记之,其一是:“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著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在朋友的日常往来中,可以看出双方的深厚友谊。老舍与郭沫若也是文友,在《诗四章·(二)沫若先生邀饮赖家桥》中,老舍写道:“家山北望隔中原,相对能无酒一樽?薄醉欲倾前日泪,红颜未是少年痕!平桥翠竹清如水,晓日白莲香到根;篱外桑麻诗境里,柴扉不掩傲朱门。”前四句中有记事有抒情,后四句分明是一幅田园风景图,表现的是国土沦丧、深处异乡生活动荡的老舍对安定恬淡的诗意生活的追求。

从以上描写与记录日常生活的旧体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隐忍的老舍对生活的艺术化追求,看到忙碌的老舍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向往,看到热情的老舍对友情的珍惜,看到有着严肃的生活态度的矜持的老舍的幽默风趣,看到爽朗的老舍的细致入微。这些都是老舍的“真我感情”。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旧体诗窥测到老舍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诗作也真实再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乱年代的日常生活,暗示象征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共同理想,潜藏着深层的文化底蕴。

三、老舍抗战旧体诗的艺术美

(一)意象意境美

诗歌的意蕴美离不开意象美与意境美。吴组缃认为老舍的旧体诗“极为工稳,又讲究意境”。自幼受陆放翁和吴梅村的影响,老舍在学生时代就深谙此道。老舍抗战时期的旧体诗创作常常表现对日寇侵华行径的诅咒,对抗战胜利、收复河山的期盼与肯定,受此主题的影响,鲜明而突出的意象或情景成为诗人创作首选。“一水惊蛇岸欲流,黄沙赤血撼天浮!”(《诗四首·潼关炮声》),水中小蛇受惊四窜,岸上黄沙染血赤红,“蛇”意象与“沙”意象的运用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触目惊心地凸显在读者面前,诗人的憎恶之情可想而知。“白鹤云间山色远,黄牛车缓柳荫深”(《诗四首·过天津桥》),风景如画,一只白鹤展翅悠然远去,融入山色,黄牛车也随之渐行渐远,没入柳荫深处。“鹤”意象与“牛”意象隐喻的是悠然平淡的和平景象,体现了诗人对战乱的厌倦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留侯祠·之一》中,作者表达一怀愁绪:“寂寂祠堂夏似秋,青泉赤松伴留侯。千峰环翠青天小,遮断斜阳无限愁。”寂静的祠堂凄凉无人,唯有清泉、赤松陪伴左右。千山环绕,遮蔽夕阳无限愁思。尾联一个“愁”字使得全篇景象拢上无限伤感,“斜阳”意象与意境相生,浑然天成。老舍善于发现生活美,点滴小景别有一番风韵。“蕉叶清新卷月明,田边苔井晚波生。村姑汲水自来去,坐听青蛙断续鸣。”(《蜀村小景》)这首颇有杜甫诗风的小诗以乡村风物为背景,以“蕉叶”“月明”“田边”“苔井”“村姑”等物象与人物构成了一个形象体系。清新蕉叶随风舒展,遮挡明月时隐时现,徐风拂过苔井,水波横生,汲水的村姑来去自如,场景鲜活明丽清新自然,静动结合,而抒情主人公在“坐听蛙鸣”。“青蛙”是一个古典意象,古代诗人常以清越远扬的“蛙声”吟唱恬静而又和谐的田园,或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等。在《蜀村小景》中,老舍借“坐听蛙鸣”,一方面表达对日常生活之美的喜爱,另一方面也是以此传达自我在离乱中期待明天希望之曙光出现之意。如此则情与景汇,意与象通,意境自现,是老舍将人生艺术化的体现。

(二)音韵节奏美

老舍认为,一首诗“虽然句子长短不定,可却是语言的精华,使人们不但爱读它,而且爱朗诵它,乐意把它背下来”,“形式可以不要,语言的美丽与音乐性却非要不可,因为中国诗之所以成为中国诗,必定因为它是中国语言的精华,这就是民族风格的所在”(老舍《诗与快板》)。可见,老舍对音韵的重视非同一般。

老舍抗战旧体诗的音韵节奏美主要表现在用韵方面。如打油诗《为关良<凤姐图>画题诗》:“自古有恋爱,惟难尽自由。最好做皇帝,四海齐叩头。秀色细选刷,宫中百美收。一旦厌金紫,微服闲出游。旅舍逢娇小,轻灵似野鸥。飘飘龙心悦,金口涎欲流。百般肆调戏,龙步舞不休。可怜弱女儿,含怒倍娇羞。宛转拜尘埃,富贵乃可求。呜呼皇帝怪,恋爱得自由。”该诗句句押“ou”韵,读来朗朗上口,简单易背。再如《流亡》一诗:“弱女痴儿不解哀,牵衣问父去何来。话因伤别潸应泪,血若停流定是灰!已见乡关沦水火,更堪江海逐风雷?徘徊未忍道珍重,暮雁声低切切催!”这首旧体诗在现代看来并不合乎音律,其实不然,这是古今读音的差异,在古代“哀”“哉”“来”“雷”“催”等字同属“灰”韵,《流亡》这首诗仍是押同一个音韵的。除此之外,老舍的抗战旧体诗通篇押韵的还有很多,读来朗朗上口,韵律十足,节奏感强。

(三)语言风格美

老舍的抗战旧体诗的文体多样化,有古体诗如四言诗《孝宾先生千古》,更多的是近体诗,如有五言七言绝句、五言七言律诗等。绝句有《寄慰达夫》《北碚辞岁》《蜀村小景》等,律诗有《赠田仲济》《诗二章》等。

1.语言既活泼浅俗鲜活清新,又典雅凝练蕴藉含蓄。老舍抗战旧体诗中表达日常生活情趣的作品语言活泼浅俗,鲜活清新,如《乡居杂记·端午大雨,组缃兄邀饮,携伞远征。幺娃小江,著新鞋来往,即跌泥中。诗记二事》其二:“小江脚短泥三尺,初试新鞋来去忙;迎客门前叱小犬,学农室内种高粱;偷尝糖果佯观壁,偶发文思乱画墙;可惜阶苔著雨滑,仰天踬倒满身浆!”《赠台静农》《题高龙生<涂鸦图>赠卜少夫》等诗的语言也有这种特点,而《蜀村小景》的语言则是鲜活清新的:“蕉叶清新卷月明,田边苔井晚波生。村姑汲水自来去,坐听青蛙断续鸣。”老舍抗战旧体诗中还有很多诗作的语言典雅凝练,蕴藉含蓄,如七律《自励》即用典精准,情感激昂高亢。首联“黄鹤楼头莫诉哀,酒酣风劲壮心来”的语言凝练精警。《赠涤非词人》之“春雨花开落,秋云梦往还”则对仗工整,语言典雅蕴藉。

2.风格多样。(1)既沉郁悲壮也慷慨激昂。沉郁悲壮是老舍抗战旧体诗的风格之一。如《留侯祠(一)》一诗:“寂寂祠堂夏似秋,青泉赤松伴留侯。千峰环翠青天小,遮断斜阳无限愁。”末句一个“愁”字增添了诗篇的沉郁之气,意和境的结合浑然天成;而1939年11月创作的《诗四章》之《潼关炮声》则沉郁与悲壮共生,既低回忧伤也激昂高亢。像《赠冯纪法》这样的诗,则既歌颂中国人民抗日反侵略、重辉国土的英雄精神,也批判无耻之徒的投降行为,风格慷慨激昂。(2)诙谐幽默。老舍为文作诗执着地追求趣味与幽默。诙谐幽默是狄更斯特有的艺术特色,受其影响,老舍在旧体诗创作中呈现出特有的自嘲和幽默,给抗战旧体诗带来耳目一新、别开生面的艺术效果。如在写作《乡居杂记·端午大雨,组湘兄邀饮,携伞远征。幺娃小江,著新鞋来往,即跌泥中》其二诗时,老舍秉承一贯的幽默作风,抓住幺娃小江偷尝糖果却佯装不知,穿着新鞋却仰天摔倒的有趣细节,通篇运用白话口语,选取通俗易懂并且生动有趣的词汇,将一个天真调皮、活泼伶俐的孩童形象描画得跃然纸上,极具生活气息。抗战时期,日本敌机不间断轰炸重庆,据吴组缃回忆:“在重庆最无聊的就是空袭中躲防空洞的时候。常常进了洞就出不来,久久闷坐着,无以自遣。后来我们就拿文艺界的人名拼凑诗句。”此类诗虽然有文字游戏的意味,但经老舍巧妙连缀,韵味十足。如《赠太虚法师》:“大雨冼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四行短诗完全由八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拼凑而成,无一虚字,可一幅曼妙图画跃然于眼前:大雨过后,星海闪烁,七彩的长虹横越天际,冰舍田边,和着清风,我在碧林中沉睡。这实在是流动着灵韵的好诗,体现了老舍深厚的文学底蕴和艺术功底,而它的内在幽默又让人忍俊不禁。而能将老舍诙谐幽默的品格淋漓尽致表现出来的,还要数他的打油诗了。如《抛锚之后》:“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下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诗人模仿理学家邵康节的《山村咏怀》,同样采用列锦的手法,将通过精妙挑选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巧妙地排列组合成诗,把一走多抛锚,抛锚众人推,坐车难,难坐车的情形写得幽默生趣。诗作虽是取笑汽车随时抛锚,其实也把抗战期间物资匮乏、劳军奔波辛苦、司机恪尽职责的状况表达出来,幽默、风趣,读来令人笑中含泪,感慨系之。

总之,抗战期间,老舍用旧体诗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爱国诗人感时忧国、流离思乡的复杂情绪,并将其苦中含乐的抗战流离生活展现在世人面前,还原了一个立体化的革命“战士”老舍的形象。这些旧体诗不仅是诗人爱国情感传达的华章,更是美的艺术创造,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及其娴熟的诗歌创作技巧展露无遗。在抗战期间写作旧体诗的诗人队伍中,老舍以其旧体诗的意蕴美、艺术形式美而别成一家!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注释】

[1]张桂兴:《谈老舍的旧体诗创作》,《老舍旧体诗辑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2]叶楚伧:《叶楚伧诗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9页。

[3]刘纳:《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1页。

[4]黄裔:《老舍郁达夫人品比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