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童年里的苦辣时光_郑板桥传

童年里的苦辣时光_郑板桥传

时间:2022-05-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童年里的苦辣时光_郑板桥传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苏迁”人中的郑重一就是郑板桥的祖先。郑立庵娶兴化汪诩文之女为妻。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子时,郑板桥呱呱落地。但后母在嫁入郑家仅十年后也去世了,这是郑板桥第二次失去母亲,人生遭遇两次丧母之痛,其惨然可想而知。但费氏对于年幼丧母的小板桥如慈母般疼爱,却是质朴而纯粹的。

童年里的苦辣时光_郑板桥传

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

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

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

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www.guayunfan.com)——《乳母诗》

这首《乳母诗》写于郑板桥四十五岁时,当时郑板桥已经中了进士,考取了功名,但心头却想到的是童年时对自己舔犊情深、恩如己出的乳母费夫人。

郑氏祖上本属书香门第,是望族大姓,但在郑板桥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败,生活贫苦。元末,张士诚起义于兴化白驹,后来在苏州定都称王,后不敌朱元璋。朱元璋在攻破苏州之后,当地百姓不愿意投降,朱元璋对兴化、苏州百姓怀恨在心,蓄意移民。洪武年间,兴化本地百姓被迁居到天津等地,又将苏州很多百姓迁到兴化,希望“坏种”“迁地为良”。“苏迁”人中的郑重一就是郑板桥的祖先。

郑重一的子孙在兴化繁衍发迹起来后,在东门外发财巷、万寿宫侧建起了“邵阳书带草堂郑氏宗祠”。据《邵阳书带草堂郑氏族谱》所记,郑板桥的曾、祖、父三代世系为郑重一的第十一世长门孙,名郑新万,字长卿,明末秀才。新万长子,字清之,曾在县学做过小官。有二子,长子名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康熙十二年生,次子名之标,字省庵,康熙十四年生。郑立庵娶兴化汪诩文之女为妻。汪诩文是兴化名士,饱读诗书,隐居不仕,只有一个女儿。他看郑立庵勤奋好学,为人诚实,便不嫌弃郑立庵家贫,将独生女嫁给了他。汪氏嫁到郑家后,却逢兴化连年遭遇水灾,生活更为艰难。汪氏怀孕时,立庵的祖母陈太夫人还健在,期盼能够见到重孙,以享四世同堂之乐。但不幸的是,在汪氏生产前,老人家却去世了。根据兴化当时的风俗,家里遭遇丧事,产妇在家生产,血光会冲击死者的魂灵。可是,接纳别家的妇女生产的人家,也会跟着倒霉几辈子。无奈之下,立庵的母亲只好听从了侍女费氏的建议让汪氏到下甸本家亲戚家里生产,费氏也一并跟去服侍。汪氏费尽周折产下的这一孩子,就是郑燮。所以后来郑板桥做了县官后,捎钱回乡,嘱托弟弟郑墨一定要分赠给各个本家亲戚,说道:“下甸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皆当有所分惠。”《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可见他一直记着本家亲戚对自家的恩情。

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子时(公元1693年11月23日零时),郑板桥呱呱落地。这一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兴化民间也将这一天叫作“雪婆婆生日”,郑板桥常常以生为此日为傲,后来还特地刻了一枚“雪婆婆同日生”的印章,为官时,还常常钤在书画上。郑板桥还刻有“麻丫头针线”这样一枚奇怪的印章。这是因为当时郑家认为把男娃娃当成女娃娃叫,名字上再带点脸上的“麻点子”,就可以健康成长,长命百岁。因此就给小板桥取了个“麻丫头”这样的奶名。后来在小板桥五岁上学时,根据他五行缺火的生辰,才给他起了“燮”这个学名,字克柔。郑板桥终生也未曾忘记父母的苦心和慈爱,即使是声名鹊起之后,还特地为此刻章纪念。

郑板桥的幼年生活却不幸福,甚至是充满了艰苦和心酸。正逢兴化灾荒连绵之时,家境贫苦,亲人相继去世。生母汪夫人向来体弱多病,以至在他三岁时就去世了。三十岁时,郑板桥作《七歌》之二追忆道:“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儿昔夜啼啼不已,阿母扶病随啼起。婉转噢抚儿熟眠,灯昏母咳寒窗里。呜呼二歌兮夜欲半,鸦栖不稳庭槐断。”年幼的孩童,对于抱病在床、气息奄奄的母亲所受的病苦毫无所知,夜夜啼哭不止。面容枯槁的母亲彻夜咳嗽,哄着孩子入眠。血泪真情,乃至而立之年,回想到幼儿时期的丧母之痛,不免痛心疾首。在生母汪夫人死后,父亲郑之本续娶了郝氏,郝氏对郑板桥还是疼爱和照顾的,除了继母郝氏,还有他的叔父省庵。郑板桥对后母和叔父的抚育一直铭记在心,他在《七歌》中写道:

无端涕泗横阑干,思我后母心悲酸。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时缺一升半升米,儿怒饭少相触抵。伏地啼呼面垢污,母取衣衫为湔洗。呜呼三歌兮歌彷徨,北风猎猎吹我裳。

有叔有叔偏爱侄,护短论长潜覆匿。倦书逃药无事无,藏怀负背趋而逸。布衾单薄如空橐,败絮零星兼卧恶。纵横溲溺漫不省,就湿移干叔夜醒。呜呼四歌兮风萧萧,一天寒雨闻鸡号。

但后母在嫁入郑家仅十年后也去世了,这是郑板桥第二次失去母亲,人生遭遇两次丧母之痛,其惨然可想而知。在他的一生中,真正给予他母爱,与之朝夕共处的,就是当年陪着侍奉汪夫人到乡下生产的侍女费氏。

说是乳母,事实上和今天说的“奶妈”有所不同,四岁的幼童也早已过了哺乳期,妇人费氏只是专门带养小板桥的。但郑板桥以“乳母”相称,其实是为了报答和怀念费夫人对自己付出的母爱恩情,费氏对小板桥所倾注的心血以乳母相称实不为过。郑板桥在《乳母诗序》中追溯,费夫人原是郑板桥奶奶蔡太孺人的侍女。在四岁生母去世后,便一直由费氏抚养。那时正逢荒年,而家境衰败的郑家也已经是揭不开锅。为了报答郑家老祖母对自己的主仆恩情,费夫人平时自己回家吃饭,但仍然来郑家帮忙干活。每天早晨,她背着年幼的郑板桥到集市上,用铜钱买一个烧饼,放在他的手中,然后才去做别的家务事。有时候遇到有鱼、瓜果这些难得的好吃的,费夫人一定先给郑燮吃,待他吃过之后,才带回给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几年下来,天天如此。而慢慢地,费家的经济情况也越来越入不敷出了。迫于生计,费氏的丈夫打算到其他的地方谋生。费氏也不敢说什么,但是脸上却常常挂着泪痕。临走前,她取来老祖母的衣服缝补浆洗,把水缸里贮满水,又买了好几捆柴火放在灶头,料理好这些日常琐事,过了一会儿悄悄地离开了。

早晨小板桥又像平常一样,寻他的乳母。走进费氏的房间,却发现空空如也,破烂残旧的床和桌子像往常一样摆在那里,只有灶台是温热的,饭和菜好好地温在锅里,这些都是费氏平常喂给小板桥的。年幼的孩童也觉察到了慈母的离去,不免痛哭流涕,吃不下饭。

这样一份恩情虽然源于最初费氏作为一个仆人对郑家老祖母的报恩,可能也源于对教书世家的敬重。但费氏对于年幼丧母的小板桥如慈母般疼爱,却是质朴而纯粹的。对于家境日薄西山的郑家来说,很可能他们之间早已没有物质上的经济来往,不然也不至于出走他乡,但这更是一种底层社会百姓之间互相同情、相濡以沫。当费家的生活来源枯竭,无奈要与丈夫一起出走兴化,另谋生路时,费氏不忘的是小板桥,这种天然而伟大的母爱让她不愿离开,暗自垂泪,她所能做的还是如往常一样,把家务琐事全都妥当处理好,只有以这样一种平淡无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庆幸的是,三年后,费氏又回来了。或许是为了弥补这三年的缺憾,像补偿似的,费氏更加细心服侍板桥家的老祖母,对小板桥更是关爱备至。费氏一家后来居住在郑板桥家,达三十多年之久,直到她去世。费氏回来后的第二年,她的儿子便当上了操江塘塘官,考取了一个小小的功名,多次要把母亲接过去照料,但费氏却一直没有去,因为她舍不得郑板桥,也舍不得老祖母。虽然血缘上没有任何关联,但费氏对于郑家来说,情深胜似家人。郑板桥后来父亲病逝,接着继母去世,后又丧妻,这些接二连三、接踵不停的巨大痛苦,费夫人也定然给予了郑板桥母亲般的宽慰。

当郑板桥考取了进士,她的喜悦可想而知:“我抚养的小主人终于考取了功名,有了出息,我的儿子又当上了八品官,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最后无疾而终,安然辞世。

但郑板桥在四十五岁时怀念起费夫人,却感到由衷地惆怅和遗憾。年幼无知的孩童能够成长至今,长大成人,不都是由这位普普通通的妇人所赐予的吗?四十四岁才考取进士,已不年轻,富贵功名为何对于他来得如此之慢,黄泉路上不等人,如果能够早一些的话,岂不是更好地赡养这位对自己恩如舔犊的老妇人。纵然现在有“食禄千万钟”,但却不如童年时候费夫人在集市上给自己买的一块烧饼。相比苦苦追求而得的功名富贵,却抵不过费夫人在年幼时候给自己心头带来的温暖。

幼年遭遇的磨难,对郑板桥后来的世界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后来郑板桥对民间幼儿问题,极为敏感。他几篇有名的作品《孤儿行》、《后孤儿行》、《姑恶》都是与此有关。

《孤儿行》讲述的是一个悲苦的故事。小小幼童失去父母,沦为孤儿,却又遭受到叔婶的虐待,致使最后孤儿被贼杀害。在鞭笞无情的叔婶对孤儿的摧残和迫害的同时,也揭露了官府的昏庸腐败。这是一篇令人饱含苦楚和同情的作品,没有对孤儿的深切同情,没有对孤儿的了解和某种体验,是不能写出这样感人泣涕的诗篇的。

过早丧母,让郑板桥对母爱之情极为珍惜。推己及彼,他大为歌颂对母亲孝敬的人,在《李氏小园》中,郑板桥塑造了一家母子三人相依为命的故事,即是为了歌颂母爱,也是自怜童年丧母的悲痛。幼年便遭受了如此悲惨的经历,很可能造就了郑板桥自幼便十分敏感的艺术家的心,也塑造了他后来执政爱民、同情百姓的民本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