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西教东来_司徒雷登的故事

西教东来_司徒雷登的故事

时间:2022-05-1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西教东来_司徒雷登的故事基督教是与伊斯兰教、佛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后来分裂成东西两派。1704年,罗马教皇批准在华使用“天主教”之名。属于东方的叫东正教,又称正教或希腊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东正教否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力,除主教外,一般教士可以结婚。来华后被称为景教。建成后的教堂被誉为当时中国最雄伟的教堂。1722年康熙帝去世后,继位的雍正皇帝却发布禁教令。

西教东来_司徒雷登的故事

基督教是与伊斯兰教、佛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后来分裂成东西两派。其中属于西方的被称为公教、加特力教、罗马公教或旧教,在中国则称为天主教。这个命名来自《史记·封禅书》:“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1704年,罗马教皇批准在华使用“天主教”之名。信仰天主教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及南美的原西班牙殖民地诸国,以教廷梵蒂冈为中心。属于东方的叫东正教,又称正教或希腊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东正教否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力,除主教外,一般教士可以结婚。信仰东正教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俄罗斯、希腊、塞尔维亚等。至16世纪,天主教内部又分裂出新教,西方一般称抗议宗或抗罗宗,在中国则称新教,又称耶稣教。基督教新教反对教皇的绝对权威,也不接受教皇的支配,不尊玛利亚为圣母,不赞成塑造圣像加以崇拜,其内部有许多教派,经济上各自为政,并无一个中心。信仰新教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英国、德国、美国及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等。

上述教派中,与杭州有关系的主要是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下文所提基督教均指新教)。

1278年前后,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来过杭州。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风行一时。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到杭州有景教的教堂。约1314年,意大利方济各会神父和德利又渡海东来,他留下了一部日记,内有关于西湖风景和杭州风土物产的记录。

史载,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天主教初次到达唐朝都城长安。来华后被称为景教。二百多年后,由于唐武宗李炎笃信道教,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下旨禁佛及其他宗教,天主教的传播至此中断。(www.guayunfan.com)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意大利方济各会神父孟高维诺再次从遥远的欧洲来到北京。他在北京和福建泉州发展了一批蒙古人入教。由于他与唐初来长安传教的聂斯脱里派属同一教派,从而使中断的400多年的该教派得以在中国恢复。1368年,朱明王朝建立,天主教在华活动再次中断。

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精通天文和数学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其后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国立足。

1611年5月8日,意大利神父郭居静(Lazzaro Cattaneo)和比利时神父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应明朝朝官、杭州人李之藻之邀,在其杭州居所举行了第一台弥撒。因此,这一天也可以说是天主教杭州教区正式开教之日。李之藻(1565—1630),号我存。他师从意大利神父利玛窦(Matteo Ricci)学习天文、地理,并受其劝化而入教。后来,天主教杭州教区为了纪念他对杭州天主教的贡献,创办了《我存》杂志。之后,又有杭州人杨廷筠(1562—1627,号淇园)顿悟成为教徒,并取教名为“弥格尔”(Michael),杭州教区的廷筠中学和淇园小学都是对他的纪念之所。而李之藻、杨廷筠与徐光启(上海人)也被后人誉为明末“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1627年,杨廷筠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在杭州武林门内观巷建造了一所天主教堂,这所教堂就是位于今杭州中山北路的天主堂的前身。

1644年,明王朝灭亡。同年,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来到杭州。1660年,他在杭州建造了圣母堂,也就是今天的天主堂。他与清顺治朝的浙江巡抚佟国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佟国器是汉军旗人,又是顺治皇帝皇后之兄,在卫匡国的影响下,佟国器的妻子及其弟佟国印(河南巡抚)都受洗成为天主教徒,佟国器妻的圣名为“亚加大”, 佟国印的圣名为“弥额尔”。1661年,卫匡国病卒杭州。1678年,遗骨迁葬于城西古荡桃源岭下大方井天主教修士墓地。而天主堂经由法国传教士洪度贞(Humbert Augery)续建,于1663年竣工。建成后的教堂被誉为当时中国最雄伟的教堂。

1689年3月,清康熙帝巡幸杭州天主堂。三年后,颁布了“宽容诏令”。

1722年康熙帝去世后,继位的雍正皇帝却发布禁教令。(此前已有两次内部的所谓“教难”,第一次由明南京礼部侍郎沈榷发动的1616年南京教案,第二次由清北京钦天监杨光先发动的1660年钦天监教案。)1730年,浙江总督李卫下令将杭州天主堂改作天后宫,并撰《天主堂改为天后宫碑记》。禁教之策复经乾隆、嘉庆之延续,一直至近代的鸦片战争后。1861年,天后宫恢复为天主堂。

基督教新教是19世纪初传入中国的。第一位来华传教士是英国人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马礼逊按标准译法应作“莫里森”),于1807年到广州。在华期间,他编纂了《华英字典》,并将《圣经》译成中文。他是基督教新教在中国的奠基者,也是开创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驱。而第一位来华的美国传教士是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裨治文按标准译法应为“布里奇曼”),于1830年抵达广州。裨治文死后,其夫人在北京开设贝满女塾(裨治文这个姓的中文亦译作“贝满”)以纪念亡夫。贝满女塾后升格为华北协和女子书院,再后来成为燕京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了对基督教的驰禁。从某种角度来讲,给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传教带来了新的契机。教会史学家王治心认为,新教传教士1900年前入华可分作三个时期:1842年前是在国门外活动的准备时期,1842年开始为初步进入中国境内时期,1858年以后是公开进入中国内地普遍传教时期。通商的各沿海城市都有传教士的身影出现。在浙江,宁波是首先进入的口岸,传教士所隶属的差会有英国圣公会、内地会,美国北长老会、南长老会、浸礼会等。1844年,美国传教士玛高温来到宁波。1845年,美国北长老会在宁波设崇信义塾,并渐次向杭州拓展。据《杭州基督教概况》记载,1859年至1867年间,上述基督教差会的传教士来到杭州传教的有:

1858年,美国北长老会派中国籍传道张澄斋、金麟友等四人由宁波来杭州,住紫阳山汪王庙内,并赁剪刀巷费姓房屋供金麟友传道之用。

1859年,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包尔腾由宁波来杭州,住西湖城隍山(即吴山)。

1860年,美国南老长会传教士胡思登和郝理美由宁波来杭州,住粮道山,并建造房屋,传教办学。迄太平军推进杭州时,胡、郝两位教士相率仍返宁波,至1862年战争结束后重来杭州,继续工作。

1864年,英国圣公会传教士慕稼谷偕两名中国籍教友由宁波到杭州,住马所巷39号。次年,慕稼谷全家来杭。

1864年,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葛宁与张澄斋一同来杭,寄寓于马所巷监督会,后租得皮市巷五开间楼厅一所。

1866年,美国北长老会派教师葛莲等两人来杭州成立北长老会支会。

1866年,美国浸礼会秦镜牧师等人来杭,赁屋于金洞桥,立堂传道。次年,成立浸礼会杭州公会。

1866年,英国中华内地会传教士戴德生由上海来杭州,在清泰街新开弄内租房屋一所,设堂传教。次年,由中国籍牧师王来家担任传教工作。

1867年,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士因斯利来杭,租羊市街紫金桥房屋一所设堂,附男女学校各一。后迁至大井巷环翠楼处赁民房做礼拜。

1867年,美国北长老会陶教师率宁波书塾学生来杭,在下城珠冠巷租洪姓房屋一所作为书塾。后迁至大塔儿巷,更名为育英书院。

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西方基督教会的基本知识。首先,圣职人员经考试合格分成三等:初等称助士,又称助理传道,凡有志于传道并经过神学院或圣经学校教育后,经考试教义信仰,得成为助士,正式成为圣职人员;中等称准试,又称传道,凡助士经数年工作,其所在的教堂认为合格的,可保送其参加投考,考试合格者得授传道;高等称教师,凡准试者经数年后,经所在教堂保送投考,考试合格者称教师,教师被堂会聘请者则称牧师,这是圣职人员中的最高职务。其次,教会组织自低而高分为四级:最基层的为堂会,由长老、牧师执行圣职,其下可设分堂及布道所;以地区为主的称为区会,负责下属各堂咨询、人事、经济诸问题,负责考选及按立圣职人员,成立新的堂会,执行对各堂及其圣职人员的奖惩事宜;以省为主的称大会,负责协助各区会事务的开展,并从事组织及联系工作;全国性的称总会,负责颁发堂会证书、牧师证书等,并为大会、区会的咨询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