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康有为公车上帝书的故事

康有为公车上帝书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康有为公车上帝书康有为出生的时候,清政府已经处于衰败之中,国家腐败无能,洋人四处入侵的景象从小就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但康有为并没有沉醉在满足之中,接着又上书。这名呱呱落地的男婴,就是康有为。多数时候,康有为仍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博览群书。悲剧的是,这一次乡试康有为落第了。在康有为的老家南海银河乡,不缠足的女子会被贱视为妾婢,不可能嫁进富贵人家。

康有为公车上帝书

康有为出生的时候,清政府已经处于衰败之中,国家腐败无能,洋人四处入侵的景象从小就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为了考取功名,报效国家,康有为四处求学,却屡屡受挫,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一个偶然的机会,康有为接触到了西学,经过潜心研究和不断游历考察,他感觉自己似乎找到了救国图存的真理。为了宣传改良思想,他努力求索,著书立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革新思想。

中法战争后,康有为作为一介布衣,冒着危险,第一次上书皇帝,陈述变法维新的思想,然而,却遭到了顽固守旧的官僚们的抵制,最终不但上书失败,而且还导致考试落第。

可是,这些并没有让他退步。甲午战争后,他发起了更大规模的上书活动,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此时的康有为不但名声大噪,也高中进士,可谓双喜临门。但康有为并没有沉醉在满足之中,接着又上书。这一次,奇迹终于出现了。

鸿鹄之志

咸丰八年(1858)二月初五深夜,广东南海伏隆堡苏村敦仁里的一座百年老宅内,此时灯火通明,人影攒动,许多人在紧张地忙碌着。突然,一声啼哭划破寂静的夜空,焦急等待的人们终于舒了一口气。最高兴的莫过于这家的老主人,盼星星盼月亮,他终于可以抱孙子了。这名呱呱落地的男婴,就是康有为。

康家是书香门第,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在南海可谓是名门望族。康有为的祖父康赞修是岭南德高望重的儒师,中过举人,做过州学正、训导,一辈子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康有为刚出生时,他就作诗“书香再世汝应延”,表达了他希望康有为能延续书香、博取功名的心愿。

康有为也确实没让祖父失望,他天资聪明,悟性极高,五岁时就能背诵唐诗几百首,六岁师从简凤仪,开始读《大学》、《中庸》、《论语》和朱熹所注《孝经》,到七岁的时候就能文善对,被乡里称为“神童”。然而,在他十一岁那年,父亲却不幸去世了。此后,他便跟随在连州任职的祖父,接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攻读经史。

祖父康赞修对年少的康有为影响颇大,祖父喜好游览名胜古迹,在游览的过程中,总不忘给陪游的康有为讲古人事迹和传统义理,作为教育康有为的一种方式。虽然他也希望康有为努力读书,考取科举功名,但更期望康有为在功名之上另有一番作为。在祖父的教导下,康有为博览群书,除了阅读古籍,他还喜欢浏览本来是下发给祖父的《邸报》,借以闻知朝政时事。《邸报》上所记载的曾国藩、骆秉章、左宗棠等人的业绩,对康有为年少的心灵触动尤大,他把这些人当作自己的楷模。

十八岁时,祖父康赞修奉命调回广州,康有为也一同前往。在那里,他继续自己的读书生活。多数时候,康有为仍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博览群书。此时,叔祖康国器在家乡新筑了一座园林,叫做“七桧园”,其中建有两座藏书楼,分别名为“澹如楼”和“二万卷书楼”,对康有为来说,“七桧园”无疑是他最好的休闲去处,各种书籍包括经集杂史、考据辞章,他都饶有兴致地一一披览。在那里,他第一次读到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的文集《西河合集》,第一次读到最早将世界史地知识介绍到中国的徐继畬的名著《瀛环志略》及《地球图》等等,这些书籍为康有为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未知的门。

封建时代,在每名学子的心中,读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仕途,康有为也不例外。为此,家人替康有为先后请过六七位先生执教,教学内容无一例外是记诵经书,学写八股文,为一次又一次的科举考试做准备。十八岁那年,康有为在广州参加乡试落榜,祖父康赞修把他送到南海九江礼山草堂,拜大儒朱次琦为师。初到礼山草堂,朱次琦就以《五代史史裁论》为题,考查康有为的学识功底。康有为模仿《史通》的体裁,博引群书,加以议论,一口气写了二十多页,受到了朱先生的称赞。在礼山草堂的三年,康有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学习,直至深夜才睡觉休息,这期间,他攻读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以及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书籍,可谓受益颇大。然而,每天埋于故纸堆中,他开始渐渐厌倦这种生活。

此时,正是清朝社会极度动荡,帝国日益衰落,国家备受列强凌辱的一段日子。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传统的文化学术产生了怀疑,在书堆中,他试图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不久,康有为辞别朱次琦先生,返回苏村,上西樵山学习。在那儿,他开始接触新知识。此后的四年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史学及佛学。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北京任编修的张延秋偕四五人来游西樵山,康有为得以与之结交,从他那里得知了许多“京朝风气,近时人才及各种新书,道、咸、同三朝掌故”。同时,还接触到了当时正在酝酿的改良主义思潮。后来,他又遍读当时所能见到的、由江南制造局及西方教会所译的各种西书。

为了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康有为还游历香港,当他亲眼看到英国侵略者所建立的殖民统治秩序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要好得多,从此,开始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历程,希望以此来拯救羸弱衰落中的大清帝国。

敢为人先

光绪八年(1882),康有为赴顺天参加乡试,路过上海时,看到这里一片繁盛,更加觉得洋人有一套治国的办法。

悲剧的是,这一次乡试康有为落第了。南归途中,他再次来到上海,对洋人在上海的统治进行了细致具体的考察,走的时候还购买了大量的西书,从此,便潜心研究西学。

康有为广读西书,对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史志、诸人游记都有所涉猎,思想变化日益显著。为了宣传自己革新的思想,他于光绪九年(1883)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裹足会”,开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之先河。

中国女子缠足相传始于南唐李后主在位时期,千年流传,成为风气。在康有为的老家南海银河乡,不缠足的女子会被贱视为妾婢,不可能嫁进富贵人家。康有为认为缠足是折骨伤筋、害人生理的谬俗,为了摒弃这一旧俗,他与夫人张云珠一道坚决不给长女缠足,尽管族人惊讶不已,有的长亲甚至苦苦追逼,夫妻俩也毫不动摇。开了这个好头,次女及其他侄女顺势而下,不缠足便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

为了扩大影响,康有为积极策划推广不缠足的做法,并与当时邻乡一个曾出国游历过的员外商议创立不裹足会。在该会草例中,规定凡入会者家中女子皆不裹足,其已裹足者不强迫放足,已裹而愿意放足者则表示祝贺并予以表彰。康有为还为成立此会写了序文,进行宣传发动,响应者甚多。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思想根本没得到启蒙,群众基础相当薄弱,再加上康有为精力有限,最终该会没有成立起来。

这次小小的尝试虽然失败了,却使康有为更加认识到变革的困难与紧迫性,他把学习外国、革新改良当作救国的真理。

光绪十四年(1888),康有为再次去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当时正值中法战争后不久,一些与清政府关系密切的邻邦,如越南、缅甸、锡金已被英、法侵占,而且英国又在发动对中国边疆西藏的侵略战争,俄国在侵占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和中国西北的大片土地后,又进而窥伺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在向中国邻邦朝鲜步步进逼。康有为见到这般情景,写了一封长达五千字的“上皇帝书”,第一次去叩紫禁城的大门。上书中说,外国人的侵略,已从侵占邻邦伸入边疆,进而达到深入内地的危险局面;人民的不满情绪也越来越大,到处是“骚乱”,太平天国那样的起义将会再次爆发。他认为趁此时赶紧变法改良,还可以挽救危局,要是再迁延下去,就不堪设想了。这是康有为把酝酿已久的变法思想变为正式建议的开端,也表达了一个书生忧国忧民、救亡图存的愿望。

可是,康有为这封饱含热情的《上清帝第一书》呈递给都察院后,却如石沉大海,没了音讯。原来,在顽固守旧的官僚们看来,一个毫无地位的书生,竟敢向皇帝大发议论,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因此无人愿把此书送呈给光绪皇帝。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康有为在这次乡(www.guayunfan.com)试中,由于发挥出色,已被内定为考中的第三名,但主考官徐桐对康有为的上书很反感,大骂他是“狂妄之徒”,不予录取。

由于康有为落选,很多京城官员以为他是在哗众取宠攀缘富贵,就连军机大臣、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也拒绝康有为“见皇上一面”的要求。但康有为并没有消沉下去,反而经过这次上书,他渐渐有了名声。

回到广东后,康有为开始招收学生讲学,于光绪十七年(1891)在广州长兴里设万木草堂学馆,并开始撰写《长兴学记》,阐发改良主义教育思想,吸引了梁启超、陈千秋、麦孟华等人前来学习。

为了使自己的变法主张在中国有产者和知识分子、士大夫中引起共鸣,康有为在教学的同时写了不少书,着力引申和附会孔子学说,以其为改良理论的依据。其中有两部书在思想界产生过震动,对后来的戊戌变法影响最大,一部是光绪十七年(1891)写成的《新学伪经考》,另一部是花了几年工夫才完稿的《孔子改制考》。

这两部著述,都是康有为为变法革新所造的理论声势。此时,中国的局势越来越坏,很多国人却还沉睡在泱泱大国的美梦之中,康有为作为一个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旧式文人,勇敢地走在了改良救国的前列。

公车上书

光绪十九年(2011-12-15 往都察院将《上今皇帝书》递上。然而,皇帝已经批准条约的事情很快传了开来,许多举人见大局已定,再上书也毫无意义,顿时人心瓦解。当天,就有数百名举人收回签名单。

到四月十日的时候,《上今皇帝书》的签名者只剩下了六百余人,原本熙熙攘攘的松筠庵也变得冷冷清清,很少见到举人们的足迹,这场全国举人联名上书的活动被迫取消。

后来,许多举人得知孙毓汶是逼迫皇帝批约、破坏联名上书的罪魁祸首后,愤恨不已,扬言要杀了他而后快,吓得孙毓汶不敢上朝,只好抱病告假。兵部主事和礼部主事见状,联名一道对孙毓汶进行弹劾,光绪帝顺水推舟,将孙毓汶开缺了。

虽然联名上书夭折了,但这个不平凡的举动,却如一块石头投入一潭死水,激起了一阵阵不平静的波浪。很快,那封没能上交都察院的《上今皇帝书》,就在人们的争相传抄中传遍全国,对改良主义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人们也将这一次的举人上书称之为“公车上书”。不久,上海还出版了《公车上书记》。

可是,康有为的这篇《上今皇帝书》却被都察院的官员压了下来,没有让光绪帝看到。尽管如此,这次“公车上书”还是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的,它是康有为领导下的知识分子的大请愿运动,冲破了清政府“士人干政”的禁令,提出了改良主义的政治纲领,可以说,这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初步觉醒。

就在“公车上书”失败后的第二天,会试发榜了,康有为高中进士,并被任命为工部主事。此时,他不再是一介布衣,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国家政事了,于是便决计第三次上书光绪帝。

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六日,康有为以进士名义独自递上一封长达一万三千余字的《为安危大计,乞及时变法,富国、养民、教士、治兵,求人才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图自强,以雪国耻而保疆圉呈》,请求都察院代为转奏皇帝。此时,中日《马关条约》已被清政府批准,并与日本政府互换了约本。因此,康有为在这一次上书中,删去了“公车上书”中的“拒和”、“迁都”等项建议,而把变法的部分详加发挥,并从各方面说明了变法革新势在必行的道理。

都察院接到康有为的折子后,次日就将其送到军机处,恰好碰上军机大臣翁同龢代呈折子。于是,翁同龢便将康有为的折子交给了皇上。光绪帝读完之后,竟有“知己”之感,对康有为大加赞许。他自此记下了康有为的名字,并特令军机处将折子抄录三份,一份存放到勤政殿以便随时阅览,一份放到乾清宫也用来阅览,一份存军机处旋抄发各省督抚将军会议奏复。

从此,康有为等改良主义者与光绪帝开始接触,揭开了“百日维新”的序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