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康有为自称《大同书》撰于年

康有为自称《大同书》撰于年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今论者对《大同书》的评价不一,有誉有毁,其主要症结是把康有为早期的“大同思想”和后来撰述的《大同书》混合评价,由此不可能对《大同书》作出正确的结论。但《自编年谱》却只说是年“悟大小齐同之理”,没有说撰有什么《大同书》。评价《大同书》,不能不考虑他的写作时间,因此我不同意李泽厚对《大同书》的评价[4]。《大同书》应撰于1901年至1902年,“定稿更迟”。

康有为较早孕有大同思想,后来撰有《大同书》,而他的大同思想虽孕育较早,《大同书》的成书却迟。

近代中国发展迅速,在这复杂的社会里,反映在一些思想家论著中,每每有改易旧稿,甚至倒填成书年月的情况。这样,对近代人物及其思想进行评价,就不能不留心考核他们撰著的成书年代。

当今论者对《大同书》的评价不一,有誉有毁,其主要症结是把康有为早期的“大同思想”和后来撰述的《大同书》混合评价,由此不可能对《大同书》作出正确的结论。

康有为的《大同书》究竟撰于何时?他自称1884年已撰有是书,《大同书题辞》说:

吾年二十七,当光绪甲申(1884年),清兵震羊城,吾避兵居西樵山,北银塘乡之七桧园澹如楼,感国难,哀民生,著《大同书》。以为待之百年,不意卅五载而国际联盟成,身亲受大同之行也。此书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今先印甲、乙两部,盖已印《不忍》中取而印之,余则尚有待也。己未(1919年)二月五日,康有为[1]

《大同书》甲部《入世界观众苦·绪言》说:

康有为生于大地之上,为英帝印度之岁,传少农知县府君及劳太夫人之种体者,吾地二十六周于日有余矣。……游学于南海滨之百粤都会曰羊城,乡于西樵山之北曰银塘,……已而强国有法者,吞据安南,中国救之,船沉于马江,血蹀于谅山,风鹤之警误流羊城,一夕大惊。……康子避兵,归于其乡。延香老屋,吾祖是传,隔塘有七桧园,楼曰澹如,俯临三塘。吾朝夕拥书于是,俯读仰思,澄神离形。

所述“俯读仰思”情况,也与《入世界观众苦》所言相似。这些记载,都来自康有为的自述,应该是可信了。

但是,细绎上引,却有罅漏:《题辞》是他在1919年重印《大同书》甲、乙两部时所作,依据《绪言》,识以撰期,时日相符,自无足怪。但《自编年谱》却只说是年“悟大小齐同之理”,没有说撰有什么《大同书》。《自编年谱》完成于1899年初,而光绪二十一年以前的《年谱》,却是1895年前所作[2]。为什么离开1884年只有十一年的《自编年谱》会将这一重要著作遗漏?而离开1884年已经三十五年的《题辞》反而言之历历?《题辞》又谓:“今光印甲、乙两部,盖已印《不忍》中取而印之,余则尚有待也。”按《大同书》于1913年始于《不忍》杂志发表甲、乙两部,其余八部,经过六年“尚有待也”。那么究竟《大同书》是哪一年写出的?

还在1955年,我看到李泽厚同志在《文史哲》第二期发表了《论康有为的〈大同书〉》一文,说是:

《大同书》虽然成书极晚,虽然其中还夹杂着某些康氏晚年的思想;但是,其基本观点和中心思想却是产生颇早的。康有为本人及其亲密的学生朋友(如陈千秋、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原注)曾不止一次地说明过这点。实际上,1884年“演大同之义”的《人类公理》,就是《大同书》的初稿。康有为虽然“秘其稿不肯以示人”,但却在讲学和交游中向其最亲密的学生、朋友宣传了他的这种乌托邦思想。[3]

由于李泽厚同志以为1884年“演大同之义”已有“初稿”,从而对《大同书》的评价有可以商榷之处,但他没有考虑《大同书》的成书时间。我随即写了《关于康有为的〈大同书〉》一文,认为《题辞》《绪言》是倒填年月,康有为在1884年并没有《大同书》的撰述,而梁启超所说:“辛丑、壬寅(1901—1902年)间避居印度,乃著为成书”,倒是可信的。评价《大同书》,不能不考虑他的写作时间,因此我不同意李泽厚对《大同书》的评价[4]。此文一发,引起一场大争论,除李泽厚外,还有张玉田等都不同意我的看法。这样,我在《历史研究》接连发表了《再论康有为的〈大同书〉》和《论康有为〈大同书〉的思想实质》[5],就《大同书》的内容、思想来源,以及载有1884年以后的事例、“政变”后游历欧美的见闻等,再次考辨。《大同书》应撰于1901年至1902年,“定稿更迟”。两文申述后,争论似乎平息。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国外学者对此也发生了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