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漫长的旅途_关于伍修权的故事

漫长的旅途_关于伍修权的故事

时间:2022-08-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漫长的旅途_关于伍修权的故事1925年由湖北地区选派与伍修权一起赴苏的共11人。这11人中,伍修权年龄最小、学历最低、家境最差、行李最少。伍修权发现,同行者年龄、身份都相差较大。伍修权他们这批去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生,总领队叫俞秀松。伍修权等正是在这几位老共产党人的引领下踏上赴苏之旅的。伍修权担心自己晕船,尽量减少活动,躺在舱里歇息。11月上旬,伍修权所乘的轮船到了海参崴,此时苏联已是严冬。

漫长的旅途_关于伍修权的故事

1925年由湖北地区选派与伍修权一起赴苏的共11人。男生除伍修权外,另7人是胡彦彬、贝云峰、熊效远、梁仲民、潘文郁、濮世铎、高理文;女生3人,是黄励、宋伟和杜琳;胡彦彬是带队人。这11人中,伍修权年龄最小、学历最低、家境最差、行李最少。

到上海是顺流而下,本来只需航行两三天,但是船过南京时,全部旅客却不得不下船,据说这艘船被军队征用了。原来,时任闽浙联军司令的直系军阀孙传芳,向江苏督办、奉系军阀杨宇廷部发动了进攻,殃及路过南京的旅客。伍修权一行无奈地在南京下关码头上了岸,改坐火车去上海。到达上海时,已是10月初了。他们按照组织上交代的地址,找到法租界内一家旅店住下。上海也处于孙传芳、杨宇廷两军相争的战争氛围中,伍修权等奉命不得出门,由胡彦彬出去找有关方面联系,办理出国手续。

10月28日,在上海滞留了二十多天的伍修权一行,步行到黄浦江边的外滩码头,在夜色掩护下,坐小舢板驶出吴淞口,上了一艘苏联的大货船。这艘三千吨位的货轮,原是用来运煤的,稍加改装整修后,由苏联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开来上海,运送货物并接运这批赴莫斯科学习的中国青年。伍修权等得到通知,他们这次出国,用的是去苏联做劳工的名义,每人都按这个口径,编好各自的来历,准备应付可能的盘查。出于保密的考虑,赴苏者上船后也不得暴露,都被领到底层的统舱里住下来。伍修权发现,同行者年龄、身份都相差较大。多数是学生模样,也有身穿西服、脚蹬皮鞋,看起来相当阔气的。因为事先已有交代,一律不准刨根问底,见面时只能简单招呼一下。这批从上海上船的共有一百多人,其中去中山大学的学生有六十多人,主要是由上海、江苏、安徽、湖北、浙江、江西等省份选派出来的。同船的还有一些中国共产党方面的人员,他们是赴苏参加国际会议或去共产国际联系工作的。

伍修权他们这批去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生,总领队叫俞秀松。他是老资格的中共党员:早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就和陈独秀、李汉俊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又受陈独秀指派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任书记,成为青年团的主要创始人。为了安排好这批中国青年的赴苏事宜,共产国际和联共中央又从莫斯科派出杨明斋、周达文两人,专程赶到上海迎接。这两个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夕和初期,是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者之间的重要联系人。伍修权等正是在这几位老共产党人的引领下踏上赴苏之旅的。(www.guayunfan.com)

货轮起航以后,由于海上风浪较大,在波涛中起起落落地晃动。伍修权担心自己晕船,尽量减少活动,躺在舱里歇息。他除了与本组的几个人一起活动之外,很少与别人搭话。船上的生活比较单调,每餐都是面包,加上一点黄油和糖块。开水也限量,定时供应。有的人对此很不习惯,晕船时更是一口也吃不下去。从小生活清苦的伍修权,感觉却大不一样。他能吃能睡,常帮同行者打个水,拿个饭,或扶他们到甲板上透透气。

船在海上航行约三天三夜后,在日本马关对面的门司港口停靠。几天后,正巧是十月革命八周年纪念日,苏联船长和杨明斋、俞秀松等组织全体船员和旅客,举行了一次海上纪念会。先由船长讲话,杨明斋翻译,讲了十月革命的意义,并代表苏方,对乘船的中国青年革命者表示欢迎。俞秀松代表中方人员讲了话,他赞颂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和苏联党与政府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援助,感谢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派船来迎接中国的青年革命者赴苏学习。俞秀松讲话后,又欢迎同船的日本和朝鲜人员讲话。伍修权开始并不知道船上还有日本人和朝鲜人,连他们是从上海,还是在日本港口停靠时上来的都不清楚。听了介绍并听他们用不同的语言讲话后,才知道自己已处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友好氛围中。在这次纪念会上,伍修权第一次和大家一起,放声高唱在船上刚刚学会的《国际歌》,那豪迈悲壮的歌声,一下子就抓住了他的心。

11月上旬,伍修权所乘的轮船到了海参崴,此时苏联已是严冬。船在海上时,伍修权和同行者就把所带的衣服全都穿在身上了。此时,岸上已是一片冰雪。伍修权好奇地观赏着这充满异国风情的白雪世界。刺骨的寒冷,自有何立人送的短大衣帮助抵挡。他裹紧了衣服,提着简单的行李,跟大家一起上了岸。

他们下船前,杨明斋、周达文已经先上岸和苏联的有关方面接了头,为大家的下一步旅程做好了安排。伍修权终于踏进了世界上第一个红色政权国家,他感到异常兴奋。大伙跟着杨明斋在海参崴吃了到苏联后的第一顿美餐,有伍修权从未吃过的俄国红菜汤和土豆色拉等,饭后还有一杯热乎乎的红茶。虽然街上和屋顶上都堆积着皑皑白雪,屋檐下还挂着晶莹剔透的冰凌,但是伍修权已感到了苏联党和人民传递的暖意。

在海参崴稍事停留后,伍修权他们又坐上火车沿着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铁路向莫斯科进发。这列火车是以烧劈柴作为动力的,取暖也靠木柴,每节车厢中间都有一个大火炉,不断添加木柴才能保持车厢内的温度。由于火车动力和保温都需要大量木柴,而车的装载量有限,沿途常常需要补充木柴。于是,开上几站,大家就要下车搬运木柴。有时车站上没有现成的木柴,就得到铁路边的树林里,自己动手现锯现砍,劈开搬到火车上。除了搬运木柴,每次停车时还得背几个大冰块上来,以便砸开放进水壶烧化,保证车上的开水供应。在沿途的火车站和铁路边,伍修权看到,当地的苏联老百姓吃的主要是黑面包,副食是马肠做的粗大的灌肠之类。

这趟火车直到11月23日才到达莫斯科。从10月28日伍修权他们在上海上船算起,全程共用了25天。杨明斋等领着这批鼻子冻得通红却雀跃不止的青年人,列队走出车站,上了一辆大卡车。汽车开动后,伍修权觉得身上的短大衣,像是被莫斯科的寒风刮走了一样,失去了保暖的作用,但他顾不得寒冷,贪婪地观赏莫斯科的壮观景色。卡车在一处楼前停下了。杨明斋高兴地喊道:“到了,到了,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莫斯科中山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