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贡嘎仁增_从世家走出的“拉孜巴”_少数民族

贡嘎仁增_从世家走出的“拉孜巴”_少数民族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贡嘎仁增_从世家走出的“拉孜巴”_少数民族贡嘎仁增,天文历算专家,藏族天文历算传承人。从贡嘎仁增的这位先祖开始,“乌孜顶”家族便世代沿袭了“拉孜巴”的官职,成为西藏有名的三大天文历算家族之一。身为乌孜顶家族的后代,贡嘎仁增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拉孜巴”。

贡嘎仁增_从世家走出的“拉孜巴”_少数民族

贡嘎仁增(1942~),天文历算专家,藏族天文历算传承人。西藏拉萨人,藏族。他出身世家,从小立志成为出色的“拉孜巴”(天文历算学家),经过不断学习和辛勤努力,最终实现愿望,长期从事藏族天文历算学研究及藏历历书编制,并曾担任自治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教授、天文历算学会副理事长。2009年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类)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荣获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出版有《西藏天文历算学总汇》(合著)。

一、从天文历算世家走出的小“阿巴”

贡嘎仁增(www.guayunfan.com)

1942年2月,贡嘎仁增出生在西藏拉萨的一个藏族天文历算世家,是家里的独生子。他的家族族名是“乌孜顶”,先祖是桑耶寺(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七试人”(桑耶寺第一批出家的七位僧人)之一,主要负责达赖喇嘛住在夏宫罗布林卡时为其作各种法事,被人们尊称为“拉孜巴”。

“拉孜巴”意为天文历算学家,是西藏“阿巴”(学习天文历算的人)中的最高级别。在过去,“拉孜巴”相当于御前占卜师,主要为所在区域的地方政府及寺院群体服务,为其求神、算卦、降雨、除雹、占卜、观风云、治病、念经祈福等。从贡嘎仁增的这位先祖开始,“乌孜顶”家族便世代沿袭了“拉孜巴”的官职,成为西藏有名的三大天文历算家族(乌孜顶家族、达则家族、聂塘家族)之一。

与其他两大家族不同的是,乌孜顶家族的“拉孜巴”除了履行上述职责外,在1916年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创立“门孜康”(藏医历算学校)后,还承担了编写西藏地方政府历书《门孜康历书》的重任。

早在1206年,西藏的第一本藏历历书《萨迦历书》就已经问世,书中囊括了气候、季节的变化,对藏族人的日常生活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后来,山南地区的敏竹林寺开始发行《敏竹林历书》,《门孜康历书》就是以此为蓝本编写的。

编写历书绝非易事,因此,对于乌孜顶家族而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拉孜巴”,不仅需要学习“五行占”“占音术”等预测人生凶吉祸福的占算类知识,还要学会编制历法,学习五大行星运动值的推算、闰月和重缺日的设置、日月食的预测、人体脉相变化周期的演算、中长短期天气的预报等。

身为乌孜顶家族的后代,贡嘎仁增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拉孜巴”。他非常喜欢天文历算,常常捧着《门孜康历书》不停翻看。他家里还藏有一本1933年的《敏竹林历书》,历书的封面用蓝色锦缎包裹,书内图画全部为手工彩绘,文字也是用藏文行书一笔一笔写成的,没有丝毫涂改,非常珍贵。

贡嘎仁增回忆说:“自从拉萨‘门孜康’1916年出版《门孜康历书》,就再不允许敏竹林寺擅自发行自己的历书,他们一年只能制作3本历书,一本奉送给噶厦政府,一本交到拉萨‘门孜康’,另一本则自己留底。流传在民间的《敏竹林历书》极少,我从这本历书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

正如贡嘎仁增所说,藏历历书为他开启了藏族天文历算的大门,让他对这一古老悠久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他日后从事天文历算的有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为求学问而抛弃安乐

1948年,6岁的贡嘎仁增进入拉萨的私立学校“甲巴康萨”上小学。其间,他不但学习了文化知识,还利用课余时间跟着父亲学到了不少天文历算方面的知识。

1952年,贡嘎仁增从“甲巴康萨”毕业,转入“门孜康”拜师,开始正式学习天文历算。“门孜康”是在西藏著名的药王山医学利众院的基础上成立的,它不仅是西藏地方政府的医算局和医疗机构,也是藏族历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以培养医学及历算人才为主的藏族科技学校。为了培养医学、历算方面的优秀人才,学校的教育十分严格,这也给贡嘎仁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谈起自己在“门孜康”的学习历程,贡嘎仁增说:“学校对每一个学员要求都非常严格。冬天太阳升到根培乌孜山顶的时候便要开始晨读,而后考查背诵情况。然后听课,中午诵经,下午练习或者辩经,晚上又要诵读或者听课。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学习是很寻常的,每天几乎都如此忙碌。平时每月只放一天假,每逢过年才放上几天。与现在相比,生活也是非常清苦的,有糌粑酥油吃,不饿肚子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在课堂上,贡嘎仁增的老师益西群培为了激励大家,常常会讲先辈刻苦求学的故事。那时,学员们学习天文历算所用的工具是“萨雄木”。“萨雄木”意为沙盘,是一个用核桃木做成的长方形木盘,木盘一头用暗格盛放浮土,使用时将其倾斜45度使浮土流到木盘内,然后用铁签在浮土上进行演算。每当大家用“萨雄木”计算时,老师就会给大家讲:“传说西藏著名天文历算学家噶玛·让琼多吉在编撰《星算综合论述》时,为计算天文数据在沙盘上用坏了7支铁签。我当了十几年的老师,也不敢说把铁签用秃了,这就是一个大学者无与伦比的刻苦用功精神。你们如果想成为出色的天文历算学家,就应该好好学习这些前辈的伟大品格。”

此外,老师还总为大家讲著名藏医历算学家钦绕罗布读书的故事。钦绕罗布年轻时曾在药王山医学利众院念书,为了追求学问,他不舍昼夜地发奋苦读,从不讲究吃穿。那时,他每天都身穿一件破旧的袈裟,长期久坐磨破了袈裟,就随手在破洞处打个结继续念书。久而久之,全身上下打满了结,于是大家便给他取了个绰号叫“百结者”。由于学习刻苦勤奋,钦绕罗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顺利通过了各门课程的考试。

贡嘎仁增用沙盘和铁签研究藏历

在这些故事的激励下,贡嘎仁增一刻也不敢懈怠,系统学习了《四部医典》《白琉璃》等医药学、历算学经典,并学了历史、诗歌等课程,眼界大为开阔。直到多年后,他还会用这些故事来鼓励自己的学生,而西藏古代医典中那句“图安乐者要抛弃学问,求学问要抛弃安乐,安乐中岂能得到学问,求学问则不会有安乐”,则成了他奉行一生的座右铭。

三、让藏历历书造福千家万户

1957年,贡嘎仁增以优异的成绩从“门孜康”顺利毕业。1959年3月,“门孜康”与药王山医学利众院合并为拉萨市藏医院,贡嘎仁增加入进来,开始从事天文历算的研究工作。

然而,没过几年,“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贡嘎仁增被迫中断研究,离开了拉萨市藏医院。此后的10多年里,他先后在拉萨食品厂和地毯厂当工人,一直干到了70年代末。

1978年,贡嘎仁增终于回到拉萨市藏医院,重新展开了天文历算研究的工作。80年代初,拉萨市藏医院扩建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并成立了天文历算研究所,贡嘎仁增调入所里。此后的几十年,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岗位,从一名普通的研究员成长为教授,为发展藏族天文历算事业辛勤耕耘。

西藏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研究编制2010年的历书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编制和发布每年的藏历历书。早在“门孜康”创办初期,为了确保历书中数据的准确性,当时的天文历算学家便制定了每12年左右进行一次大规模数据运算的传统。历史上,钦绕罗布曾在1921年、1938年、1947年和1957年先后4次组织西藏各地区的天文历算专家进行数据运算,并对历书的有关内容和体例进行研讨。然而,这一传统由于“文革”而中断了很久,藏历历书也停止出版了多年。

藏族同胞在书店挑选新历书

天文历算研究所成立后,贡嘎仁增在藏医院院长强巴赤列的支持下,恢复了每12年进行一次数据运算的传统。80年代中期,他召集了日喀则、山南、那曲、阿里、昌都地区藏医院的天文历算专家共20余人,用近一年的时间对1989~2000年间的天文历算基本数据进行了统一计算。这次计算既保障了1989~2000年间藏历历书编制的准确性,同时又培养和锻炼了新一代天文历算工作人员,计算的所有数据也都分享给了各地区的藏医院,对藏族天文历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所还开发出了一套应用程序,可以准确、快速地计算出历书所需的相关数据。有了程序的帮助,贡嘎仁增和同事们每次计算完毕都会把结果交给程序员进行验算,两边的运算数据对照无误后,再将运算的结果编制为历书出版,发行到民间。这样一来,历书的数据就变得更加准确,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也有了更高的保障。

后来,为了完善并扩充历书的内容,贡嘎仁增还多次深入农牧区,针对传统历算、农事时宜、气象物候等方面做了大量调查。每次调查结束后,他都会把得到的成果运用到新一年的历书当中,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如今,经贡嘎仁增和同事计算、编制的历书每年的发行量高达十几万册,历书的种类也在传统长历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台历、撕历、便携式历书3种。这些历书不仅发行到我国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等地,还发行到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家,影响力非常广泛。

四、“有责任培养更多的西藏天文历算人才”

几十年来,除了编写历书,贡嘎仁增还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天文历算人才。早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成立初期,他就已经开始和院长强巴赤列培养新人。强巴赤列是自治区有名的藏医,也是贡嘎仁增的前辈,他经常对贡嘎仁增说:“在我没有离开人世之前,我将一直致力于藏医事业;在你还健在时,你要毕生致力于藏族天文历算事业。”

为了培养新人,贡嘎仁增把自己的家作为教课场所,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对学生进行指导。他教授天文历算从不收一分钱学费,只要有人愿意学,无论是寺院的僧尼还是俗人,他都会倾囊相授。如今,贡嘎仁增通过这种教授方式已经无偿培养了500多名学生,他们当中有一些已经达到了能独自编写历书的水平,而其余的学生至少都能看懂并使用历书。

此外,贡嘎仁增还曾到西藏藏医学院、西藏大学等高校教课,为学校培养了许多天文历算专业的学生。他说:“我非常愿意传授历算知识,大概是因为出身于历算世家,对藏族的天文历算有深厚感情的缘故。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培养更多的人才,一代一代地将传统学科传承下去。”

在编写历书和教课之余,贡嘎仁增还撰写了《浅谈藏医药与天文历算的关系和它的发展史及天文历算学的科学性》等论文。他还是约600万字的巨著《西藏天文历算学总汇》(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的主笔之一。

2008年6月,藏族天文历算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类)。8月1日,天文历算研究所预测的我国21世纪首次日全食如期到来。早在一年前,贡嘎仁增就已经和同事们用藏族天文历算预测出了这次日全食的到来,并在历书中具体公布了日全食到达西藏的时间,为西藏的天文爱好者提供了便利。

2009年5月,贡嘎仁增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得知这一消息,贡嘎仁增激动地说:“作为西藏天文历算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有责任和义务培养更多的西藏天文历算人才,将这一传统学科更好地传承下去。”

贡嘎仁增指导学生研究历算

2012年,贡嘎仁增从研究所退休。然而,本应安度晚年的他却始终对天文历算念念不忘,第二年又回到所里继续工作。平日里,除了进行天文历算、编写历书等日常工作,他还会利用休息时间在家里为学生免费讲课。此外,每周二他都会到色拉寺佛学院和自治区佛学院讲授天文历算知识。贡嘎仁增的学生加永次仁说:“老师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是思路特别清晰、敏捷,眼睛也特别好。在沙盘上计算的时候,数字最多时能达到六七十个,密密麻麻的,年轻人看着都眼花,而老师却不会出错。”

2014年6月,贡嘎仁增荣获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如今,他依旧为发展藏族天文历算事业发挥着光和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