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撰写《资本论》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

撰写《资本论》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

时间:2022-05-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撰写《资本论》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这个博物馆的阅览室成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场所。1865年12月,马克思完成了整部《资本论》的新稿本。理论研究的典范坚持理论创造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中最突出的特点。

撰写《资本论》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资本论》的主要功绩在于:用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剖析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社会大生产的共同规律、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同时还科学地预见了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遵循的某些经济规律。这是一部写给全世界工人阶级的书,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思想宝库。

《资本论》第一卷俄译本

《资本论》共四卷,是一部恢宏巨制。马克思从开始写作到出版第一卷,花费了25年的心血,如果加上早期的研究工作,共耗时近40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手稿耗时12年,整理出版了第二、三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写作和出版这部巨著的艰辛,领略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不畏艰难攀登科学高峰的革命精神和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www.guayunfan.com)艰辛创作的结晶

1867年9月14日,一部阐明政治经济学的巨著《资本论》第一卷问世了。它倾注了马克思几十年辛勤劳动的心血,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当他还在《莱茵报》工作的时候,就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兴趣。1843年马克思迁居巴黎后,就投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阅读了大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著作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他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的见解,实质上是他的资本占有雇佣劳动理论的萌芽形式。

19世纪50年代的伦敦

1850年,经过多年漂泊后,马克思来到了伦敦。定居下来后,他就立即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伦敦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对于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英国1753年颁布的法案建立的大不列颠博物馆,就坐落在伦敦。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拥有全世界最丰富最珍贵的图书资料。这个博物馆的阅览室成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场所。那里成了他几乎每天必到的地方,从早上九点一直到晚上七点才离去。他的勤奋学习精神,给阅览室的管理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马克思来得晚了一点,一位读者要坐在马克思常坐的位置上。管理员马上走过去,客气地说:那是马克思的座位,他很快就会到来,桌上摆放的英国政府关于工厂工作的年报就是马克思用来研究的材料。他还告诉那位读者,马克思是他在阅览室工作20年间所遇到的最勤奋和最准时的读者。由于马克思长年累月坐在这里读书,座位下的水泥地被磨去了一层,永远地留下了“足迹”。

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

马克思经常坐的位子

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博览了从古代到他那个时期的各种著作,包括哲学、历史、法学、文艺、农业等近20类图书,据不完全统计约1500本以上。从1850年夏天到1853年8月,马克思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官方文件、各种期刊中做了大量的资料摘录,写满了24个笔记本。后来,在整理第二稿本时又写了23本笔记。为了能看懂资料,他努力学习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甚至晚年还学会了俄语。

由于长期地从事研究写作,精神高度集中,加之缺乏营养,马克思患上了肝病。在从事《资本论》的写作时,他经常发作犯病,有时身体的病痛使他连坐起来的气力都没有。但为了早日完成这部巨著,马克思强忍病痛,顽强坚持,结果使自己的身体越来越糟,最后连握笔都极为困难。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一刻不停地坚持工作。1863年夏天,他的肝病严重,四肢麻木,反应迟钝,完全不能进行写作。他就利用这段时间研究俄国、波兰、普鲁士的历史和外交文件,阅读和摘录各种经济史文献资料。1864年夏天,他的病情加重,医生要他绝对休息,他却趁机阅读大量生理学细胞学解剖学著作。1866年2月,他写信告诉恩格斯,由于严重病痛和极度虚弱,他已不能坐着工作,就躺着坚持。只要身体稍有恢复,就继续写下去。

还不得不提到,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时,贫困的生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房租交不起,连日常生活开销、养家糊口的钱也成了问题。为此,他不得不经常花费很多时间为《纽约每日论坛报》等报刊撰写稿件,以挣得微薄的稿酬,勉强维持生活。

《向最忠诚的朋友报捷——〈资本论〉第一卷完成》(中国画) 姚有多 作

1857年8月开始,马克思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资本论》第一部分的初稿,因为身无分文,付不起邮资和保险,无法把稿子寄走。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开玩笑地说:“未必有人会在这样缺货币的情况下来写关于‘货币’的文章。”直至收到恩格斯寄来的两英镑汇款后,他才将书稿寄走。

1865年12月,马克思完成了整部《资本论》的新稿本。他当时准备把这一巨著分为四卷,第一卷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是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卷是理论史。而恩格斯则建议他先整理出第一卷。马克思欣然同意,从第二年年初开始对涉及第一卷内容的部分进行誊写和润色。经过一年的努力,《资本论》第一卷胜利完成,付梓印刷。

这部盛满马克思无穷智慧的伟大巨著,耗费了马克思的大量心血,是他用勤奋和辛劳乃至生命奉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宝贵精神财富。

理论研究的典范

坚持理论创造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中最突出的特点。

马克思认为:一个学者,决不应该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决不应该永远把自己关在书房或实验室里,像一个藏在乳酪里的蛆虫,不过问生活,不过问自己同时代人的社会斗争和政治斗争。他在从事《资本论》的繁忙研究写作时,始终注视着欧洲的革命斗争,把革命斗争作为自己研究和写作的广阔舞台,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1846年,作为国际工人协会的灵魂人物,马克思积极投身民主运动的复兴,亲自为协会起草公告、决议、宣言等,不得不延缓分册的写作计划。他积极投入1848—1849年的革命斗争,又不得不一度中断对政治经济学研究。他坚持深入社会各个领域,观察了解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状况、资本主义社会的日益尖锐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紧密联系实际地得出一个个科学的结论。他重视向工人群众进行理论教育,以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1847年,他在布鲁塞尔德国工人教育协会作了《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讲演;50年代初,又在伦敦举办学习班,亲自向一批先进工人宣讲《资本论》的部分内容;1865年,在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作《工资、价格和利润》的讲演,精辟阐述《资本论》中的许多经济学观点,帮助各国工人代表掌握《资本论》的内容。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贯穿《资本论》写作的一条红线。

马克思在写作中,始终坚持唯物主义观点。他从现实的考察和浩繁政治经济学著作的研究中,得出正确的结论: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起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资料和生产力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他认为,科学是生产力,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推动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必然引起社会制度的变革。

马克思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为了写作《资本论》中“工作日”一文,他几乎博览了大英博物馆馆藏图书中英国议会关于劳工问题的全部官方文献,进行了艰苦的深入研究。他反对对问题的主观武断和歪曲客观事实,反对让事实迁就理论的模式,而“力图把自己的理论表现为事实的结果”(8)。

马克思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时,他既反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社会说成是永恒的形态,也反对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全盘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但它不是永恒的自然形态,而是历史的过渡形态。它用资本主义私有制代替封建土地私有制,用剥削剩余价值代替榨取地租,用金钱特权代替封建特权,这毕竟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它“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9)。马克思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全面、正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写作中,所体现的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创作《资本论》时,马克思对每一个理论观点的确立,都坚持材料运用的准确性,阐述的逻辑严密性,表达方式的合理性。书中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和统计数字。马克思对任何资料和数字,都力求取得最可靠的来源,经过最严格的考证。所引用的每条材料,不论是立论的主干,还是作为批判对象的例证,都必须准确地符合原作的文字和精神,反对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和强加于人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即使一个不很重要的材料,他也要不辞辛苦,专程去大英博物馆核对。1858年5月,他从《经济学家》杂志上了解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詹·麦克拉伦发表了《通货简史》一书,对自己的写作极有参考价值,而大英博物馆没有这部图书,自己又无钱购买。为此,马克思宁肯停下手中写作,向恩格斯求援,直到收到恩格斯寄来的钱,买到麦克拉伦的书深入研究后,才继续写作。马克思这种严谨的写作作风,保证了他所运用材料的准确性和说服力,连吹毛求疵的论敌也不得不承认他的理论是建立在严格的事实基础上。

写作中,马克思从不自以为是,对所要阐述的论点,总是反复论证,不断完善。凡是确信某个论点不正确,便断然抛弃。1865年,他在《工资、价格和利润》中,将利润率用两种方式表达,一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一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使两者容易混淆,而且不能充分说明剩余价值率的本质。后来他在整理《资本论》第一卷付印稿时,把第一种方式改为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区别开来,使两者的内容更加明确,更能反映客观实际。

马克思对所研究的问题,总是力求结论准确。一个结论不彻底弄通,决不罢休。19世纪50年代,他专门研究过地租理论。写完后,他仍感到缺乏说服力,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为此,他又阅读了上古史、农业学、地质学、土壤学以及俄罗斯、美国、爱尔兰的农业状况等大量资料,重新进行研究,直到得出满意结论。他所创立的严整的经济理论,就是这种彻底研究的结果。

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勇于探索的创新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写作作风、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为我们树立了理论研究的典范。

恩格斯的巨大贡献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最无私最亲密的战友,在建造《资本论》这座宏伟的经济理论大厦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奉献了过人的智慧,显示了他伟大的品格。恩格斯在这里表现出的对马克思的革命友谊成为历史上的美谈。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便着手修改整理第二、三卷。然而,繁重的工作,把马克思的身体摧垮了,直到马克思逝世,整理《资本论》的工作也没有完成。马克思去世前,嘱咐女儿爱琳娜,把《资本论》的手稿交给恩格斯,希望恩格斯能完成他的遗愿。这是马克思对自己亲密战友无比信任的临终托付。

马克思在从事《资本论》的研究和写作中,得到了恩格斯真诚无私的帮助。两位亲密战友,经常在一起交流体会,共同探讨问题。谈到兴处,有时彻夜不眠。为了弄清一个问题,两人常常反复切磋。可以说,恩格斯自始至终参与了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创建。

《资本论》第一卷排印过程中,马克思将书样寄给恩格斯,征求他的意见。恩格斯细心地研究了全书结构、内容和表达方式,在充分肯定和赞扬后,认真提出了修改意见。他认为,内容虽然十分出色,但写作结构存在一些缺陷,几百页的巨著,才分成六章,不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另外,思想进程常被说明打断,以致经常从这点说明直接进入另一点的叙述。这使人看了非常疲倦,甚至使人会感到混乱。马克思非常重视恩格斯的意见,一一作了认真修改。

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

马克思逝世后,面对亲密战友的嘱托,恩格斯毅然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包括一直从事的《自然辩证法》的写作,把整理《资本论》作为最紧迫的任务。他和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先经过三个半月的紧张和细致的工作,将一张张零散的手稿、图表和笔记,有条理地加以归类、分类,为整理打下基础。

《资本论》的手稿,内容庞大,稿本不一。马克思在书写时,有的是用哥特体书写的,有的是用拉丁字母书写的,字迹很潦草。而且许多稿子,只有第一稿是完整的,第四稿、第五稿有的只开了一个头,整理的难度可想而知。

《伟大的友谊》(中国画) 欧洋 杨之光 作

为了尽量保持马克思的叙述方式,让读者看到马克思的原话,而添加和修改的部分又不损马克思的原意,恩格斯重新翻阅了大量文献,仔细推敲全部材料。每做一处改动,他都深思熟虑,反复斟酌。在修改和增补的所有地方,他都仔细地用括号标明。恩格斯说:“我只是把这些手稿尽可能逐字地抄录下来;在文体上,仅仅改动了马克思自己也会改动的地方,只是在绝对必要而且意思不会引起怀疑的地方,才加进几句解释性的话和承上启下的字句。意思上只要略有疑难的句子,我就宁愿原封不动地编入。我改写和插入的文句,总共还不到十个印刷页,而且只是形式上的改动。”(10)

事实上,《资本论》第二、三卷的修改整理工作,极其繁重,并不像恩格斯说的那样轻松。为此,他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开创性的工作。正是通过恩格斯的精心整理,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结构严密、文字叙述流畅的《资本论》第二、三卷,才得以问世。可以说如果没有恩格斯,《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出版是不可能的。但恩格斯把一切荣誉都归功于马克思,《资本论》上只留有马克思一个人的名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