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真挚的革命友谊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

真挚的革命友谊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

时间:2022-05-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真挚的革命友谊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19世纪70年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素描) 茹科夫 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堪称最无私、最纯洁、最真挚的革命友谊。这种情况一旦恩格斯知道了,就会极度的不安,必然是立即想办法筹集钱款,对马克思一家给予及时的援助。到监狱门口去迎接出狱但并不熟知的战友,凸显了马克思对志同道合朋友的敬重和关怀。流亡伦敦的马克思为失去一个亲密的老战友而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

真挚的革命友谊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

《19世纪70年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素描) 茹科夫 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堪称最无私、最纯洁、最真挚的革命友谊。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伟大事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相互支持、亲密合作,留下了许多佳话,树立了人类友谊的最光辉的榜样。列宁曾经赞扬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同乡。他们的结识是从恩格斯为《德法年鉴》撰写稿件开始的。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返德途中,在法国会见了马克思。在短短的十天里,恩格斯经马克思的介绍,认识了当时在巴黎的许多工人运动活动家,并在马克思的陪伴下,参加了工人社会主义者的集会。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面,为两位共产主义战士终生不渝的伟大合作奠定了基础。

《人间知己》(中国画) 王为政 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创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密切合作。为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以及形形色色的冒牌社会主义而诞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响亮口号,引领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两位革命家共同合作的产物。

恩格斯研究经济学比马克思早,1844年2月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的影响很大,促使马克思开始从研究经济学入手,撰写《资本论》,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在撰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两位革命战友经常一起切磋、研究、探讨,有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彻夜不眠;有时为了印证一个观点,互相查阅资料,寻找论据;正是在他们的亲密合作下,《资本论》才得以艰辛完成。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立即停下手中正在撰写的书稿,将整理《资本论》第二卷作为头等大事,全身心投入,经过大量的开创性工作和浩繁的文字整理,完成了出版任务。这种在理论上的支持和担当,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生涯中,随处可见,感人至深。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生中,有频繁的书信往来,在相互通信中,寄托着他们深深的情意。他们互道彼此的牵挂,畅谈学习的体会,分享研究成果的喜悦。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恩格斯:你是在哭还是在笑,是在睡觉还是醒着?最近三个星期,我往曼彻斯特寄了各种各样的信。却没有收到一封回信。但是我相信你都收到了。”(42)同样,恩格斯如果有几天得不到马克思的音讯,就会发出“连珠炮”似的追问:“老摩尔,老摩尔,大胡子老摩尔!你出了什么事,怎么听不到你一点消息?你有什么不幸,你在做什么事情?你是病了?还是陷入了你的政治经济学的深渊?还是你已任命了小杜西做你的通信秘书?还是别的什么?”(43)1866年2月20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高度评价了他们的友谊。马克思说:“亲爱的朋友,在所有这一切情况下比任何时候更感觉到,我们之间存在的这种友谊是何等的幸福。你要知道,我对任何关系都没有做过这么高的评价。”(44)

马克思一家的生活无数次处于吃喝无着、就医缺钱、出行无路费、债主上门逼债的窘迫境地。这种情况一旦恩格斯知道了,就会极度的不安,必然是立即想办法筹集钱款,对马克思一家给予及时的援助。恩格斯的父亲同别人合伙经营一家商务公司,经商并非恩格斯所愿,可为了自己也为了马克思一家的生计,他才去这家公司工作,这一去就长达二十年。这期间,恩格斯用于研究科学理论和自然科学的时间受到了不少限制,作出了很大牺牲。正是有了这种牺牲,在经济上支持了马克思,才成就了马克思所从事的伟大事业。而马克思对恩格斯这种无私的帮助,始终是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恩格斯对马克思十分钦敬,尤其是对马克思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深为赞赏。恩格斯曾对拉法格说:“当然,资本主义方式机构迟早会被人了解和解释,它的发展规律也会被人发现和阐明。但是,这需要极长的时间,而且这项工作不能一下子完成,而是要一点一滴地来完成。只有马克思一人能够探究一切经济范畴的辩证的发展,把它们的发展动因和制约着这些动因的因素联系起来,并建立起一座完整的经济科学理论的丰碑,其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45)马克思则多次称赞恩格斯的博学和思想灵敏,对恩格斯能够毫不费力地从一个题目转到另一个题目,予以高度的评价。对于恩格斯的为人,马克思更是特别钦佩,而且这种敬佩是恒久的,终生不变。

到监狱门口去迎接出狱但并不熟知的战友,凸显了马克思对志同道合朋友的敬重和关怀。1874年9月,身患多种疾病的马克思在卡尔斯巴德休养后,归途和女儿爱琳娜来到莱比锡。马克思是为了满足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领袖李卜克内西的请求而来的。李卜克内西一再恳求马克思在德国复杂的形势下到莱比锡来一次,目的是为了给德国革命予以指导。马克思来到后,向李卜克内西详细打听德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也介绍了同反对派拉萨尔及其信徒的斗争情形,郑重劝告李卜克内西无论如何不要向拉萨尔机会主义让步。在交谈中,他听说党内一个年轻的编辑威廉·布洛斯将从监狱释放出来,虽然马克思并不认识这位同志,他还是决定到监狱门口去迎接他。布洛斯出狱这天,马克思带上女儿爱琳娜,李卜克内西带上小儿子,四个人早早等在监狱门前。当获得自由的布洛斯走出监狱时,一眼辨认出了是国际工人运动之父的马克思在这里迎接他时,感动至极。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和激情涌上心头,他向伟大的马克思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从此,这位无产阶级的英勇战士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成为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先锋和骨干。

《探望亲密战友》(中国画) 谢志高 作

痛惜战友的逝世,把怀念郑重镌刻在《资本论》的扉页上。1864年5月9日,威廉·沃尔弗在英国曼彻斯特病逝了。流亡伦敦的马克思为失去一个亲密的老战友而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沃尔弗出生在德国一个农奴家庭,早在学生时代就投身革命活动,曾因支持波兰民族解放运动被监禁五年。沃尔弗是共产主义同盟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848年大革命时是《新莱茵报》编辑部的重要成员。大革命失败以后,沃尔弗历尽艰辛,辗转流亡到曼彻斯特,一度靠当私人教师谋生。在曼彻斯特的日子里,他收入微薄,生活清苦,而且重病缠身。在这种朝不保夕的境况中,他仍然节衣缩食,想方设法省出一点点钱来资助非常贫困的马克思一家。不仅如此,他在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决定把大部分遗产约合820英镑赠给马克思一家。沃尔弗毕生忠诚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弥留之际念念不忘与马克思一家的友谊,这使马克思异常感动。他曾想为沃尔弗写一篇传记,纪念并颂扬他光荣战斗的一生,为此马克思还拟定了写作提纲。可是,正赶上他手头的工作实在太忙,写作计划一直没有如愿,这使马克思多有不安和憾意。1867年,凝结着马克思半生心血的《资本论》第一卷终于将出版了,在第一卷的扉页上,马克思怀着对战友的深情厚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献给我的不能忘记的朋友、勇敢的忠实的高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威廉·沃尔弗。”(46)马克思以这种方式,特别郑重地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怀念之情。

马克思具有宽宏大量的胸怀,对战友有着一颗真诚的心,对志同道合的朋友绝不计较前嫌。在1850年和1851年间,马克思应李卜克内西等人的要求,给一个政治经济学讲习班讲课。后来,这个班钻进了一些宗派主义分子,马克思对他们很不满意;加上这是个很狭小的活动圈子,马克思还有重要的事情去做,于是就决定不再去这个讲习班讲课。为这件事有人从中煽动,李卜克内西与马克思发生了争执,以至于李卜克内西这位马克思家的常客,竟好几个月连门也不登了。一天,李卜克内西在街上遇见了马克思的几个孩子,孩子们围住他,半责怪半发问地说:为什么好长时间不去家里了?孩子们的真诚使李卜克内西很是感动,突然唤醒了他与马克思在战斗中结下的深情厚谊,顿时觉得疏远马克思并与之论战十分欠妥。于是,他马上决定拜访马克思。见到老战友的到来,马克思马上高兴地同李卜克内西热烈握手,表示了战友间的亲切欢迎。马克思的宽宏大度让李卜克内西十分感动。不独对李卜克内西,只要是志向相同的战友,虽有过歧见、甚或争议,马克思都是注重团结同志,从大局着想,处理好同志间的革命关系。马克思逝世后,李卜克内西回忆说:“马克思这个人,从共产主义观点来看,是最宽宏大量的——他能够容忍反对意见。”(47)

马克思对同志诚恳无私,热情帮助。流亡伦敦期间,马克思夫妇自己手头是十分拮据的,生活处在困境之中。在开始的最艰难的几年里,他们曾穷到近乎挨饿,连买面包和蔬菜的钱都要外借,害了病也请不起医生,连买药的钱也没有,以致常常要靠典当衣物过日子。日子尽管难到这个地步,他也千方百计接济更困难的同志。有些走投无路的革命者,有时在马克思家一住就是几个月,马克思夫妇毫无怨言,靠四处筹措善待这些共患难的朋友。帮助马克思料理家务的琳蘅的姐姐因为生活无着无靠,实在无法只好寄居在马克思家中,而且一住就是几年,马克思夫妇对她总是像亲人那样无微不至的关照。由于马克思夫妇的无比善良和忠诚,同志们和朋友们也都喜欢到他们家里来,在这里虽然生活条件并不好,可总是充满着热情愉快的氛围。到1864年,马克思一家的物质生活稍有好转,不再发愁吃饭和日常的花费了。这时,马克思夫妇就更加悉心关照和帮助朋友了。当时,全世界的工人领袖们常在马克思家聚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老盟员和国际工人协会的久经考验的战友们都是马克思家的常客。在他家进进出出的还有工人运动的代表、著名的科学家和民主主义政治家。即使有些人不同意、不承认他的思想,他也不冷待他们,可见马克思有一颗多么宽厚善良的心!在与友人的交往中,他很善于在个别交流的过程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说明这种观点的来龙去脉,完全敞开自己的心扉。马克思一生有一批这样的朋友——观点、思想同他相左,但这批朋友对马克思的品德无可挑剔,对他是敬重的。著名的工人运动活动家弗里德里奇·列斯纳是马克思家里的常客,他动情地这样描述了马克思夫妇的好客:“马克思的家为每一个可以信赖的同志开放着。我和许多别的人同他及其家人相处时,愉快心情是难以忘怀的。”(48)

马克思作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导师,在交友方面有着非凡的感染力。他对待朋友,即使是一般工人,也特别热情,并在和他们交谈中了解形势,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他从来都是理性地面对反对意见和不同声音,合情合理地掌握斗争的分寸,因而赢得了朋友们的高度信任和广泛的敬佩。裁缝工人、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弗里德里奇·列斯纳说:“马克思同一切真正的伟大人物一样,毫不自负……他向来注意倾听普通工人对工人运动的意见;因此,饭后他常来我家,找我一同散步,和我谈各个方面的问题。我当然尽量让他多讲话,因为对我来说,听他闲谈和深入发挥,确是一件乐事。我常常听得出神,很不愿意同他分手。总之,他非常健谈,他可以把任何一个同他谈话的人紧紧地吸引住。他富于幽默感,他的笑声是发自内心的。当我们的同志在某个国家取得胜利时,他都毫不掩饰地大声欢笑,并以此感染周围的一切人。”(49)

德国教师和新闻工作者、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弗里德里希·阿道夫·佐尔格说:“在私人交往方面,马克思总是坦诚相见,和蔼可亲,凡是有幸和这位不平凡的人有过亲密接触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但是马克思对那些假仁假义、不学无术和大言不惭的人,是铁面无私的。”(50)

马克思非常看重革命友情,培育它,维护它,因而深厚的革命情谊伴随着马克思战斗的一生。弗兰契斯卡·库格曼撰文说:“马克思把友谊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有一个党内同志来看望马克思,他冒昧地谈到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说像恩格斯这样有钱的人应该为马克思摆脱困苦的物质生活多操些心。马克思当即严厉地打断他说:‘恩格斯和我的友谊是深厚而真挚的,谁都没有权利来干预。’”(51)

马克思的大女儿燕妮·马克思的儿子埃德加·龙格在追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时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像古老传说中的奥列斯特和史拉德(奥列斯特和史拉德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两位英雄的名字,后来成了忠实友谊的代名词)的友谊一样,是值得列入史册的。实际上,恩格斯大半生都被迫在曼彻斯特他父亲的公司里经商,这是他极端讨厌的工作;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帮助马克思,使马克思能完成自己的著作。毫无疑问,没有恩格斯,马克思和她的全家都会饿死。”(52)

马克思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铸就了他的伟大人格。如洁白无瑕的美玉,光照人间;似巍巍喜马拉雅高山仰止

这是马克思奉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无字之书,他告诉我们,什么是理想信念,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谓奋斗终生。

这是马克思留给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我们加强世界观改造,永葆革命青春,提供了鲜活的教材。

这是一面镜子,更是一面旗帜。点滴中见高尚,平凡中见伟大,马克思熠熠生辉的伟大人格,为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它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精神能量,纯洁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坚定人们的信念,引领和鼓舞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美好理想而拼搏奉献!

--------------------

(1) 引自张聿温:《伟人风范:马恩列斯轶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2) 引自〔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插图本)》,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

(3) 引自〔德〕弗·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持平校,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81页。

(4) 引自〔德〕弗·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持平校,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81页。

(5) 引自〔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插图本)》,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6) 引自张聿温:《伟人风范:马恩列斯轶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1页。

(7) 引自张聿温:《伟人风范:马恩列斯轶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8) 引自胡志刚编著:《马克思恩格斯珍闻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0—291页。

(9)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5页。

(10) 引自胡志刚编著:《马克思恩格斯珍闻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5页。

(11)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5页。

(12)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194页。

(13)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187页。

(14)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15)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16)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页。

(17)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18)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页。

(19)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0页。

(20)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0—271页。

(21)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6页。

(22)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9—260页。

(23)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6页。

(24)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187页。

(25) 引自张聿温:《伟人风范:马恩列斯轶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页。

(26) 引自张聿温:《伟人风范:马恩列斯轶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7页。

(27) 引自张聿温:《伟人风范:马恩列斯轶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7页。

(28) 引自胡志刚编著:《马克思恩格斯珍闻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201页。

(29) 引自胡志刚编著:《马克思恩格斯珍闻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202页。

(30) 引自张聿温:《伟人风范:马恩列斯轶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0页。

(31) 引自张聿温:《伟人风范:马恩列斯轶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页。

(32) 引自胡志刚编著:《马克思恩格斯珍闻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210页。

(33) 引自张聿温:《伟人风范:马恩列斯轶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页。

(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54—255页。

(35) 引自张聿温:《伟人风范:马恩列斯轶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9页。

(36) 引自张聿温:《伟人风范:马恩列斯轶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5页。

(37) 引自张聿温:《伟人风范:马恩列斯轶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5页。

(38) 引自张聿温:《伟人风范:马恩列斯轶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8页。

(39) 引自张聿温:《伟人风范:马恩列斯轶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8页。

(40) 引自张聿温:《伟人风范:马恩列斯轶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5页。

(41) 引自张聿温:《伟人风范:马恩列斯轶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9页。

(42) 引自胡志刚编著:《马克思恩格斯珍闻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0页。

(43) 引自胡志刚编著:《马克思恩格斯珍闻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0页。

(44) 引自胡志刚编著:《马克思恩格斯珍闻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1页。

(45) 引自张聿温:《伟人风范:马恩列斯轶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5页。

(46) 引自胡志刚编著:《马克思恩格斯珍闻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8页。

(47) 引自张聿温:《伟人风范:马恩列斯轶事》,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67—268页。

(48)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5页。

(49)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5页。

(50)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页。

(51)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0页。

(52) 引自《回忆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2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