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赐假归娶与虎丘大会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赐假归娶与虎丘大会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时间:2022-05-0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赐假归娶与虎丘大会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正当吴伟业得罪了温体仁、蔡亦琛,温、蔡一党伺机报复,伟业处境危险的时候,崇祯帝批准了他回家娶妻的请求,并“赐驰节还里门”。他把崇祯帝在试卷题字夸奖和赐假归娶看做是旷世之恩,铭刻在心,终其身念念不忘。妻子郁氏,是吴地的名门大姓。这期间,只有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值得一记,这就是发生在崇祯六年的虎丘大会。虎丘大会以后,复社的势力更大了。

赐假归娶与虎丘大会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正当吴伟业得罪了温体仁、蔡亦琛,温、蔡一党伺机报复,伟业处境危险的时候,崇祯帝批准了他回家娶妻的请求,并“赐驰节还里门”。[31]他以少年高第,又获钦赐归娶,“大登科后小登科”,占尽无限风光,难怪张溥在给他的送别诗中说“天下好事皆归子”[32]了。他的际遇令天下士子艳羡不已,知名度大大提高,他本人也感到无比荣耀、喜悦和激动。他把崇祯帝在试卷题字夸奖和赐假归娶看做是旷世之恩,铭刻在心,终其身念念不忘。

吴伟业离开京师在崇祯四年八月之后不久。他从这一年三月任翰林院编修,至获假而归,初次立朝仅仅五个月。

他抵家大约已是冬天了。他的归来给家人带来了欢乐,祖母汤氏无限疼爱地看着差不多一年不见的孙子,关心地打听他在京中的生活,笑得合不拢嘴。[33]他讲述了这一年的经历与见闻,特别还讲了归家路上途经苏州拜见远房伯姑的情况,引起祖母、父亲和伯父深深的感慨。[34]

崇祯五年春,吴伟业成婚。妻子郁氏,是吴地的名门大姓。据说,婚礼那天,太仓城热闹非凡,前来致贺的人络绎不绝,晚上灯火夹市,灿如白昼。祖母汤氏自谓活了七十四岁从没见过这样的盛事。[35]婚礼前后,许多知交和有名的文人写诗文祝贺,可惜有些散失,有些只剩下只言片语,惟有明末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的两首七律《吴骏公归娶》完整地流传下来。其一云:

诏容归娶主恩私,何羡盈门百辆时。顾影彩鸾窥宝镜,衔书青鸟下瑶池。侍儿烛引燃藜火,宰相衣传补衮丝。珍重千秋惇史笔,多情莫恋画双眉。(www.guayunfan.com)其二云:

年少朱衣马上郎,春闱第一姓名香。泥金报入黄金屋,种玉人归白玉堂。北面谢恩才合卺,东方待晓正催妆。词臣何以酬明主,愿进关雎窈窕章。[36]

由这两首诗,既可以看出婚礼的隆重、吴伟业的春风得意,又可以看出像陈继儒这样的老一辈文人对吴伟业所寄予的厚望了,希望他莫要眷恋家室,要珍重词臣的地位,尽到“千秋史笔”的责任

婚礼结束后直到崇祯七年秋,吴伟业过了三年悠闲的日子。这期间,只有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值得一记,这就是发生在崇祯六年的虎丘大会。

崇祯五年的冬天,张溥请假葬父,由京城回到太仓。第二年春,他又一次组织了全国复社的盛大聚会。这一次的规模更大,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原因一是金陵大会之后又过了三年,复社成员更多了。人们看到,这几年,复社中人不少中了举人,中了进士,尤其是张溥门人吴伟业,二十才出头便连夺会元、榜眼,又“钦赐归娶,天下荣之”。因此都认为出于张溥师门者必能早登龙门。当张溥尚在京城时,大江南北就有许多士子相继来到太仓,到张溥宅中行定师弟礼,向京城遥拜,将姓名登录在复社簿籍上而后去。等到张溥自京城而归,途中每天都有士人携文章拜见。及至回到家中,“四远学徒群集,”[37]“海内学者争及门,屦常满”。[38]原因之二是这次大会的筹备更加充分,组织更加细致。张溥先期发出传单,与各地社长相约,连山东、山西、江西、湖广、福建等遥远之地都通知到了,各地乘船乘车而至者数千人。大会地点定在了苏州虎丘。开会那天,人多得山上云岩寺的大雄宝殿容不下,生公台、千人石都鳞次栉比布满了坐席,熙熙攘攘,往来如织。游人聚观,无不诧叹,认为是明朝开国以来近三百年未曾有过的景象。[39]

吴伟业肯定参加了这次大会。张溥自然是大会的中心人物,而吴伟业的地位也非前两次大会可比,第一次他还只是一个生员,第二次刚刚中举,可这一次他却是已经“联捷会元、鼎甲”,并且以一个朝廷官员的身份来参加了。他成为会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虎丘大会以后,复社的势力更大了。据说张溥的弟子多达七千人;[40]又说杭州、吴兴之间为水乡,士大夫家所备行船,船灯上都书写着“复社”二字,后来人皆效仿,几乎满郡如此。[41]张溥对于及门弟子不遗余力地给予提携与鼓吹,经他奖掖而成名者数十百人,朝廷所派考试童生和生员的学政往往以张溥的评论作为取舍标准。[42]甚至有人谣传省试、会试,天子徒然任命了主考官,中试者的名单以及名次,张溥实际上都编排已定,主考、房师不是张溥的弟子,就是复社中人,只等张溥一句话而揭榜。[43]话越说越神,攀附复社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人人争欲入社,而做父兄的没有不乐意让子弟入社的。然而这样一来,也就难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了,不少嗜名躁进、钻营奔竞之徒也窜入了复社之中。[44]有些人的行为不仅不能给复社增色,反而败坏其名,让人侧目而视了。

复社势力的膨胀招惹来与之作对的大官僚阶层更深的警惧和嫉恨,而那些被复社拒之门外的士子和地方官吏也心怀不满和怨望,两股势力气味相投,很轻易地就会一拍即合,一有时机,他们便将合力给复社以致命的一击。

吴伟业回朝之后,所面临的正是这样一种风雨欲来的凶险的局势。

[1] 《梅村家藏稿》卷五七《与子暻疏》:“应童子试,四举而后入彀。”顾湄《吴梅村先生行状》:“年二十,补诸生。”又顾师轼《梅村先生年谱》:“崇祯元年戊辰,二十岁。陈学院岁试,入州庠。”

[2] 张溥《七录斋集·五经征文序》。

[3] 张溥《七录斋集·五经征文序》。

[4] 朱倓《明季南应社考》。

[5] 张采有《周礼合解》一八卷;杨廷枢有《易论》一卷;杨彝有《四书大全节要》和《四书说约》二十卷(《四书说约》与顾梦麟合撰);顾梦麟有《诗经说约》二八卷、《四书十一经通考》二十卷、《重订说约》二十卷;张溥有《周易注疏大全合纂》六八卷、《尚书注疏大全合纂》、《诗经注疏大全合纂》三四卷、《春秋三书》三二卷、《四书注疏大全合纂》三七卷、《十三经诂释》等等。

[6] 见《明史》卷二六七《徐汧传》和徐鼒《小腆纪传》卷四九《杨廷枢传》。

[7] 计东《改亭集》卷十《上太仓吴祭酒书》:“大江以南主应社者,张受先、西铭、介生、维斗,大江以北主应社者万道吉、刘宗伯、沈眉生。娄东有应社十子,吴郡有应社十三子。”

[8] 见《梅村家藏稿》卷二四《复社纪事》和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

[9] 同上。

[10] 见张采《知畏堂集·文存》卷八《庶常天如张公行状》、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一及张鉴《冬青馆甲集》卷六《书复社姓氏录后》。

[11] 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

[12] 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复社声气遍天下,俱以两张为宗,四方称谓不敢以字,天如曰西张,居近西也;受先曰南张,居近南也。及门弟子则曰南张先生、西张先生,后则曰两张夫子。溥亦以阙里自拟。于是好事者指社长赵自新、王家颖、张谊、蔡伸为四配;门人吕云孚、周肇、吴伟业、孙以敬、金达盛、许焕、周群、许国杰(按当为吴国杰)、穆云桂、胡周鼒为十哲;溥之昆弟十人:张浚、张源、张王治、张撙、张涟、张泳、张哲先、张漼、张涛、张应京为十常侍;又有依托门下,效奔走、展财币者,若黄、若曹、若陈、若赵、若陶,则名五狗。”

[13] 见顾师轼《梅村先生年谱》。

[14] 见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

[15] 同上注,并参见《梅村家藏稿》卷三六《彭燕又五十寿序》和李辅中《万年少先生年谱》。

[16] 见《梅村家藏稿》卷三六《彭燕又五十寿序》。

[17] 见《万年少先生年谱》。

[18] 张溥《七录斋集·五经征文序》。

[19] 见顾师轼《梅村先生年谱》所引李继贞《萍槎年谱》。

[20] 张溥《七录斋集·五经征文序》。

[21] 见《梅村家藏稿》卷五七《与子暻疏》。

[22] 张溥《七录斋集·五经征文序》。

[23] 见谈迁《国榷》卷九一。

[24] 见《梅村家藏稿》卷五五《制科一》。

[25] 见陈廷敬《吴梅村先生墓表》。

[26] 黄与坚《愿学斋文集》卷三八《内阁中书舍人王君墓志铭》。

[27] 见《太仓十子诗选》王昊《硕园集》。

[28] 见吴伟业《绥寇纪略》卷一《渑池渡》。

[29] 《明史》卷三○八《温体仁传》。

[30] 见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

[31] 张溥《七录斋集·古文近稿》卷二《寿吴年伯汤太夫人寿序》。

[32] 《七录斋集·诗稿》卷一《送吴骏公归娶》。

[33] 《梅村家藏稿》卷五七《与子暻疏》:“应童子试,四举而后入彀。”顾湄《吴梅村先生行状》:“年二十,补诸生。”又顾师轼《梅村先生年谱》:“崇祯元年戊辰,二十岁。陈学院岁试,入州庠。”

[34] 见《梅村家藏稿》卷五十《先伯祖玉田公墓表》。

[35] 《梅村家藏稿》卷五七《与子暻疏》:“应童子试,四举而后入彀。”顾湄《吴梅村先生行状》:“年二十,补诸生。”又顾师轼《梅村先生年谱》:“崇祯元年戊辰,二十岁。陈学院岁试,入州庠。”

[36] 见《陈眉公先生全集》卷三一。

[37] 见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

[38] 张采《知畏堂集·文存》卷八《庶常天如张公行状》。

[39] 计东《改亭集》卷十《上太仓吴祭酒书》:“大江以南主应社者,张受先、西铭、介生、维斗,大江以北主应社者万道吉、刘宗伯、沈眉生。娄东有应社十子,吴郡有应社十三子。”

[40] 周同谷《霜猿集》有诗云:“娄东月旦品时贤,社谱门生有七千。天子徒劳分座主,两闱名姓已成编。”自注:“娄东张庶常溥,举复社附东林,一时奔竞者多归之,门生有七千人焉。春秋两闱,天子徒然分遣座主,而孰元孰魁,孰先孰后,庶常已编定无遗人矣。座主房师,非门下士,即东林党人,待庶常以揭榜,大为孤寒之患。童生府录一名,值银一百二十两,皆为党人壅塞也。”(见蒋逸雪《张溥年谱》所引)

[41] 见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

[42] 见《梅村家藏稿》卷二四《复社纪事》。

[43] 见张采《知畏堂集·文存》卷八《庶常天如张公行状》、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一及张鉴《冬青馆甲集》卷六《书复社姓氏录后》。

[44] 见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