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倦策”初归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倦策”初归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时间:2022-05-0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倦策”初归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仕清期间,每有人离京归乡,吴伟业为之送行,都“神意不佳”,[1]涌起对于故园的思念和对于归乡者的羡慕。“倦策”归来、心境稍定之后,吴伟业开始谋划和安排今后的生活了。这一年造访梅村别墅的众多客人中,有一位特别值得注意,他就是吴青房。吴青房在危难时刻所给予的热诚帮助让吴伟业永志不忘。这是一首了解吴伟业此际思想的重要作品。吴伟业的这首诗该是受到了《彭衙行》的影响。

“倦策”初归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仕清期间,每有人离京归乡,吴伟业为之送行,都“神意不佳”,[1]涌起对于故园的思念和对于归乡者的羡慕。三年中,他历尽惊惧、劳瘁和苦闷,当顺治十三年底终于用计摆脱“尘网”,告假而归,其心中有一种解放了的感觉。他携带一家人急切切地往家赶,从启程离京到抵达太仓,大约用了两个多月,比入京快了一个月左右。

“倦策”归来、心境稍定之后,吴伟业开始谋划和安排今后的生活了。他在为张王治五十岁生日写的祝寿文中说自己顺治十四年这一年中忙的就是“莳花药,治亭圃,营垂老里巷之娱”。[2]他对梅村别墅做了一番新的营置:从某大姓人家购买了数本名贵牡丹栽种在庭园之中,[3]还添筑了一个新景点——鹿樵溪舍。溪舍周围小径两边遍植松树。[4]经过一番整治,使花木更蓊郁,园庭更明丽,使梅村别墅更具“林泉之胜”。他经常呼朋唤侣,觞咏于别墅之中,终日无倦色。有人形容“其风度冲旷简远,令人挹之鄙吝顿消”。[5]友人田茂遇这一年夏天来梅村访游,在梅村度过十天,写下《重过梅村先生梅花庵》诗,描写了当时吴伟业的生活:“我来娄东游,每到梅村里。先生高卧梅花庵,闭门不顾溪桃李。为我开君娇雪楼,消暑为君十日留。坐上通家多孔李,尊前词赋半应刘。先生朝夕手一卷,别有著述非骚选。高谈四座凉风生,夏簟琅玕昼忘倦。干旌孑孑日相寻,笋舆微醉落花深。呼朋爱听苏门啸,抱膝时闻梁父吟……”[6]读书、著述、游山水、赏花木、与友人谈文论艺,成了当时吴伟业生活的主要内容。

这一年造访梅村别墅的众多客人中,有一位特别值得注意,他就是吴青房。我们都还记得,乙酉五月,吴伟业一家到矾清湖躲避战乱,投奔的正是吴青房,在他那里住了两个月。吴青房在危难时刻所给予的热诚帮助让吴伟业永志不忘。而乙酉一别,双方已有十二年未通音信了。今年秋季里的一天,冒着淅淅沥沥的寒雨,吴青房突然来访。两人相见,都很激动,顿生无限感慨,不由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并且各自讲述了分手后的经历。在那之后的十几年里,两人历经坎坷,过得都很不舒心,各自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吴伟业被迫觍颜仕清,经受了灵魂上的巨大痛苦,如今还不到五十岁,头发却全白了,牙齿也脱落很多,明显露出衰老之态,引起吴青房深深的惊讶。当年一起避乱的妻妾郁氏和浦氏在这十几年中相继下世,伟业变得“穷愁茕独”,更让吴青房“太息者久之”。[7]而青房也落魄不堪,为了应付追逼勒索的官吏,他房也拆了,树也砍了,弄得“旧业荡然”,“居停数椽,断砖零甓,罔有存者。”[8]吴伟业有感于人世的盛衰聚散,抚今追昔,写下了长达八百八十言的五言古诗《矾清湖》。诗的前半追述乱离,“以明旧德于不忘”;[9]后半记叙分别后的情况,写出双方身世之悲凉。这是一首了解吴伟业此际思想的重要作品。下面让我们引录诗的后半部分:

予又出子门,十步九崎岖。脱身白刃间,姓名轻锱铢。我去子亦行,后各还其庐。官军虽屡到,尚未成丘墟。生涯免沟壑,身计谋樵渔。买得百亩田,从子游长沮。天意不我从,世网将人驱。亲朋尽追送,涕泣登征车。吾生罹干戈,犹与骨肉俱。一官受逼迫,万事堪唏歔。倦策既归来,入室翻次且。念我平生人,惨憺留罗襦。秋雨君叩门,一见惊清癯。我苦不必言,但坐观髭须。岁月曾几何,筋力远不如。遭乱若此衰,岂得胜奔趋。十年顾妻子,心力都成虚。分离有定分,久暂理不殊。翻笑危急时,奔走徒区区。君时听我语,颜色惨不舒。乱世畏盛名,薄俗容小儒。生来远朝市,谓足逃沮洳。长官诛求急,姓氏属里胥。夜半闻叩门,瓶盎少所储。岂不惜堂构,其奈愁征输。庭树锄为田,荠麦生阶除。当时栖息地,零落今无余。生还爱节物,高会逢茱萸。好采篱下菊,且读囊中书。中怀苟自得,外物非吾须。君观鸱夷子,眷恋倾城姝。千金亦偶然,奚足称陶朱。不如弃家去,渔钓山之隅。江湖至广大,何惜安微躯?挥手谢时辈,慎勿空踌蹰。(www.guayunfan.com)靳荣藩将这首诗与杜甫的《彭衙行》相提并论,说它们“异曲同工”。是的,这两首诗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回顾了乱世中的遭遇,都表达了对在危难时刻帮助过自己的友人的感激,并且都很自然地在往事的叙述中融进了时世沧桑之感,因此均显得意蕴深厚,格调苍凉。吴伟业的这首诗该是受到了《彭衙行》的影响。但它的篇幅长得多,内容也丰富得多。杜诗只叙述与友人“阔别相思之意”,[10]而这首诗还涉及到大乱初定之后个人的身世和当时百姓所受的经济剥削,从一个角度具体而微地展现出清初社会的状况。这首诗显然包含这样的意思:改朝换代是一切不幸的根源,在异族统治下,无论谁也不能幸免,无论什么地方也不能幸免。你看,诗人自己和吴青房,一个是享有盛名的前朝官员,一个是安分守己的小儒,入清后,他们谁不曾遭受困厄?谁不是满怀痛苦?再说矾清湖,这个远离朝市的世外桃源般的美好地方,甚至在时世板荡中也不曾被兵火延及,可是如今却毁于清初的苛政,变得满目凄凉,那么可想而知,还有什么地方能够躲过劫难呢?因此诗人谆谆告诫“时辈”:生活在这样一个朝代,切不可眷恋外物,否则只会给个人带来痛苦,最好是弃家而去,“渔钓山之隅。”诗人表露的这种思想和他一年之中对今后生活的安排是一致的,他确确实实将要像他在《送何省斋》中所说的“濯足沧浪流,白云养身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