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女儿与母亲之死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女儿与母亲之死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时间:2022-05-0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女儿与母亲之死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顺治十六年的战乱结束不久,吴伟业又接连遭受到家庭内部的一连串不幸。女儿的夭折让吴伟业悲伤得不能自已。祸不单行,就在仲女去世之后三四个月,吴伟业又有一个女儿病逝。这个女儿生于甲申、乙酉之际,避乱矾清湖时尚在襁褓之中,而死前不久她又赶上顺治十六年之乱,仅活了十六七岁,真可谓生于丧乱,死于丧乱。转年,在清廷制造的又一个大案“奏销案”发生之前,吴伟业的母亲朱氏又去世了。

女儿与母亲之死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顺治十六年的战乱结束不久,吴伟业又接连遭受到家庭内部的一连串不幸。

先是仲女之亡。从顺治十三年起,结婚才不过两年的这个女儿就不断处在惊悸之中,公公两被谴谪,后一次刚刚得到丈夫有可能宽免的消息,就发生了战乱,北方的消息一点儿也听不到了。长时间的忧劳、惊恐严重损害了她的健康,她终于支撑不住,咯起血来。大约在顺治十七年初,她由太仓返回苏州治病。吴伟业可怜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随她一起到了苏州,陪伴她,照顾她。二外孙当时只有四五岁,非常聪明伶俐,大人教他礼佛,祈祷其父陈容永早日归来。她凝视着孩子,长叹说:“你的父亲不会回来了。”吴伟业惊讶地问她为什么这样说,她无限凄怨地回答:“我的公公婆婆已经被遣送,如果他们只有容永一个儿子,要想赎免不难。可是不然,有几个儿子全家都在江南,本应当一起流放,却迟迟不愿动身,官方屡次催促,仍不肯行。事情必将有变,罪过必将加重,容永怎么可能独自免去罪罚呢?”[26]她不幸而言中,两个月后,陈容永果然未获宽免,与几个兄弟同时被遣送塞外。

吴伟业在与女儿厮守的这几个月中,见女儿愁眉日锁,缠绵病榻,情绪非常恶劣。有一次大约是想散散心,闲步到陈之遴原来的别墅拙政园,见到园内三四株十分名贵的山茶树——宝珠山茶盛开,“巨丽鲜妍,纷披照瞩,为江南所仅见”,[27]立即联想到这座江南名园的历史,联想到同自己女儿的命运息息相关的陈之遴的命运。

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一座园林,在娄门、齐门之间,占地六十余亩。本为唐诗人陆龟蒙故宅。在元为大弘寺。明嘉靖初年,御史王献臣在寺基之上营建别墅,名之为拙政园,取晋潘岳《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后其子赌博,将此园输给里中徐氏。清初,改为驻防军府。几年后,陈之遴购之。可自从陈之遴得到此园,就一直在北京做官,十年不归,然后又两度获罪流徙,总共也没有在园内待过几天,连山茶花开放也没有见过。吴伟业深深为之叹惋,于是创作了《咏拙政园山茶花》一诗。此诗从花落笔,借花生情,层层摹写,托物兴怀,将许多怕犯忌讳、不便明言的感喟婉曲道出。请看如下一些诗句:

灌花老人向前说,园中昨夜凌霜雪。黄沙淅淅动人愁,碧树垂垂为谁发?可怜塞上燕支山,染花不就花枝殷。江城作花颜色好,杜鹃啼血何斑斑。花开连理古来少,并蒂同心不相保。名花珍异惜如珠,满地飘残胡不扫?杨柳丝丝二月天,玉门关外无芳草。纵费东君着意吹,忍经摧折春光老。看花不语泪沾衣,惆怅花间燕子飞。折取一枝还供佛,征人消息几时归?(www.guayunfan.com)诗中句句不离花字,句句又都寓有陈之遴之情事,女儿和陈容永夫妻离居之事也隐含其中(并蒂同心不相保)。吴伟业对陈之遴的关切与同情,其满腹的不平与哀伤是不难体会出来的。

在苏州的几个月中,女儿的病势越来越沉重了。原来她还只是猜度丈夫不会被赦免,等到她闻知朝廷果然下达严命,担心变成了事实,犹如将萎的花又突遭霜打,一下子红消香断,“呕血数升,遂以卒。”[28]卒日为顺治十七年五月六日,在其丈夫被遣送之后第二十四天。女儿的夭折让吴伟业悲伤得不能自已。平时他对这个女儿操心最多,她十一岁时,生母郁氏就去世了,出嫁后,又迭遭不幸,因而对她也就格外怜爱。如今女儿才不过二十五岁就离开了人世,撇下了几个年幼的孩子,怎能不让人为之垂泪!更让人难以为怀的是其死后因为婆家人都已被发配,竟连一个主办丧事的人也没有了。吴伟业亲自为女儿殡殓,“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得五内俱摧。他写下《亡女权厝志》一文,结尾以歌当哭,声哽气咽地吟成一首“招魂词”:

木叶山兮雨冥冥,芦管吹兮,悲风憀栗之中人。伊岩关之嶻辥兮,虎豹以狺;冰雪皑皑兮,恨黑水之无津。问华表之奚归兮,鹤告余以不闻;生与死其终弗见兮,噫乎寥廓于重云。越有岑兮江有浒,魂归来兮从汝母。奠椒浆兮渍兹土,依佛火兮救诸苦。

祸不单行,就在仲女去世之后三四个月,吴伟业又有一个女儿病逝。这个女儿生于甲申、乙酉之际,避乱矾清湖时尚在襁褓之中,而死前不久她又赶上顺治十六年之乱,仅活了十六七岁,真可谓生于丧乱,死于丧乱。如果说仲女之死是跟其公公的失势也就是跟当时的政治有关的话,那么,这个女儿之死则是同时代的苦难联系在一起了。吴伟业《哭亡女三首》讲出了这个意思:

丧乱才生汝,全家窜道边。畏啼思便弃,得免意加怜。儿女关余劫,干戈逼小年。兴亡天下事,追感倍凄然。

一恸怜渠幼,他乡失母时。止因身未殒,每恨见无期。白骨投怀抱,黄泉诉别离。相依三尺土,肠断孝娥碑。

扶病常闻乱,漂零实可忧。危时难共济,短算亦良谋。诀绝频携手,伤心但举头。昨宵还劝我,不必泪长流。

在诗人看来,女儿的早夭完全是“干戈”造成的,谁说儿女之事和天下兴亡没有关系呢?惟其如此,诗人才更觉凄然。从诗的描写看,这个女儿是非常懂事的,临死前还在劝说父亲不要伤心。作为父亲,不能保住儿女,已是人生大痛,听了女儿的话,感情就更承受不了。可是在这乱世,谁又有回天之力呢?于是他讲出了“危时难共济,短算亦良谋”这样表面看来自我宽解实则痛彻心脾的话,楮墨间分明渗透着诗人的血泪。

转年,在清廷制造的又一个大案“奏销案”发生之前,吴伟业的母亲朱氏又去世了。[29]吴伟业事母甚孝,关于母亲的死,他虽然没有留下诗文记载,但其悲痛之情则是想见得到的。

顺治十六年动乱结束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吴伟业的三个亲人接连离开了人世。她们本来就病弱的身体在动乱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新的损害,促成了她们的死。这使得吴伟业在一波接着一波的感情创痛中很自然地将家族的苦难同时世乱离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当前世界的不满。等到“奏销案”兴起,连他本人也被牵连,他的不满就更猛烈地迸发出来,达到了仕清以后的最高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