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新政・变旧法君主立宪_关于慈禧的故事

新政・变旧法君主立宪_关于慈禧的故事

时间:2022-04-0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新政·变旧法君主立宪_关于慈禧的故事甲午战争的惨败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被迫签订,让所有中国人都感到痛彻心扉的耻辱。这两个人的先后辞世,标志着以后光绪皇帝只能自己与慈禧这位手段凌厉的皇太后单打独斗了。光绪皇帝本来以为慈禧一定不会允许自己变法,听到这样的回话,真是喜出望外,于是马上赶到宁寿宫,去叩谢慈禧太后:“儿臣叩谢亲爸爸,允许儿臣放手去做事!”

新政·变旧法君主立宪_关于慈禧的故事

甲午战争的惨败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被迫签订,让所有中国人都感到痛彻心扉的耻辱。年轻的光绪皇帝更是倍感痛苦,在《马关条约》刚刚签订的那几日里,光绪皇帝终日所做的事就是背着手在书房里走来走去,不断地叫喊着:“奇耻大辱!奇耻大辱!”

皇帝狂躁了几天之后,终于平静下来。他不再整日叫喊了,他冷静地分析着眼前的局势,他认为,要想力挽狂澜,必须广求了解西方文化的先进人才,如果再这样固守着祖宗的文化一成不变地走下去,过不了多久,中华泱泱大国一定会被西方列强瓜分殆尽!

皇帝看得很清楚,甲午战争的惨败,全都在于中国人因循守旧,不敢、也不愿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所以要想改变这个现状,不再让中国饱受欺凌,保住祖宗留下来的江山社稷,就必须把目光放长远,学习西方文化,变法图强。

在想清楚国家必须变法图强后,光绪皇帝通过各地的封疆大吏向全国表现出了如今朝廷求贤若渴的心情,声明朝廷将广求人才、不拘一格!(www.guayunfan.com)在这场风潮中,有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崭露了头角。他就是康有为。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最初发现他是个人才的,是帝师翁同龢。康有为曾经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公车上书”,主张“拒和、迁都、再战”。民间传说,他从生下来就是神童,他四岁就能背下来500首唐诗,后来长大成人之后,他游历过许多地方,因此见多识广。

对于这样的人,光绪皇帝十分感兴趣。于是在康有为40岁左右那年,他考取了进士,皇帝封他为工部主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康有为以臣子的身份,给皇帝上了一封《上清帝第三书》阐述了自己对当前时局的看法:

具呈进士康有为为安危大计,乞及时变法,富国养民,教士治兵,求人材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图自强,以雪国耻,而保疆圉,呈请代奏事:

窃近者朝鲜之衅,日人内犯,致割地补饷,此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天下臣民所发愤痛心者也。然辱国之事小,外国皆启觊觎,则瓜分之患大;割地之事小,边民皆不自保,则瓦解之患大。社稷之危未有若今日者。然殷优所以启圣,外患乃以兴邦,为安为危,仍视皇上之措置而已。皇上受祖宗付托之重,孝治天下,所以俯从和议者,岂不欲隐忍一时之耻辱,更图异日之自强哉?天下臣民,皆知皇上之苦衷,亦知皇上之必变计也。

……

窃以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当以列国并立之势治天下,不当以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盖开创则更新百度,守成则率由旧章。列国并立,则争雄角智;一统垂裳,则拱手无为。言率由而外变相迫,必至不守不成;言无为而诸夷交争,必至四分五裂。《易》曰:“穷则变,变则通。”董仲舒曰:“为政不调,甚者更张,乃可谓理。”若谓祖宗之法不可变,则我世祖章皇帝何尝不变太宗文皇帝之法哉?若使仍以八贝勒旧法为治,则我圣清岂能久安长治乎?不变法而割祖宗之疆土,驯至于危,与变法而光宗庙之威灵,可以大强,孰重孰轻,孰得孰失,必能辨之者。

……

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

……

养民之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三曰惠商,四曰恤穷。

……

今经此坏败,皆宜一变。变之之法:一曰汰冗兵而合营勇,二曰起民兵而立团练,三曰练旗兵而振满、蒙,四曰募新制以精器械,五曰广学堂以练将才,六曰厚海军以威海外。

……

在这《第三书》中,康有为洋洋洒洒写了近万字,光绪帝看了,拍案叫好,大为赞赏。皇帝很高兴自己找到了与自己心意相同的人才,他下令嘉奖康有为,并且命令将此《第三书》抄录多份,一份送给慈禧太后,一份以六百里加急快件送递要省督抚,一份留存乾清宫,他要随时再看。

皇帝的嘉许,大大地激励了康有为,随后他又连续写了《第四书》和《第五书》,进一步阐述自己对变法和治国的观点。可是,他的上书中心主旨就是主张变法,这引起了守旧派的大臣和守旧派的慈禧太后的注意,在《第四书》、《第五书》送到皇帝手中之前,慈禧太后就派人截下了这两书,没有让光绪皇帝再度看到。

这一时期,还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就是两个人的辞世。

第一个是醇亲王福晋那拉氏,也就是光绪皇帝的生母。那拉氏虽然把儿子送去了宫中,做了皇帝,但是她毕竟还是光绪的亲生母亲,在光绪和慈禧之间,她是一根连结他们姑侄亲情的纽带,不管怎么样,慈禧总归还是要给自己的胞妹一个面子。可是如今那拉氏薨逝,这根纽带没有了,也许这就预示着皇帝和皇太后很快就要势同水火了。

第二个去世的人是恭亲王奕訢。同醇王福晋一样,奕訢对光绪皇帝也颇为爱护,在很多情况下,他也会充当慈禧与光绪之间的矛盾调停人,并且奕訢在朝中,一直有着极高的威望,很多情况下,连慈禧太后都不能完全不在意奕訢的进言。

这两个人的先后辞世,标志着以后光绪皇帝只能自己与慈禧这位手段凌厉的皇太后单打独斗了。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这段时间,康有为写了两部书,分别为《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光绪皇帝看了这两部书,大为赞赏,决定要亲自召见他,商讨国家形势,准备变法的正式实施。与此同时,光绪还鼓足勇气,委托庆亲王进言给皇太后,表示如果皇太后不给我实权,我宁愿退位,也不愿做亡国之君!

庆亲王把皇帝的话如实告诉了慈禧,慈禧冷笑着说:“好啊,他宁愿退位,我早就想让他退位了!”

庆亲王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替皇帝恳求说:“太后息怒!皇上还年轻,难免气盛,肯定不是故意想气太后的,请太后多多包涵!”

慈禧扫了一眼跪着的庆亲王,缓缓地说:“行了,你起来吧。皇帝不是要变法吗,他不是要抛弃祖制去学洋人的那套玩意儿吗?那我就让他办去,若办出模样了便是,办不出模样来,看我再收拾他!”

于是庆亲王回话给皇帝,说皇太后不禁皇帝办事。

光绪皇帝本来以为慈禧一定不会允许自己变法,听到这样的回话,真是喜出望外,于是马上赶到宁寿宫,去叩谢慈禧太后:

“儿臣叩谢亲爸爸,允许儿臣放手去做事!”

慈禧盯着皇帝,慢悠悠地说:“皇帝,你要变法,只要不违背祖宗的规矩,无损于满洲的权势,你尽可做去。”

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默许,光绪皇帝豪情万丈,他决心通过变法,一改当前中国受人欺凌的现状。

四月十八日,康有为代拟奏折,杨深秀上书: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

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命令帝师翁同龢拟旨,宣布:明定国是,变法自强。自此正式拉开了百日维新的大幕。

可是,变法刚刚施行几天,慈禧太后就连下四道谕旨,吩咐罢免帝师翁同龢,并且收回皇帝任免二品以上官员的权力。

第一道:

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近来办事,多未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谘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

本应查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在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谴。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

第二道:

嗣后,在廷臣工,仰蒙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赏项,及补授文武一品及满汉侍郎,均著于具折后,恭谒皇太后前谢恩。各省将军、督抚、提督等官,亦一体具折奏谢。

第三道:

本年秋间,朕恭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銮舆,由火车路巡幸天津阅操。所有海光寺、海防公所两处屋宇,著荣禄迅即修饰洁净,预备一切。并著将火车、铁路一并料理整齐,毋得延误!

第四道:

直隶总督王文韶,迅即入觐。以大学士荣禄,暂署直隶总督。

第二道谕旨,慈禧婉转地宣布只有自己才有任免二品以上大员的权力;第三道谕旨,慈禧吩咐皇帝秋天陪同自己到天津去阅兵;第四道谕旨则是任命荣禄为兵部尚书,掌握全国兵权。

本来得到了慈禧的认可,光绪皇帝大为高兴,谁知道马上来的就是兜头一盆凉水,把光绪皇帝的雄心壮志几乎全部浇灭。出尔反尔的慈禧太后,不仅收回二品以上大员任免权,还要亲自去阅兵,还要把全国的兵权都交给自己的亲信荣禄来掌控!这不还是昭告天下,他光绪皇帝不论怎么亲政怎么变法,都依旧是个傀儡,而幕后的操纵者,永远都只会是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这样做,已经相当于很明确地在警告光绪皇帝,变法之事,浅尝辄止,不要触动了守旧大臣和满洲贵族的利益,更不能过度更改祖宗的法度。可是光绪皇帝胸中豪情万丈,思前想后,他还是决定采用康有为的进言,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和变法。

六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颁发圣谕,宣布废除科举制之八股文,以新学科取而代之:

此次特降谕旨,实因时文积弊太深,不得不改弦更张,以破拘虚之习!

接着,七月十四日,光绪皇帝再发布上谕,宣布裁撤六大衙门和三省巡抚:

一、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等六大闲散衙门,分别归并内阁、礼部、刑部办理;

二、裁撤湖北、广东、云南三省巡抚;

三、裁撤东河总督;

四、裁撤无粮、无盐之务省份的粮道、盐道之职。

七月十九日,皇帝又颁布圣谕,这次裁撤的是礼部六堂官,同时嘉奖礼部主事王照。这还不止,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光绪皇帝连发27道诏书,变旧法,用新政,这27道诏书的主要内容是:

1、设立京师大学堂;

2、派遣宗室成员出国考察欧美政府状况;

3、奖励科学、艺术、现代农业;

4、废除八股文;

5、修筑芦汉铁路;

6、倡导八旗军使用西式武器、操练;

7、各省设立农业学校,教导农民改进耕作技术;

8、引进专利、版权法

9、责成兵部、外务部改革武举;

10、奖励作家、发明家;

11、鼓励经商,给予商人方便;

12、全国各城市设立中、小学堂;

13、成立铁路矿务总局;

14、鼓励记者发表言论;

15、责成水师增添金额,购买战船;

16、所有驻外使馆设立学校;

17、上海设立商务局,鼓励商业;

18、裁撤北京六个无用部院;

19、准许国民上书言事;

20、礼部两位尚书、四位侍郎六位堂官因阻挠上书革职;

21、湖北、广东、云南三省巡抚因冗费被裁撤;

22、成立专门学校,教授丝、茶加工方法;

23、举办邮政,裁撤驿站;

24、建立预算制度;

25、愿意倾听守旧派对改革的异议;

26、谴责拖延设立京师大学堂之人和行为;

27、请军机大臣和地方官员理解改革所做的一切。

但是,几乎这每一道诏书,都深深地刺痛了守旧王公贵族们的内心,他们和那些被罢免的礼部官员一起,求见慈禧太后,环跪在慈禧座下,痛陈皇帝昏庸无道,求太后给自己做主。

也许是变法变得过于兴奋,光绪皇帝没有想到,其实他这样做,根本就是赤裸裸地与慈禧太后强权的抗争。在这样的抗争中,他必败无疑。

对于老臣们的哭诉,慈禧太后随即在颐和园召见光绪皇帝,但是她没有大发雷霆,而是以责备的语气平和地对皇帝说:

“皇帝!被你裁撤的那些都是朝廷重臣,这些人没有犯重大的错误,都不要废弃,你不应该信用外人而疏远亲人,信用新人而疏远旧人,你只听信康有为一人之言,而不惜推翻我们清朝祖先创立几百年的家法,若再这样下去,你将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对于慈禧的责问,皇帝以前所未有的坚定态度回答说:

“亲爸爸!如今大清国难深重,儿臣认为如果祖宗们活在今天,也断然不会定立那样的家法的!如今儿臣宁愿推翻祖宗的定法,也不愿意因为因循守旧,让祖宗的百姓万民受苦,让祖宗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断送在洋人的手里,做亡国之君,被后世之人耻笑啊!”

慈禧真的有点吃惊了,她本来以为自己颁布了四道懿旨,就可以让皇帝的行为有所收敛,但既然没有,她想我亲自劝劝皇帝,他总不至于过于执拗了。可是现在她发现,如今的光绪皇帝已经不是过去那个怯懦的小孩子了,变法这件事,他是势必不会接受任何人的劝告,只会信用康有为一个人,彻底一条路走到黑了。

而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最根本的矛盾就在于最高权力之争。慈禧太后认为,仅仅甲午战争一件事,就足以说明光绪还是一个小孩子,他根本没有能力独自治理大清,她也不放心将所有的权柄都放开给他。而且,光绪皇帝大刀阔斧地改革,裁撤旧人,任用新人,一时之间,也确实是得罪了太多的人。几乎每天都有一堆被罢免的官员跑到颐和园里去跪在慈禧太后面前哭诉,慈禧太后根本就安慰不过来。

秋季到来之后,慈禧依照先前的谕旨,打算坐火车到天津去检阅军队。在这个关头上,康有为再次给皇帝进言,认为既然皇太后始终要牵制皇帝的权力,那皇帝就应该趁着这次检阅,秘密部署,发动政变,先拿下皇太后!

光绪皇帝早就被康有为撩拨得热血沸腾了。他看着康有为鼓励他发动政变的奏折,连连点头说好。

可是康有为根本没有想过,慈禧太后一生中什么事情没经历过,想当初,她以两宫太后的柔弱之躯,一夜之间就击垮了手握咸丰帝遗诏的肃顺等顾命八大臣集团,对于康有为和光绪这两个小孩子心中的种种想法,慈禧太后早就了然于心,冷眼准备看好戏了。

变法当然是非常艰难的。尤其是来自于慈禧太后和守旧派大臣们的反对之声,每天都络绎不绝。但是光绪帝仍然打算不顾一切地坚决将变法进行下去。六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再一次颁布圣谕,宣布朝廷将进一步深化变法:

谕内阁:目今时局艰难。欲求自强之策。不得不舍旧图新。

前因中外臣工,半多墨守旧章,曾经剀切晓谕,勖以讲求时务,勿蹈宋明积习,谆谆训诫,不啻三令五申,惟是朝廷用意之所在。大小臣工,尚恐未尽深悉。

现在应办一切要务,造端宏大,条目繁多,不得不裒集众长,折衷一是。遇有交议之件,内外诸臣,务当周咨博访,详细讨论,毋缘饰经术,附会古义,毋固执成见,隐便身图。

倘或面从心违,希冀敷衍塞责,致令朝廷实事求是之义,愆其本旨,甚非朕所望于诸臣也。总之,中国病在痿痹,积弊太深,诸臣所宜力戒。即如陈宝箴自简任观南巡抚以来,锐意整顿,即不免指摘纷乘。此等悠悠之口,属在缙绅,傥亦随声附和,则是有意阻挠,不顾大局,必当予以严惩,断难宽贷。

当此时事孔棘,毖后惩前,深惟穷变通久之义,创办一切,实具万不得已之苦衷。用再明白申谕,尔诸臣其各精白乃心,力除壅蔽,上下以一诚相感,庶国是以定。而治理蒸蒸日上,朕实有厚望焉。

与此同时,光绪皇帝认为自己应该选一位得力的武将来保护自己。选来选去,他把目光锁定在了袁世凯身上。

在皇帝看来,袁世凯不仅掌握着最先进的军队,还具有开放的思想和头脑,是一个值得重用和依赖的人。

可是如今天下的兵权全部集中在荣禄手里,袁世凯亦是荣禄的深交。危急之下,谭嗣同自告奋勇要去说服袁世凯。

八月初三,这一天的深夜,谭嗣同来到袁世凯家中,告诉他,皇太后密谋在天津阅兵的时候发动政变,废黜当今皇上。问袁世凯愿不愿意助皇上一臂之力。说完,不等袁世凯回答,谭嗣同就自己抚摸着脖子说:“你也可以不同意,那你马上就可以到颐和园去,报告给皇太后,然后你就能升官发财了。”

袁世凯爽朗大笑说:“你这是想哪儿去了!如今皇上圣明,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袁某人不胜钦佩之至。所以救护之责,愿闻其详。”

接着他们商议了阅兵时突然发动政变的详细步骤。谈到几乎天亮,谭嗣同满意而去。

但事实上,袁世凯在谭嗣同走后,就把这个计划报告给了上司荣禄。以至于后来变法失败之后,街头巷尾都流传着这样一首讽刺袁世凯的打油诗:

六君子,头颅送;

袁项城,顶子红;

卖同党,邀奇功;

康与梁,在梦中;

不知他,是枭雄。

得到确切消息的光绪皇帝,当即召见变法的主要大臣杨锐,秘密下旨给他:

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

虽经朕屡次降旨整饬,并且有随时几谏之事,但圣(慈禧太后)意坚定,终恐无济于事。

即如十九日之朱谕(即罢礼部六堂官),皇太后以为过重,故不得不徐图之。此近来实为难之情形也。

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

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渐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等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审处,再行办理。朕实不胜紧急翘盼之至!

此时光绪皇帝并不知道,优哉游哉在颐和园养老的慈禧太后,已经把这一切密谋和计划,都尽收眼底了。她就像一个冷静地看着小孩儿恶作剧的成年人一样,对于她来说,罢黜光绪,根本就是易如反掌的事。

而她也确实是这样做了。光绪皇帝与心腹臣子们辛苦密谋的政变计划,慈禧甚至都等不及它真的实施,便决定动手了。

八月六日的黎明,也就是光绪皇帝接见日本特使伊藤博文的次日,慈禧就带着祖宗家法,临御便殿,召集朝廷大臣御前大臣和光绪皇帝前来。

慈禧高坐在宝座上,光绪皇帝跪在下面,诸大臣等跪在两侧。慈禧手里拿着打人的竹杖,啪啪地敲打在御座的扶手上,下面的光绪皇帝吓得浑身发抖,慈禧看着光绪,厉声问道:

“这天下,乃是祖宗的天下,你还乳臭未干,就敢如此肆意妄为!这些大臣,都是我多年遴选出来在你左右辅佐你听朝的,你竟敢全部废弃不用?这也就罢了,你居然还变乱朝纲,一意孤行,什么事情都听信康有为一个人的!他是个什么东西?能比我多年选用依靠的大臣还好?你那西洋新法又是个什么东西?能比我满洲祖先流传了这么久的法度还好?皇帝难道是听信妖言昏了头了?不然何以昏庸无德至此!”

骂完光绪,慈禧转身又用竹杖指着大臣们继续骂:

“皇帝年轻不懂事,你们也都不懂事吗?为何任他亡国败家却不加以劝阻?我身负江山社稷之重任,早知他不足以承此大业!只是国家危亡,时事多艰,隐忍未发,不能轻举妄动!我虽然是在颐和园养老,但是我的心没有一天不在担心朝廷、担心皇上!唯恐有小人蛊惑变乱!所以我经常嘱咐你们不可因他不肖,便不肯尽心国事;所幸我现在身体还好,必不负祖宗重托!”

众大臣也跪伏在地,被慈禧太后骂得浑身像筛糠一样抖抖索索,不敢抬头。

慈禧出了一口气,旋即又接着训斥道:“今年春天,庆亲王奕劻还再三跟我说皇上励精图治,是个好皇上,说我可以安心放手养老,也免得外臣认为是我始终把持朝政不放,不给皇帝以实权。可是今天,我总算知道了这样是不行的,皇帝是我立的皇帝,若任由他亡国败家,其罪在我,我怎能放手?怎能不问?而你们身为朝廷重臣,却不加以劝谏,这就是你们的罪过!”

接着慈禧从御座上走下来,用竹杖指着光绪皇帝,严厉地问道:

“如果有为人臣子的人,变乱祖宗成法,你可知此人该当何罪?你是爱新觉罗家的皇帝,你自己说,是祖宗之法重要,还是康有为之法重要?皇帝何以昏聩无道至此?”

光绪皇帝被吓坏了,他战栗着回答说:

“是我自己糊涂了,这段时间,洋人逼迫得太急,我一心只想保存国脉,所以才尝试着通融试用西法,并不敢把康有为之法置于祖宗成法之上。”

慈禧太后厉声说道:“难道祖宗之法不如西法、洋人反而重于祖宗吗?康有为图谋于我,你会不知道?我看,皇帝跟他们根本就是一丘之貉吧!”

皇帝抖索半天,吐出两个字:“知道。”

慈禧更加生气了:“皇帝既然知道,还不速速将康有为正法,反而还放他走?是等着他真的阴谋得逞吗?”

光绪浑身颤抖着,解释说:“我并无此意。”

慈禧侧过身,冷冷地注视着光绪皇帝说:“痴儿!如果今天没有了我,你以为明天你还能坐在这个皇位上吗!”

西后与荣禄等既布此天罗地网,视皇上已同釜底游魂,任其跳跃,料其不能逃脱,于是不复防闲,一听皇上之所为。盖彼之计划早已定,故不动声色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随即,慈禧太后以皇帝的名义,连下两道旨意,第一是恢复皇太后训政,第二是捉拿康有为等人:

现在国事多艰,庶务待理。朕勤劳宵旰,日综万几。兢业之余,时虞丛脞。

恭溯同治年间以来,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两次垂帘听政,办理朝政,宏济时艰,无不尽美尽善。

因念宗社为重,再三吁恳慈恩训政。仰蒙俯如所请,此乃天下臣民之福。由今日始,在便殿办事。本月初八日,朕率诸王大臣在勤政殿行礼。一切应行礼仪,著各该衙门敬谨预备。

工部候补主事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屡被参奏,著革职。

并其弟康广仁,均著步军统领衙门拿交刑部,按律治罪。

八月八日在勤政殿,光绪皇帝率领文武百官,恭请皇太后再次训政。随后,慈禧命令搜查光绪皇帝的书房和卧室,也查抄了康有为及其党人的宅邸和经常出入的地方,搜出了大量的奏章、密件、信函和说帖。慈禧太后把这些文件一一阅看,同时让光绪皇帝在旁边随时回答疑问。当看到杨锐、林旭依据皇帝旨意,敦促康有为迅速出京、不胜企望救驾的信函时,慈禧太后大为惊诧,指着皇帝大骂道:“痴儿皇帝!当初我立你为君,今天你居然纠集他们想要杀我!这是人干的事儿吗?”

皇帝跪倒在地,浑身发抖,他只能解释说,这是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主意。

慈禧太后震怒不已,当即命令侍卫把皇帝带下去,并说此后再也不想见到他。

接着,慈禧下旨处置谭嗣同等人:

张荫桓、徐致靖、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均著先行革职。交步军统领衙门拿解刑部审讯。

梁启超曾劝谭嗣同一起逃亡日本,谭嗣同坚决不肯,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不得不说,谭嗣同确实是一位铁骨铮铮、敢作敢当的热血青年。

当年八月十三日,慈禧太后下令谭嗣同等六人,押往菜市口斩首。

被杀的是谭嗣同、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刘光第这六个人,史称戊戌六君子。

这场劫难中,康有为和梁启超却逃了出来。康有为得知慈禧太后要捉拿并处死自己的时候正在去往天津的路上,因为有人通风报信,所以他才得以抓住时机换乘英国轮船,经由香港去了日本避难。而梁启超则是得益于在政变发生后及时地躲入了日本使馆,最后换上和服剪去发辫,乘坐日本军舰逃离中国。

次日,慈禧太后颁布圣谕:

主事康有为首倡邪说,惑世诬民,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变法之际,隐行其乱法之谋,包藏祸心,潜图不轨。

前日竟有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陷害朕躬之事,幸经觉察,立破奸谋。又闻该乱党私立保国会,言保中国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实堪发指。

接着,慈禧吩咐将光绪皇帝软禁在瀛台,从此断绝一切来往,死生不复相见。

此后,光绪皇帝就一直被软禁在瀛台。李莲英派了20多个太监在瀛台,名为服侍皇帝,实为监视皇帝。

在瀛台软禁的时光中,有一次,光绪皇帝看见树上落了一只鸟儿,就想用弹弓把它打下来,一个不知利害的小太监就从房间里取来弹弓交给皇帝。后来此事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里,小太监害怕得投湖自尽,但尽管如此,慈禧还是严厉惩罚了光绪身边的所有服侍人员,或者鞭笞,或者罚做苦差,无一人幸免。

自此之后,光绪皇帝再让身边的太监们去做些什么,大家都装作没听到,充耳不闻。冬天的时候,瀛台的湖水结冰,光绪就从冰上走出去,希望能透透气。结果第二天,慈禧就命人将瀛台湖中的冰全部凿开。

有一次,光绪走到一个太监的房间里,看到桌子上放了一本《三国演义》,他拿起来,随手翻了几页,看到汉献帝那里,他放下书,喟然长叹曰:“朕不如汉献帝!”

光绪唯一得以见天日的时候就是慈禧需要他陪同上朝的时候。可每每到了此时,慈禧都会在他身边加派数百人,以防止他突然逃走。

在朝堂上,虽然光绪要穿着龙袍坐在那里,但是说话的往往只有慈禧一个人。只有慈禧允许光绪说话的时候,光绪才能说两句话,不然的话,他就只能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地坐着。

从那个时候开始,光绪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得不到慈禧的允许,一步也不能离开瀛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