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激争・争夺实权的战争_关于慈禧的故事

激争・争夺实权的战争_关于慈禧的故事

时间:2022-04-0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激争·争夺实权的战争_关于慈禧的故事大行皇帝在热河行宫烟波致爽殿殡天,热河行宫里大行皇帝的灵堂白茫茫的一片,犹如银装素裹一般。对于这条规定,慈安太后不明所以,因此她暂时没有任何意见。这无异于在说两宫太后只是盖章的木偶而已,她们对待军国大事,仅仅有一个形式上的权利。这场实权的争夺战,一直持续了四天四夜。就这样,在争夺实权的第一场战争中,两宫太后占得了先机。

激争·争夺实权的战争_关于慈禧的故事

大行皇帝在热河行宫烟波致爽殿殡天,热河行宫里大行皇帝的灵堂白茫茫的一片,犹如银装素裹一般。

按照遗诏,此时一切政务都要由顾命八大臣代为处理,而八大臣的首领又是肃顺,这说白了其实就是——肃顺代替皇帝来处理这一切。于是,八大臣以皇帝的语气,下发了一道上谕:

著派睿亲王仁寿、豫亲王义道、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譞,大学士周祖培,协办大学士、尚书全庆、陈孚恩、绵森,侍郎杜翰,恭理丧仪。

这份恭理丧仪人员的名单中有一个陈孚恩。这个人和肃顺私交甚笃,肃顺派他过来,是个明眼人就能看出来这是在结党,巩固自身的权力。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下一件事,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下马威——肃顺上奏说,皇上即位,因为年龄幼小,许多事情要依靠辅弼大臣,所以此后圣旨和上谕由大臣拟定,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太后内览。(www.guayunfan.com)也就是说,因为皇上年龄幼小,国家大事统统由肃顺他们代为处理,圣旨也由他们拟定,两宫太后只管负责加盖印章就好了,不可以改动旨意,而且大臣拟好的旨意也不必送给两宫太后预览,而是直接下发。

对于这条规定,慈安太后不明所以,因此她暂时没有任何意见。可是慈禧太后却不然,她看了第一眼就十分愤怒,但是她按捺着情绪,表现得十分平静。

毕竟,圣谕由大臣代为拟定,这本身就已经剥夺了军机处的拟旨权,可这也就罢了,关键是,大臣拟定的谕旨,两宫太后只管盖章,不许改动。这无异于在说两宫太后只是盖章的木偶而已,她们对待军国大事,仅仅有一个形式上的权利。更让慈禧太后生气的是,肃顺说,所有大臣的奏疏,不必入内送呈太后预览。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两宫太后参政的权力。两宫连奏章都不能看,根本不知道大臣说的是什么,还有什么发言权?所谓两宫,也无异于小皇帝,一样是傀儡。再说白一点,就是这行政权力不容置疑地归八大臣所有——既然大行皇帝的遗诏没有明确指示太后与八大臣之间如何划分权力,那么肃顺认为就该他们独揽。

贪恋大权的慈禧太后当然不能够容忍这种事情的发生,不仅仅是慈禧,连慈安都觉得这样过分了,她也顾不上咸丰皇帝驾崩之前让她提防慈禧了,火急火燎地去找慈禧,进了宫门就焦急地问:“妹妹,你是不是也觉得八大臣这样做不妥?”

慈禧从鼻腔中发出一声冷笑,说:“什么妥不妥的,这意思不是已经明摆在那儿了么,就是以后,皇上和我们姐妹就是傀儡和摆设,一切大权都在他们手里,我们连预览一下的资格都没有。”

慈安听到慈禧这样说,更加着急了:“那怎么办?我们要怎么办?”

慈禧从容地说:“大行皇帝不是留给姐姐和皇上两枚印章么?皇上现在还小,不能亲自处理某些政务,请姐姐允许由臣妾代替皇上存留皇上的那枚印章,以免幼主被佞臣操纵。”

慈安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她同意说:“好好,你说得很有道理。”

慈禧太后激切地说:“先皇赏赐的两枚印章是行使权力的,不是木头疙瘩,我们姐妹俩,更不是甘心受人操纵的木头人,所以,我们绝对不可以服软,姐姐,现在这种时候,我们必须同心协力,不能让肃顺他们得逞!”

慈安被慈禧抑扬顿挫的语调鼓动了,于是也连连点头说:“对!对!妹妹,这件事姐姐听你的!”

于是慈安太后吩咐口传懿旨:先帝谕旨,二印钤起迄,以防弊萌。政务事关重大,不能苟且。

顾命八大臣的方案,两宫太后坚决不同意,并且提出全新的方案,那就是——大臣奏章,必须送呈两宫太后御览,所有六品以上大臣任免,由两宫太后协商并最后裁决;八大臣可以先行拟旨,但谕旨发出前必须由太后定夺。

这场实权的争夺战,一直持续了四天四夜。两宫太后的意见始终保持一致。肃顺这才发现,先皇后宫中那两个小女人并不好惹,而先皇留下的两枚印章,更是实权的象征,不可小觑。

肃顺也在这时才第一次见识到了那个被他形容为“三尺小女人”的慈禧太后的厉害。何况慈安太后是个柔弱的女人,而且对政务也没什么兴趣,只要保证她作为皇太后的尊荣就好了,这是文武百官皆知的事情,他肃顺总不能让人认为,先皇帝丧期还没满,尸骨未寒,他肃顺身为一个大男人就去欺负两宫太后孤儿寡母。截至那个时候,双方在实权争夺的问题上已经僵持了四天四夜了,面对这样的局势,肃顺决定自己主动退让,以表现自己对小皇帝的忠心耿耿和胸怀宽大。

他表示自己可以接受两宫太后的方案。就这样,双方意见总算达成一致:

1.先皇赏赐的两枚御印,由两宫太后保管;

2.大臣的奏章,进呈皇太后阅看;

3.八大臣拟旨,皇太后御览之后,如果无异议,在朱批的地方钤印,在谕旨上下方钤两枚御赏印章;

4.官员任免,各省督抚一级及以上官吏,八大臣拟定名单,由两宫太后裁决;

5.其余官员任免,用掣签法。

对这份修改后的权力分配方案,两宫太后表示同意,于是顾命八大臣给吏部、兵部发布咨文,令通行各衙门:

嗣后陈奏折件,经赞襄大臣拟旨缮进,俟皇太后、皇上阅看,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二印,以为凭信。仍照朱批恭缴。

问题顺利解决,慈安太后很欣赏慈禧的能力,她笑着对慈禧说:“妹妹确实厉害,可以助皇上一臂之力。朝廷上下都说肃顺鬼主意多,下手狠厉,如今看来也不过如此了,比妹妹可差远了!”

慈禧却笑不出来,她轻轻地摇了摇头说:“姐姐,你不要乐得太早,这只是一个开端,还不算什么。肃顺这是看姐姐你的面子才让步的。你且看吧,他欺负咱姐妹俩的手段,用不了多久,就会一一使出来了。”

慈安太后不以为然:“不至于吧,如今权力已经掌握在我们两宫的手里,就算顾命八大臣有手段,还能玩多少把戏?”

慈禧微笑:“那不若我们打个赌,看是姐姐你看得准,还是妹妹我说得对。”

慈安欣然赞同:“好啊,如果你说对了,以后跟朝纲相关的大事,姐姐我都听你的!”

慈禧再一次笑了:“姐姐说话可算数?”

慈安说:“算数,绝不出尔反尔!”

就这样,在争夺实权的第一场战争中,两宫太后占得了先机。

接着,大臣们依照明朝万历年间和清康熙时期并尊两后的旧例(明神宗尊皇后为仁圣皇太后,尊生母为慈圣皇太后;清康熙帝尊皇后为仁宪皇太后,尊生母为慈和皇太后。)决定并尊两宫皇太后,彼此不分上下。

于是,内阁奉上谕:尊母后皇后为慈安皇太后,圣母尊为慈禧皇太后。

当时,慈安太后住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东暖阁,人称东太后;慈禧太后那拉氏住在西暖阁,人称西太后。回到北京以后,慈安太后住在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所以继续称东太后;慈禧太后依旧住在西六宫之储秀宫,所以也继续称西太后。

七月二十四日,用掣签法任命各省学政。先由军机处糊有关官员名签,大约八十支,送呈御前。这一天,两宫太后坐在两边,小皇帝坐中间掣签,先是正职,后是副职,小皇帝抽到谁就是谁。掣定之后,由八大臣交各部堂官分别掣省份;最后,将各签糊纸刮去,然后发下,正式任命。

数日之内,热河行宫的一切事务处理得都很顺利,肃顺等人心花怒放,仿佛已经看到了更美好的明天。

八大臣的宫廷记注官这样记载道:

自顾命后,至今十余日,所行均惬人意。诸事循照章程,并无人搀入。循此不改,且有蒸蒸日上之势。事势大局已定,似不致另生枝节!

随后,八大臣为小皇帝拟定年号为“祺祥”。这个年号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二十六日确定起用开始,到十月初五明令废除,共计69天。在此期间,慈禧太后在清皇室统治内部发动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政变,史称祺祥政变。自此,她铲除异己,并且逐渐彻底把军国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与八大臣料想的相反,事势马上就要另生枝节了。

继续说回肃顺命陈孚恩等人前往热河行宫治理丧仪一事。大行皇帝殡天之后,肃顺等人拟定了一份人员名单,并要求他们星夜奔赴行宫,但是,这份名单里却没有当时在北京代理政务的恭亲王奕訢。这让朝野上下都不能理解,本来大行皇帝任命顾命大臣的时候就没有恭亲王。其实,咸丰帝心中是清楚自己这个六弟的能力的,不然也不会把他留在京城处理政务了。可是顾命大臣中不设恭亲王,咸丰帝有他自己的理由。

清廷刚刚入关的时候,皇太极薨逝,庄妃博尔济吉特氏诞育的皇九子福临即位,亲王多尔衮摄政。可是国家大权集中掌握在多尔衮手里,小皇帝在他眼中,如同傀儡,并且顺治皇帝还要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在他死后还要追封他为义皇帝,庙号成宗。

这件事在顺治帝心中深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去世。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福临亲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了多尔衮的罪状,将多尔衮削爵,撤出宗庙,开除宗室,追夺所有封典,籍没家产人口入官这些依然不能平息顺治帝的怒火,很快他又下令,将多尔衮豪华的陵墓平毁,砍掉脑袋,鞭尸示众。

所以可以想见,咸丰皇帝把自己的弟弟奕訢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在自己的儿子载淳身上重演。

在咸丰帝病重之时,奕訢正在北京主持和局,当他听说咸丰帝的身体越来越坏并多次吐血之后,奕訢也心急火燎,多次上奏请求前往热河向咸丰“问疾请安”。奕訢之所以急于前往热河,固然是出于兄弟间的手足之情,但也不乏对未来政局安排的关注。奕訢也知道自己的这个皇兄剩下的日子可能不多了,他希望能够赶在咸丰帝去世前面见皇兄将之前兄弟之间的心结解开,免得留下终身遗憾。

在咸丰帝和恭亲王还是皇子的时候,咸丰帝的生母是全皇贵妃,而恭亲王的生母是静皇贵妃。全皇贵妃一生争强好胜,身体状态十分差,没能看见儿子坐上皇位就去世了。在去世之前,全皇贵妃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静皇贵妃,静皇贵妃允诺一定会像照顾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地去照顾皇四子。

在咸丰帝即位之初,本来十分重用奕訢,甚至不顾他年轻,允许他在军机处担任要职,并且为静皇贵妃上尊号为康慈皇贵太妃。可是静皇贵妃自恃养育皇帝有功,不满足于自己皇贵太妃的封号,认为如果咸丰帝仁孝,理应加封自己为皇太后。而奕訢也企图通过生母封太后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可是这根本就是犯忌之事,不要说皇权不宜平添掣肘,祖制也从无嗣皇帝尊养母为太后的先例,故咸丰帝一直都没有答应奕訢母子俩的这个要求。

晚清王闿运《祺祥故事》中对此有如下记载:

一次,太妃有疾,咸丰前去问安。太妃正向内而卧,见床前影,以为是恭王。即道:汝何尚在此?我所有尽与汝矣。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咸丰知她认错了,遂呼额娘。太妃觉焉,回首一视,仍向内卧不言,自此始有猜。又一日,咸丰来探病,遇奕訢自内出,于是问太妃怎样了。奕訢跪泣道:不行了,意待封号而瞑目。咸丰说:哦,哦。奕訢遂径至军机处传旨令册礼上尊号。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何况咸丰还是皇帝。但是对于奕訢的举动,咸丰帝依然十分生气,在不得已尊静皇贵太妃为皇太后之后,咸丰帝下令削减太后丧仪,并且发布上谕,撤掉了奕訢的一切要职,命令他在上书房去闭门思过。

虽然咸丰帝一向敬重康慈皇太后,也感念她的养育之恩,可是尊为皇太后,既不符合祖制,也不符合他的心意,等同是恭亲王母子俩胁迫他这样去做的。所以,自此之后,此事就成了咸丰帝与恭王之间的梁子。

所以看了奕訢请求前来请安的奏折,咸丰帝心中也是五味杂陈,但是,他知道自己现在的状况凄凉,身为皇帝的他天年不永,将不久于人世,而奕訢还是大好年华,可以安享岁月。这样见了面难免伤感,还不如不见。再者,是因为此时,咸丰帝已经基本确定了辅政大臣的人选,即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人为首的八大臣,这八个人深受咸丰帝的宠信,但他们和奕訢却政见不合,所以如果让奕訢介入辅政,不但不利于政局的稳定,反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六百里加急的谕旨送到了恭亲王面前:著恭亲王在京办理一切事务,毋庸前赴行在。

公布了治丧名单和留京大臣安排之后,几乎北京的所有大臣都在为恭亲王感到不平:皇兄去世,竟然把自己的亲弟弟排斥在外,辅政大臣名单中没有,治丧名单中也没有,连前往行宫问安这样的要求都被拒绝,大家都认为,这是明摆着的权臣结党误国。

对此,户部郎中李慈铭这样写道:

大行末命,懿亲如惠邸之尊属,恭邸之重任,皆不得与聆玉几之言,受付金瓯之托。中外骇惑,谓非圣意。自后,行在所设施,失礼不经,多违祖法。而一切章奏,皆云军机处赞襄政务王大臣奉旨处分,传钞天下。然先帝固未有载垣等三人入军机之命也。是其乘间攘权,欺蔽耳目。而枢臣穆荫、匡源诸人,阿附朋比之罪,皆已不足诛矣!

此时,京城中许多要臣都正在与恭亲王一起谋划大事。这些臣子,基本都是被肃顺一伙人得罪过、对肃顺集团恨之入骨的。

贾桢,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与恭王有十余年师生之谊;

桂良,恭王岳父,一起同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文祥,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户部左侍郎;

周祖培,大学士,兼管户部事务;

赵光,刑部尚书;

宝鋆,户部侍郎,一直留京与恭王一起办理和局,具体负责户部银两管理;

僧格林沁,蒙古科尔沁亲王,清宗室,所以与恭亲王也是亲戚,两人关系密切。守卫京师的禁军一直是他来统领的;

胜保,八里桥血战的统帅。虽然八里桥之战清军失败,但是恭亲王保荐他收编各路溃军,统领各省勤王之师,以拱卫京畿。所以胜保一直感念恭亲王的知遇之恩。

同样是这一时期,恭亲王身边各路人才环绕,而肃顺却几乎没有人支持,因为过去那些年,他得罪过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更可怕的是,肃顺对此还不以为然,自认为先皇遗诏在手就可以一统乾坤。

他对日渐逼到眼前的危险浑然不觉,这也注定了肃顺集团终究是失败者的命运。

七月二十日,两宫太后发下密旨,召恭亲王赴热河觐见。

七月二十五日,恭亲王奉旨赴热河叩谒梓宫和觐见太后。恭亲王于二十六日启程,星夜驰赴,只用了4天,八月一日就到了热河行宫。

彼时彼刻,有谁知道,不久之后,天地即将再次改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