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柳公权的诗外之“意”

柳公权的诗外之“意”

时间:2022-02-1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看重能直言进谏的大臣,柳公权便是其中之一。唐文宗即位后,柳公权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对文宗进行讽谏。文宗不是庸才,是个经常读《贞观政要》的主儿,平时勤劳政事、提倡节俭、爱惜民力,对柳公权的“诗”外之意当然能听明白。这正是柳公权独特的讽谏方式。

12.柳公权的诗外之“意”

原文

唐文宗诗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www.guayunfan.com”柳公权续后云:“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或者谓其不能因诗以讽。后苏子瞻为续之云:“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亦未免蛇足,不知柳句正所以讽也。盖风之来,惟殿阁穆清高爽之地始知其凉,而征夫耕叟方奔驰作劳,低垂喘汗于黄尘赤日之中,虽有此风,安知所谓凉哉!此与宋玉对楚王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者同意。

——《柳公权诗意》

柳公权,著名的书法家,与唐朝另外一位书法家颜真卿合称“颜柳”,因为他们书法风格的不同,后人又概括他们的风格为“颜筋柳骨”。这说的是颜真卿的字写得笔墨饱满,而柳公权的字则以骨力见长。

其实,柳公权不仅字以骨力见长,在做人方面,他也很有骨力。古代看重能直言进谏的大臣,柳公权便是其中之一。不过,他有他自己的进谏方法。

唐穆宗很喜欢书法,自己也练过一些,当时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穆宗久闻柳公权的大名,后来终于见到了,便问,你的字怎么写得那么好呢?

穆宗是个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家伙,他从来不理会大臣们的反对,自己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整天不理政事,常常在宫里举行宴会,饮酒作乐;还常常抛下大臣们不管,自己带着人出去打猎、游玩;他还在宫里大兴土木,在宫外花重金修建寺庙,让神策军兵士和百姓们挖淤泥、修河道,丝毫不管百姓的死活。有一次他发现有一帮大臣特别喜欢说他的坏话,便很好奇地问宰相,这些都是什么人啊?宰相回答,是谏官,他哦了一声,就不置可否了。之后照样我行我素。

所以,柳公权面对这么一个皇帝,本应该小心应付才是。但他却直截了当地回答了穆宗一句,写字主要靠的是心,心放正了,字就写得好。穆宗虽然荒淫,但并不傻,一听柳公权话中有话,脸立刻沉下来,不过好在他被大臣们骂惯了,最后也就一笑置之了。

唐文宗即位后,柳公权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对文宗进行讽谏。张燧举了个例子。炎热的夏天里,唐文宗闲着没事,忽然来了写诗的灵感,不过只得了两句“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便让身边的柳公权继作。柳公权顺口接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据张燧所说,这其实是借用了宋玉的典故。

战国时楚国有名的文人宋玉在他的《风赋》里边写道:“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楚襄王自己享受着宫殿里的凉风,设想他的百姓也跟他一样享有这样的清爽,然而宋玉却指出,百姓们没有这样的高台阁楼,哪来的凉风?所以,这是大王您一个人的风,老百姓怎么能够享有呢?

文宗也是一样。他待在深宫,不了解老百姓在大太阳下劳作的辛苦,自然可以安闲自在地享受夏天的长昼。而柳公权却给他指出,他喜欢长昼是因为宫殿深邃,凉风习习,但老百姓呢?其实继作的两句诗里暗藏着讽谏的味道。文宗不是庸才,是个经常读《贞观政要》的主儿,平时勤劳政事、提倡节俭、爱惜民力,对柳公权的“诗”外之意当然能听明白。

不过,宋代的苏东坡没有看明白柳公权诗句的含义,从而对柳公权大为不满,他认为柳公权接的这两句不过是顺着文宗的意思说说,全然容忍了文宗不察民情的行为。这实在不对,因此,着急之下,他替当时的柳公权想了四句补上:“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意思当然说得很明白,不过却有些唠叨。张燧认为此公是好心,不过他理解错了,战国时候的宋玉已经把这个意思说得很明白了,柳公权清楚,文宗心里也应该很清楚。这正是柳公权独特的讽谏方式。

其实,柳公权讽谏唐文宗不仅仅这一次。再举个例子,文宗提倡节俭,他严禁臣下衣着豪华。有位驸马戴了很贵重的头巾,被他骂了一顿。有个公主在参加宴会时穿的衣裙过于华丽,他就下令扣除驸马两个月的俸钱以示惩戒。有个官员穿着桂管布做的衣服拜见皇上,桂管布是桂林地区生产的一种木棉布,布厚而粗糙,较之绫罗绸缎自然略逊一筹,文宗见他穿这样的衣衫就认定此人是个忠正廉洁的臣子。他自己也做了一件桂管布的衣服,文武百官纷纷效仿,致使桂管布的价格上涨很快。

有一次他很自豪地对臣下说:“我身上的衣服已洗了三次了。”众人对此都称赞不已,只有柳公权回答说:皇上君临天下,应该选贤任能,使天下太平。穿洗过几次的衣服,这只是生活细节而已。意思其实是说文宗一味在这种生活小细节上较劲,也许反而会荒废了国家的大事,这并不是好事。当时他一说完,大臣们便立刻不吭声了,文宗的脸色也不怎么好看,不过,他只是讪讪地说,嗯,是生活细节。

所以,这么看来,文宗不是第一次见识到柳公权的讽谏,自然明白他的意思,苏东坡是过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