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照片政治学_关于民国的故事

照片政治学_关于民国的故事

时间:2022-06-28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照片政治学_关于民国的故事安放着毛泽东巨幅画像的北京天安门城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象征。其实,按照当时的政治派别划分,共产党属“左派”,国民党属“右派”,毛居左,蒋居右,正合政治现实。在毛泽东、蒋介石、赫尔利的合影中,因为是蒋介石居于正中,所以很少见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资料中。照片可以宣传个人,可以表明态度,也可以对历史产生直接的影

照片政治学_关于民国的故事

安放着毛泽东巨幅画像的北京天安门城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象征。天安门的政治意义在清朝就已经建立了。但在民国后期,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北京变为“北平”,大大失去了其政治地位。即使这样,天安门仍然以苍凉的身姿撑着故都的百年遗韵。饶有趣味的是,那时的天安门城楼也曾安放蒋介石的巨幅画像:

民国时期安放蒋介石画像的天安门城楼

与后来毛泽东画像的安放位置不同的是,蒋介石画像是在城楼正上方,而不是城墙正中。从美术的角度看,蒋介石画像的放法不很合理,但在当时,只要能突出领袖地位,这些是顾不上的。(www.guayunfan.com)同一个城楼,两张照片,这一微妙变迁引出的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照片政治学。

蒋介石和毛泽东还曾经在同一张照片上直接“较量过”。1945年夏天,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中,蒋介石三次电邀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到“陪都”重庆和他见面会谈。他们是“老熟人”了,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已经在战场上搏杀了多年,而是因为他们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就已经见过面,那时毛泽东身为国民党中央的代理宣传部长,而蒋介石不过是一个候补中央委员而已。

人们希望这次见面能让两党之间的矛盾彻底解开。令蒋介石吃惊的是,毛泽东竟然答应了。中国人都知道蒋介石的脾气,如果拧劲儿上来,他真敢把毛泽东给软禁起来,毛泽东当然很了解他的个性,但越是这样他就越是要出现在重庆,让全天下都看到共产党的诚意和胆识。

这是一场“温暖”的会面。外界对此感到很新奇。原本有人还曾想象,被蒋介石杀了六名亲人的毛泽东会对蒋介石怒不可遏呢。“温暖”当然是表象,在闭门协商中,双方仍然剑拔弩张,可新闻媒体留给我们的只有温暖的一面。

蒋介石的御用摄影师胡崇勋给历史留下了难忘的瞬间:

在拍照前的一瞬间,毛泽东本来是站在蒋介石右边的,大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可摄像师胡崇勋客气地把毛泽东拉到了蒋介石的左边。中国人向来是以右为尊,成语“无出其右”正是用“没有人出现在他右边”来表明某人的尊贵。摄像师是蒋介石的人,当然要为自己的领袖考虑了。毛泽东倒是很配合,他并没有计较这些小节。其实,按照当时的政治派别划分,共产党属“左派”,国民党属“右派”,毛居左,蒋居右,正合政治现实。正面照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是必须的,但毕竟不能突出蒋介石的优势地位,所以胡崇勋干脆来了个侧面照,从视觉上让蒋介石显得比毛泽东“大”。

毛泽东和蒋介石合影

毛泽东、蒋介石、赫尔利等人合影

这张著名的合影还给人一种感觉:毛泽东和蒋介石差不多一样高。许多身高考证文章正是根据这一点来确认两人的身高的。其实,毛泽东还是比蒋介石高一些,在另外一张有更多人加入的合影中就看得较清楚。

在毛泽东、蒋介石、赫尔利的合影中,因为是蒋介石居于正中,所以很少见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资料中。赫尔利的存在让国共两党领袖显得都不那么高大了,所以有时他的形象竟直接被PS掉。比较搞笑的是他们身后的人:蒋经国、张群、王世杰。这三位都是国民党的代表,但正好都是矮个子,即使在上一层台阶上都还露不出脸来,张群和王世杰只好在两位领袖的缝隙间瞅照相机。

这些历史影像在用细节给我们讲述政治的微妙。这不是蒋介石第一次在相片上做文章了。此前,为了树立他是孙中山唯一接班人的印象,他让人PS了一张著名照片,上面只有他和孙中山,看起来很亲密(右图):

蒋介石PS与孙中山亲密合影

多年以后,翻查资料的人发现,那张照片根本就是PS的,原版的照片是左图的样子,孙中山身旁还有何应钦和王柏龄。以当时的技术,在胶片基础上把照片PS成这种天衣无缝的感觉,还真是一门高科技。其实,这张合影即使只有蒋介石和孙中山两人也说明不了什么。蒋介石穿着军装站在跷二郎腿的孙中山后面,活像一个给老爷保镖的副官。也许蒋介石本人也感觉这张照片上的孙中山不太严肃,于是又力推了另外一张照片:

蒋介石和孙中山在火车站的合影

这张照片据称是蒋介石和孙中山在火车站的合影,照片上的两人互相对视,简直像两个含情脉脉的恋人,从神情上看,蒋介石显得比孙中山更“高瞻远瞩”。利用照片来树立个人威信,蒋介石绝对是顶级高手。

孙中山自己当然也是善于利用照片来给自己提高知名度的人。他出道早,熟知世界各国的潮流,在当时没有任何电子媒体的时代,照片是宣传个人的最佳方式。孙中山不管到哪里都有人张罗着照相,他人长得很帅气,眼睛天生有神,仿佛会说话一样,更重要的是,他很会摆pose,一举一动都有旁人怎么也学不来的伟人范儿。在民国早期名人中,他可能是留下照片最多的,同时也是质量最高的。

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人可以让照片上的自己显得更威猛、更有气度,也可以故意让自己显得很随意、很吊儿郎当。后一种情况很少见,最著名的就是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候的“尊容”。在下面这张袁世凯与各国使节的合影中,他的衣服皱皱巴巴、鼓鼓囊囊,活像一个闯入典礼的蹬三轮老头。在这么重要的场合,袁世凯为什么故意显得这么随便呢?这当然也是政治,他是在用这种方式向外界传达一种信号:他看不起这个“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他来参加不过是走走过场、装装样子。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与各国使节合影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本来就是在袁世凯的反对声中建立起来的。革命阵营为把“开国元首”的美名留给孙中山,仓促中建国,虽然一开始就声明愿意尽快转让给袁世凯。承认这个政府,对于袁世凯来说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只要有合适的时机,他完全可以把这些都废掉,正是由于这种心态在作怪,他穿着一身清朝的普通军服出现在了典礼会场,这既表明他的出身,又表示了对南方的轻蔑。所有人都看出了这个用心,当时的现场记者看到了更多细节:

袁世凯入场,像鸭子一样摇摇晃晃地走向主席台,他体态臃肿且有病容。他身穿元帅服,但领口松开,肥胖的脖子耷拉在领口上,帽子偏大,神态紧张,表情很不自然。

(《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的新闻报道

袁世凯这样做很有个性,但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应有的风度。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本应该释放出更多的善意才对。信心膨胀的他后来终于到了废除民国而称帝的地步,这背后有很深的个人性格方面的缺陷。

照片可以宣传个人,可以表明态度,也可以对历史产生直接的影响,这方面最重要的照片莫过于宋教仁遇刺时的那张遗体照。

宋教仁遗体照

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凶手的子弹从后腰射进腹腔,且带有剧毒。宋教仁为什么会被杀呢?因为他的存在对当时所有的实力派都是威胁,他是刚刚获得议会选举大胜的国民党直接领导人,到北京之后会自然而然地成为责任内阁的总理,总揽大权,这对大总统袁世凯来说当然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所以袁世凯很想杀他,有很强的动机。同时宋教仁也和国民党内其他大佬尤其是孙中山、陈其美不和,只有三十岁的宋教仁如果当政,孙中山等人要掌权就难了,所以宋教仁如果死了,孙中山、陈其美等人也会在政治上受益。如果各方势力都希望一个人死,那这个人的死也就不远了。

嫌疑最重的人还是袁世凯。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的人。宋教仁遇刺后又痛苦地活了两天,终于不治身亡。舆论将怒火指向袁世凯。国民党人一方面悲痛,一方面又觉得民气可用,所以准备用最激烈的方式来扩大百姓的怒火——公布宋教仁的遗体照片。

照相馆的人来了。让宋教仁以什么面目面对相机是个问题。一派以黄兴为首,希望宋教仁的遗体能像生前那样衣冠楚楚,另一派则主张把伤口裸露,让事实真相留存于历史。双方讨论未果,只好两种意见都采纳,先照了一张半裸的遗体照,伤口展示在镜头前,又照了一张西装革履的遗体照,遗体被摆放在一张高沙发上,仿佛疲倦了的宋教仁正在休息。

这两张照片一公布,人民的心紧到了极点,对袁世凯集团的倒行逆施更加痛恨了。宋教仁的死让他自己失去了生命和政治前途,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民众的政治智慧,对社会进步贡献良多。在整个事件中,那两张震撼心灵的照片功不可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