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岁时节令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岁时节令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素有节气和节日之分。综上所述,中国岁时节令是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对世界表达“诉求”的产物。然而,更多保留的却是中国岁时节令在岁月积淀中一脉相承的本质。事实上,传统岁时节令的背后,支撑着的是中国民众千百年来生活文化的精髓,唯有对此有真切的感受,才能真正将它们继承下去。
岁时节令_实用中国风俗词典

岁时节令

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岁时节令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素有节气和节日之分。所谓节气,即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即黄道而定,每个节气的时间大致15天多一点,一年二十四节气合起来约365天。所谓节日,则是先民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对天体运行、万物生长的宇宙生命与人体生命节律交织而构成的心灵感悟和约定成俗的风俗习惯的文化展演。其中包括了我们经常谈及的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等。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虽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节日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但是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依然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些是多个民族共有的节日,比如春节,尽管习俗不一,但却是汉族、蒙古族、壮族、满族、朝鲜族、纳西族等多个民族共同庆祝的节日。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它们和不同民族的特点、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密切相关,例如苗族的芦笙节、景颇族的目脑节、傈僳族的刀竿节、彝族的火把节、壮族和侗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等等数不胜数。如此众多的节日,或是出于农林渔猎等生产活动的需要,或是为了祭祀与祈求神灵的保佑,又或是出于宗教、社交和商品交易的目的等,总之各具特色,共同构架了多民族丰富的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一般分布在春夏秋冬一年四个季节中。如汉族,春季节日除春节外,尚有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夏季节日主要是端午节和六月六俗称“晒衣节”;秋季最主要的三大节日分别是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到了冬季,“冬至大如年”,冬至节可谓是最受重视的节日了。

在我们所熟知的传统节日中,不同的节日也突显出不同的意义和特定的民俗内涵。比如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和中秋节都承载了浓浓的亲情,每到这些节日,团聚的意义就显得特别重大。春节早先又是人们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节日,属于农事节日,带有类似意义的节日还有二月二龙抬头等。龙抬头日会进行一些和龙有关的活动,这是因为龙可呼风唤雨,所以龙抬头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借以祈求雨水的日子。而清明节和冬至则是祭奠祖先、上香扫墓、怀念已故亲人的特定时间。重阳节登高避难、佩戴茱萸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希望平安的美好愿望。还有一些节日充分展现了古人生活的智慧,比如端午节。端午节里悬艾叶和菖蒲的习俗,挂香囊、点雄黄酒的传统做法,无不反映出人们在夏历五月这个俗称“毒月”的特定时节防病御病、驱毒避瘟、祈求健康的意识。有一些节日的来源与宗教有关,比如夏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也叫“鬼节”。

值得一提的是,前人的智慧还在于他们着力于创造节日与环境的“和谐”一体。因此透过节日的形态与样式不难看出前人对自然环境和气候的适应。好比清明时分春回大地,最适合外出踏青游玩;中秋节圆月当空,各地的人们会有一系列的赏月活动;夏历十月初一天气转冷,就有了“烧寒衣”的俗信。重阳节也不例外,重阳之时,菊花盛开,正是赏菊、饮菊花酒的好时候。

此外,中国传统节日还总是与民间故事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春节的饺子和年糕、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青团、端午节的粽子、重阳节的重阳糕和中秋节的月饼等,这些我们熟知的节令食品,各有来历和讲究,成了庆祝节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而介子推、屈原、嫦娥、牛郎织女这些人物和由此而来的生动形象的传说与故事,在代代相传中,深深刻在人们的心里。更有甚者,传说故事因为某些特殊的因素,在渲染中淡化了节日的本意与主题,近年来的七夕节就是一个鲜明的印证。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少女节”等,民间有各种乞巧活动,不过现实中的今天,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一些地区它成了年轻人心目中浪漫的情人节。

二十四节气亦是中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节令,一般认为起源于黄河流域。它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划分的一年中的二十四个段落。早在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确定并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参照。我们所熟悉的清明和冬至也都属于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也展示了中国岁时节令的一大特点,就是往往和农业生产有极大的关联。

综上所述,中国岁时节令是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对世界表达“诉求”的产物。它们凝结了先民对生存环境的体验与适应,以及对生命的感悟。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习俗在延续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有些习俗经历了重新组合,节日的功能和意义也由原先的单一简单趋向纷繁复杂。然而,更多保留的却是中国岁时节令在岁月积淀中一脉相承的本质。事实上,传统岁时节令的背后,支撑着的是中国民众千百年来生活文化的精髓,唯有对此有真切的感受,才能真正将它们继承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