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法节气节日

历法节气节日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人大代表提出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除了春节外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第二十二章 历法节气节日

一、历法

年月日周的结合构成历,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叫公历,我们也叫阳历。公历是以太阳运动周期为依据,地球绕太阳一周是365天5小时多,每年余5小时多,积累4年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这一年也就是公历的闰年。除二月份有大小以外,年年相同。

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国人制造的历法叫阴历,也叫农历或夏历,是以月亮绕地球运动周期为依据而计算的。农历以“朔,望月”为标准。朔,指每个月的初一;望,指每月的十五。从朔到朔为一个朔望月,每一个朔望月包括的天数并不恰好是整数,大月为30天,小月为27天,这样大小月每月平均数在29天多,而一个回归年是365天多,比十二个朔望月天数多,比十三个朔望月天数少,如固定每年十二个月,总计354天或355天就差11天,为了避免寒暑颠倒现象,采用了“19年7闰法”,即19年中有12个平年、7个闰年(闰年13个月)。

佛历从公元前544年释迦牟尼涅槃算起到现在为2550年(公历2006年)。

另外,伊斯兰教教历称希吉拉历,为纪念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622年从麦加迁徙到麦地那这件事,将“希吉拉”规定为伊斯兰教的纪元,并以“迁徙”的那一年阿拉伯太阳年的岁首(公元622年7月16日)为希吉拉历的元年元旦。由于希吉拉历的计算法是以太阳(月亮)圆缺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单月为30日,双月为29日,不置闰月,全年为354日,以三十年为一周,每一周有十一个闰年,于该闰年的十二月末置一闰日,因此闰年为355日。这样,比我们现在用的回归年历(365 1/4天)要少10月21时1分,按照这个计算,于是就出现了每隔32.6年,希吉拉历同公历(回归年历)就要相差一年。伊斯兰教教历(回历)1426年是公历公元2006年。

二、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1.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三、节日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全国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全国放假3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全国放假1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国际护士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 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记者节(11月8日)。人大代表提出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除了春节外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1.中国法定节假日

元旦

元旦,也叫新年,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语,进行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国际“三八”妇女节

1903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的女工为了反对资产阶级压迫、剥削和歧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大罢工和示威游行。这一斗争得到了美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支持和热烈响应。1910年,一些国家的先进妇女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大会根据主持会议的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蔡特金的建议,为了加强世界劳动妇女的团结和支持妇女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联合国从1975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从此“三八”节就成为全世界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争取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妇女解放而斗争的伟大节日。

我国第一次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始于1924年。当然,我国劳动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广州举行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纪念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通令全国,定3月8日为妇女节。

植树节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义务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我国曾于1915年由政府颁令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1929年为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又把植树节改在孙中山先生逝世的那一天,即3月12日。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国际劳动节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16000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假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中国青年节

五月四日是中国的青年节。它来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作为战胜国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正当主张,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不法权益又被列强窃授于日本,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举行游行示威,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和以民主科学反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它的胜利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爱国、民主、科学精神,1949年12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青年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举行丰富多采的纪念活动,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成人仪式。

国际护士节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它是为纪念国际医务护理创始人南丁格尔而设的纪念日。

1854年至1856年间,英法联军沙俄发生激战。在英国一家医院任护士主任的南丁格尔,带领38名护士奔赴前线,参加护理伤病员的工作。因当时医疗管理混乱,护理质量很差,伤病员死亡率高达50%。于是,南丁格尔就潜心改善病室的卫生条件,并加强护理,增加营养。半年之后,伤病员死亡率下降到2.2%。这一事迹传遍全欧,1860年,她在英国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她的护士工作专著,成了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鉴于南丁格尔推动了世界各地护理工作和护士教育的发展,因此被誉为近代护理创始人。南丁格尔1910年逝世后,国际护士理事会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现在,南丁格尔和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肖像被印在英磅的正背面。

国际儿童节

1951年4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为保障全世界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对儿童的虐杀和毒害,理事会决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中国曾于1931年将儿童节定在每年4月4日。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六一”国际儿童节为中国儿童的节日。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而党的诞生纪念日是7月1日。为什么两者的时间不一致呢?为什么7月1日成了党的诞生纪念日呢?把7月1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当时在延安的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一大是7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缺乏档案材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七一”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最早见于中央文件是1941年6月。当时,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日四周年纪念指示》。《指示》说:“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这是以中共中央名义作出的把“七一”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进行纪念的第一个文件。党的一大开幕日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者考证清楚,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考证成果,确定一大的召开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虽然党的诞生纪念日并不是党的一大召开的具体日期,“七一”这个光辉的节日已经深深地铭刻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它成为人们每年进行纪念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成为中国节日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它来源于中国国内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新时期,标志着中国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八月一日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建军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集中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活动,纪念人民军队的诞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历经千难万险,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为一支多兵种合成的军队,正在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上奋勇前进,成为中国捍卫和平与发展的钢铁长城。

教师节

早在1931年5月,教育家、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爽秋、程其保等发起,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1932年,民国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一起。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教师没有单独活动,没有特点。

1984年12月9日,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把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节日这个想法告诉了《北京晚报》。第二天,《北京晚报》就刊出文章《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12月15日,北师大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联名,正式提议设立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有利于全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的日子,而从此以来,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国庆节

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聚集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国庆节呢?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一切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联播。

记者节

每年的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记者节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从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9月1日,新闻从业人员都举行各种仪式纪念这一节日。

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记者节”。但因为当时没有确定具体日期,因此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未过记者节。

1999年,国务院修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再一次明确列入了记者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把11月8日中国记协成立日确定为“记者节”,因为1937年11月8日,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中国记协的前身)后,几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记协为团结我国广大新闻工作者,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在开展国际新闻界友好往来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确定中国记协的成立日为记者节,可以鼓舞和激励新闻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为正义事业呼吁,对于全国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

春节(省略)

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有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各类果料,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七夕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棚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的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3.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泼水节,一般为3至4天。第一天,傣语称之为“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称之为“恼日(空日)”,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互相开始泼水了。

泼水节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是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之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烈。

由于傣族群众在欢度新年佳节时,要举行别具特色的泼水活动,相互泼水祝福,因此其他民族便称这个节日为泼水节。

关于傣历新年(泼水节)的来历有一个伤感的民间故事。传说人间的气候本来由一位名叫捧玛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为旱季、雨季、冷季,为人间规定了农时,让一位名叫捧玛点达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捧玛点达拉乍自以为神通广大,无视天规,为所欲为,乱行风雨,错放冷热,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苗木枯死,人畜遭灾……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块木板做翅膀,飞上天庭找到天王英达提诉拉,诉说人间的灾难。

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层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时,不慎撞在天门之上,一扇天门倒塌,将他压死在天庭门口。

帕雅晚死后,天王英达提拉开始用计惩处法术高明的捧玛点达拉乍。他变成一位英俊小伙子,佯装去找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谈情。七位美丽的妙龄女郎同时爱上了他。姑娘们从小伙子的嘴里了解到自己的父亲降灾人间之事以后,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为使人间免除灾难,决心大义灭亲。她们想尽办法探明了父亲的生死秘诀。在捧玛点达拉乍酩酊大醉之时,剪下他的一束头发,制作一张“弓赛宰”(心弦弓),毅然割下了为非作歹的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抱在怀中,不时轮换,互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遗臭。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那达慕”一词是蒙语,意为“娱乐”或“游戏”。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内容有摔跤、射箭、歌舞以及贸易活动。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会场上,彩旗飘扬,人闹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成繁华的彩城。

在节日的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美妙多姿的歌舞,有各种展览,进行物资交流。那达慕大会,是蒙古牧民欢乐的节日。

彝族火把节

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白天举行斗牛、摔跤等娱乐活动;入夜则点燃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人们会聚集在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欢腾。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举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火把节期间,还要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一个有关英雄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瑶族的“达努”节

“达努”节称祖娘节或瑶年,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是当年的农历5月29日。由于居住地区不同。各地习俗和谷物成熟日期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节日周期,并非一年一度,有的地区两、三年过一次,有的地区三、五年过一次,有的地区十二、三年才过一次。瑶族人民十分重视欢度这个节日。节日前,家家户户,村村寨寨都要打扫卫生,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杀猪宰鸭,酿米酒,做糯米耙粑,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节日的广场上,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有歌舞、武术、球赛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瑶族人民的铜鼓舞。它既是一种民族民间舞蹈,又是一种文娱比赛项目。每次出场二男一女。其中一男敲着铜鼓,表演瑶族的传统舞蹈,另一男伴在侧面敲鼓为他伴奏。女的手拿雨帽,手舞足蹈,在铜鼓手的后面为他做着扇凉的舞式,两个互相配合表演。当鼓点紧密、动作迅速、舞姿优美的时候,周围群众的掌声、喝彩声不绝。各组表演之后,人们争相向最佳的鼓手敬酒、祝贺,并赠予美名,誉为“鼓王”。跳完铜鼓舞以后,接着是点燃冲天炮,人们把事先做好的冲天炮,按一定距离,在广场上摆上数十个,或上百个。若干男女同时动手点燃,一直点到最后一声炮响为止,看在同一时间内,谁点的冲天炮最多。比赛时,场上鸦雀无声,周围观众,屏住呼吸,注视着点炮的人们。当炮声一响,接二连三的火光直冲天空,场上一片沸腾,人们蜂拥到优胜者面前,将他抬起来,抛向空中。

关于“达努”节的由来,一个较为普遍的传说是,古时候,在万山丛中有两座高大的宝山,两山对峙相望,左边那座山叫布洛西山,威武雄壮,像个武士;右边那座山很像一个拖着裙服的姑娘,名叫密洛陀。每年这两座山互相移近一点儿,经过999年,两山就要挨在一起了。这年的五月二十九日,天空突然响起惊天动地的霹雳,这两座山同时裂开一条缝,从布洛西山走出一个高大的男人叫布洛西,从密洛陀山里走出一个女人叫密洛陀,他俩结成了夫妻,后来生三个女儿。时间年复一年地过去,密洛陀的头发花白了,一天夜晚,她想起布洛西死时说的话,便对三个女儿说:“孩子们,如今你们长大了,应该各自谋生啦!”第二天早晨,大女儿扛着犁耙,到平原犁地耙田。后来,她与子孙组成了汉族。二女儿挑起一担书走了,她与子孙形成了壮族,三女儿拿着小米和锄头到山里开荒种地并在那里安居乐业,成为瑶族的祖先。三女儿在山里辛勤地耕耘,禾苗长得十分粗壮,籽粒饱满。眼看就要收割了,不幸庄稼被野兽、地鼠和鸟雀偷吃光了,她含着眼泪返回家里向妈妈诉苦,密洛陀安慰女儿,鼓励再去生产,并给她一面铜鼓和一只猫。第二年庄稼长得更好,贪馋的鸟兽又来偷食,三女儿按母亲的话,敲响铜鼓,惊走了野兽和飞鸟,放出猫吃尽了地鼠,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在5月29日密洛陀生日这天,姑娘带着丰盛的礼物,返回家里向密洛陀祝福,并庆贺丰收。后来,瑶族人民就将这天作为民族节日。

白族的三月街

白族三月街又称绕三灵或祈雨会,是大理洱海周围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的盛大集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上百个村寨的男女老少,浓装淡抹,一村为一队,从大理城出发,至洱海边的河矣村终止,历时三天,途径崇圣寺佛都、圣源寺神都、金圭寺仙都等地。每队领头的是两位年长男子,他们共挟一支杨柳,高八尺许,横一彩绸,一葫芦。一手挟枝,一手执蚊帚,或一把扇,或一块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拍打,后面跟着众男女,充满狂欢情绪。清代诗人段位赞道:“金钱鼓子霸王鞭,双手推敲臂旋转,最是小姑唱白调,声声唱入有情天。”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遐迩闻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和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举行。1991年起,被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徐霞客在他的记述中赞道“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随着社会发展,三月街的会期逐渐延长,一般3至5天,多到10天;而且,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物资交流外,还举行赛马、民族歌舞等文娱体育活动。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相传南诏细奴罗时,观音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因此每年届时,善男信女们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之。三月街成了讲经说佛的庙会。由于大理地处交通要道,古代云南信佛者甚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逐渐演变成了滇西地方贸易集市和节日。大理乾隆举人师范有诗:“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观音石畔烧香去,元祖碑前买货来。”这就是三月街的生动描写。传统三月街的物资交易,以骡马、山货、药材、茶叶为大宗。白族要对歌跳舞,彝、白、回、藏各族还要赛马欢歌。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暴君,奢望长生不老,听信一个侍从的话,每天吃一对人的眼球,这给当地白族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有个充满神奇威力的勇士,为了给白族人民除魔灭害,在三月的一天,巧施妙计,把暴君骗到苍山的中和峰麓,唤来神狗咬断了暴君的咽喉,喝干了他的血液,消灭了这个魔王,为白族人民除了祸害。为了纪念这个勇士和白族人民得救的大好日子,人们每年在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聚集在苍山脚下,欢歌乐舞。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

壮族的歌圩

据古代文献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的地点举行。

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始仪式性的群体歌舞由“娱神”向“娱人”过渡,从“舞化”朝“歌化”发展,从而形成群体性歌唱的歌圩活动,具有特别的象征性和凝聚力。歌圩对壮族的每个成员、每个家庭都有影响。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如祷祝丰年、赛歌择婿、歌仙刘三姐传歌等说法。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凡是较大的壮族聚居区都有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歌圩的举办地点各处不尽相同,但每一处歌圩一般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举行。

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歌圩期间,少则一两千人,多则万余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歌节活动一般持续三五天。地点有固定的,如圩场、坡地等,也有不固定的,一般选择在离村寨不远的空地、山坡上举行。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

壮族歌圩主要有以下形式:节日性歌圩,一般在农历正月至五月,秋季的八九月间的节日里举行;临场性歌圩,在劳动场所、圩市、婚娶之时歌唱;竞赛性歌圩,包括“放球、还球歌圩”、“庙会赛歌”等。有的歌圩则节日性、纪念性、祭祀性兼而有之。农历三月三的歌圩最为隆重。

歌圩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歌场交情,即倚歌择配。二是赛歌赏歌,有盘歌、猜歌、对子歌、连故事和别具特色的抢歌、斗歌等。三是文体自娱歌圩,圩期伴有抛绣球、抢花炮、斗蛋、博扇活动等,甚至还有壮剧、师公戏、采茶戏等文艺演出。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传统的年节,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尔德”的意思是节日,“古尔邦”则含有“宰牲、献牲”之意,因此通常把这一节日称为“宰牲节”,即宰牲献祭的节日。古尔邦节是中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共同的节日,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过节前,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制作各种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听阿匐讲《古兰经》教义。各家还要宰羊,杀驼或屠牛,分发给亲朋好友,接待宾客。大家同食羊肉、油食糕点和瓜果等,亲密畅谈。新疆的维吾尔族在过古尔邦节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舞集会。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节日期间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

开斋节

开斋节是中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节日,时间在伊斯兰教历的十月初。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称为斋月。封斋的天数有时为29天,有时为30天。斋月期间,穆斯林们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日出之后的整个白天,无论怎样饥饿,不准吃一点东西、喝一口水,平时抽烟的人也要暂时戒烟,谓之封斋。此外,还要求穆斯林在斋月期间禁房事,克制一切私欲,断绝一切邪念,以示笃信真主安拉。小孩和老弱者可以不封斋,妇女在经期中也可以不封斋,但要节制饮食,绝不能在公开场所吃喝。有病、赶路的人可以不封斋,但日后要补斋,不能补的以交纳财物作为罚赎。到了晚上,当封斋将要结束时分,清真寺开斋的钟声当当响起,人们就可以饮食。甚至行路的陌生人感到饥饿时,随便走到素不相识的人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

开斋节的庆祝活动盛大隆重。早在开斋节到来之前,人们就粉刷房屋,打扫庭院,理发洗澡等。青年男女常常选择在此期间举行婚礼。

藏族的藏历年

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馃(卡赛)。油子馃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每家要用彩色酥油捏制一个羊头,除此之外,还要准备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用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和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到初一这天,将青苗、油馃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除夕的前两天每户要进行打扫。二十九日晚饭前,要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用面粉撒上八吉祥徽;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永恒的“卐”号。这天晚饭,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在面团突巴中特意制作几个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夹心不同的面团,每一种夹心都有一种说法,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预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夹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兴。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辈回贺“祝您身体健康,永远健康,预祝新的一年全家再如此欢聚”。仪式完毕后,便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初一这天,一般是闭门欢聚,互不走访。初二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见面互道“扎西德勒”、“节日愉快”。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望果节

望果节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时间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所以,望果节的日程都以乡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乡民集体议定。

藏语“望”指农日,“果”即转圈的意思、“望果”节可译为“在田地边上转圈的日子”。因为节日的第一天早晨,当阳光撒满金黄麦田的时候,农民们要手持麦穗围着农田转圈游行,最前边是由喇嘛和老农组成的仪仗队,高举佛像,背着经书,吹着佛号,感谢上天给人们带来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成。对辛勤耕耘的农民来说,眼看着即将收割的庄稼,呼吸着麦田飘来的清香,都为此感到欣喜陶醉,悠悠唱起古老的丰收歌谣。

转完麦田以后,照例要在广场上举行群众性文娱体育活动,其中有藏戏、歌舞、跑马、射箭、拔河等,相互竞争技艺,场面十分热烈。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充足的酒食,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或者在广场四周的草场上野餐,或者在村子里邀集亲朋好友宴饮。青年男女喜欢在晚上围着篝火跳舞,对歌调情,直到深夜。有的地方,望果节要持续三、四天,安排的文体活动根据节期的长短或繁或简,较远的农民夜里就住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吃喝玩乐,尽兴方归。

苗族的花山节

花山节,又名“踩花山”、“跳花场”、“踩场”、“踩山”等,流行于贵州黔西北、四川南部和云南东南部的苗族地区。由于苗族住地不同,服饰有差异,因此,苗族过花山节的日期也不一致,节日的名称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六月,有的在八月。在黔西北的铁盔一带,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跳年场,二月十四至十六日跳桃花场,七月十六至十八日跳米花场。先选好接花种或接花秆。所谓“接花种”,就是用三匹马挂红,去其他花场上驮少量的泥土来堆积在新场上,以示花种;“接花秆”是用长青树做成,高三至四米,立于花场的中心。届时,四方八面的人盛装前来,由族长宣布跳场开始,小伙子们吹响芦笙,姑娘们围着花翩翩起舞,互相竞技。在花秆的顶上悬有一幅两米长的红绸和一个红布小包,内装赏钱。谁能一边吹笙,一边爬上花秆顶端,取下红绸(有的挂一壶酒)和红布小包,并且还能从秆顶吹笙下来,谁便获胜得赏。有的地方还兼举行赛马、射箭及续麻针比赛等活动。青年男女对歌,演奏芦笙、箫、笛、口弦等民族乐器,钟情者互赠绣花手帕、腰带等物。老年人则趁机拜访亲友,互相谈心,活动一整天,甚至到深夜结束。

石宝山歌会

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在石宝山举行。被誉为“白族歌城”的石宝山万人对歌会,是白族风情的集中展现。

歌会期间,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都穿上民族盛装,纷至沓来。方圆十里的山间小道上,人流如潮,宛如一条条五彩斑澜的长龙。来赶歌会的白族姑娘们,打扮得非常漂亮。他们一路上亮开金嗓子,唱起悠扬舒展的白族调。白族小伙子们胸前挂一架别致的龙头三弦,弹响明快爽郎的三弦曲。歌声弦音此起彼落,令人陶醉。

傍晚时分,满山遍野炊烟弥漫,人们用泉水煮香锣锅饭,烹调出一道道丰盛可口的家乡菜。素不相识的来客,只要弹弦开口唱,就被邀请共餐话家常。处处洋溢着山野情趣。

夜幕降临时,四面八方闪烁的火把和电筒光柱,像流星似的在林中闯荡。庵堂寺院里,花枝树丛间,矗岩巨石下,淙淙山泉边,男女青年弹响铮铮龙头弦,对唱悦耳花柳曲,用歌声交流以火一样炽热的情感,用调子赞美蜜一般甘甜的生活……弦歌鼎沸,通宵达旦。夜晚盛大的篝火晚会上,还进行歌舞活动。

弹弦对调是白族青年谈情说爱的巧妙方式。石宝山歌会正是他们互相认识结交,以此择偶的好机会。“对歌”不但唱情,也比智慧。要求即兴创作演唱,一问一答,中间不能停顿。谁接不上唱词,或所唱的唱词不合韵,就是唱败了。高明的歌手对唱几天几夜也难分高下。

歌会的由来,有不少神奇的古老的传说:石钟寺旁如钟的巨石,原来是一口金钟。远处飞来的恶龙口吐烈焰,把金钟烧成石钟,于是灾难濒临白族山寨。以沙溪坝子里的情侣阿石波和阿桂姐为首的十姊十妹十“夫甲”(老友)串动千对歌手,云集石宝山日夜对唱赛歌。歌声终于使恶龙魔法失灵,但他俩却不幸地累死在石宝山。为了纪念他们,并防止恶龙再来作孽,人们每年都上山对歌,相延至今。

苗族斗牛会

苗族斗牛会是苗族最大的喜庆节日。

斗牛会场一般设在四周茂密森林的平坦草地上,届时,各苗家山寨人民穿上节日盛装,唱着山歌,牵着条条斗牛蜂拥而来。斗牛开始,人们把参加比武的斗牛一齐放进斗牛场,顿时,几十条斗牛狂怒着,寻找对手,互相顶斗。斗败者拔腿就跑,胜者紧紧猛追,直到败者逃出战场,逃入人群,胜者又返回斗场内再次寻找对手。第一回合的失败者都逃走了,胜者间又一次展开恶战,失败者又逃走,第三轮胜利者之间又展开格斗直到最后剩下一对。这是斗牛中最精彩的决斗。此时两牛实力相当,一个回合比一个回合更凶猛,恶战一次比一次更激烈,有的一直斗数小时不分胜负。这不仅是比力气的决斗也是比斗技的决斗。它们互相寻找对方薄弱处和致命处,勇猛冲杀,两对牛角互相碰击,震耳欲聋。有时格斗直到日落,直至其中一条牛败下阵来逃走方休。得胜者昂首在场中,主持人给它戴上大红花,由它的主人牵着绕场一圈,观众纷纷喂给它染红的鸡蛋和节日的饭菜,向它身上撒去无数的鲜花。

晚上,人们就在斗牛场上燃起篝火。青年男子吹起芦笙,姑娘们翩翩起舞,老年人讲说着古老的传说故事,人们通宵达旦地欢庆着。

迎春节

黎族传统的郊游节,也叫三月三。主要内容是自由选择配偶的“山恋”。

肉孜节

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塔塔尔等信仰伊斯兰教诸民族的祭祀节日,即开斋节,节日前一月封斋(回历9月)10月1日为肉孜节。

耍海会

又称“捞尸会”。云南白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八日,举行赛龙舟,对歌,唱戏,放河灯等活动。

花潮节

云南白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赏花,观花,“人在花中游”。

圣诞节

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根据公元336年基督教会规定,以每年12月25日为耶稣生日,但因各教派使用的历法不同,具体日期也不尽相同。圣诞节期间,基督教徒要举行盛大庆祝会,家家户户植圣诞树,向亲友报佳音,赠送圣诞卡片,欢唱救主诞歌,化装成圣诞老人向儿童赠送圣诞礼物等。如今,圣诞节已普遍成为许多国家全民的大节日,像我国过春节一样,热闹非凡,且持续一个多星期,圣诞节前夕,是活动的高潮。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该教称,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复活它是基督教中仅次于主日(礼拜天)的最古老节日。公元325年尼西亚教会规定,每年过春分月圆后第一个礼拜天为复活节(在3月21日—25日之间)新旧教因历法不同,常相差一两个星期。节日期间,人们互赠复活节彩蛋,象征生命和繁荣。

感恩节

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基督徒感谢上帝赐予丰收的节日。这一天为例假日,由于两国的收获季节不同,节日时间也随之相异。在美国是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加拿大则是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

佛诞节

又称泼花节或浴佛节,是释迦牟尼诞生纪念日。这一天要举行拜佛祭祖,施舍僧侣,赛龙舟,互相泼水祝福等活动。更重要的是应以各种名香浸水灌洗佛像。汉族佛诞节是农历四月初八,蒙、藏族农历四月十五,傣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是清明后第十天。

涅槃节

是释迦牟尼逝世纪念日。这一天,各佛教寺院都要悬挂释迦牟尼涅槃图像,举行涅槃会,诵《遗教经》。由于南北佛教对释迦牟尼生死年月的说法不一,所以过节的日子也不一致,中、日、韩等国大乘教一般定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

成道节

释迦牟尼成佛纪念日。据说释迦牟尼35岁时,已离家修行6年,饿得瘦骨如柴,不堪支持,适遇一好心牧女,送稀饭和奶汁给他喝。释迦牟尼恢复健康后,到菩提树下静坐,直至成道归真。为纪念此事,汉传佛教教徒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以大米及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后来吃“腊八粥”演变为中国民间习俗。

盂兰盆节

佛教徒追荐祖先的节日,又称“中元节”或“鬼节”。

或称“盂兰盆会”,每逢夏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为追荐祖先超度祖先亡灵所举行。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意译“救倒悬”。《盂兰盆经》说,目连以其母死后极苦,如处倒悬,求佛救度,佛令他在僧众夏季安居终了之日(即夏历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即可解脱。中国梁代开始仿行。后世除设斋供僧外,还加拜忏、放焰口等,曾相沿成习。

观音纪念日

在我国主要有三个: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辰;农历元月十九为观音出家;农历九月十九为观音成道。

中国鬼节

农历七月十四日,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正名“盂兰节”。

圣纪节

圣纪节又称圣忌节,为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这一天,教徒举行圣会,诵读《古兰经》赞圣,讲述“安拉使者”事迹,纪念穆罕默德诞辰。

3.中国日和世界日

2月2日 世界湿地日

2月10日 国际气象节

2月14日 情人节

3月5日 植树日

3月15日 消费者权益保护日

3月23日 世界气象日

4月7日 世界卫生日

4月22日 地球日

5月12日 国际护士节

母亲节 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父亲节 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5月17日 世界电信日

6月5日 世界环境日

6月23日 奥林匹克日

10月9日 世界邮联日

9月10日 教师节

9月27日 世界旅游日

10月9日 世界邮联日

10月14日 世界标准日

10月16日 世界粮食日

10月24日 联合日

12月1日 世界艾滋病日

12月10日 世界人权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