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家怎么说冬至

佛家怎么说冬至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岁时节令春节:俗称新年,最为民间重视。接着燃放鞭炮,主人将灶君和祃幛分别供入灶君堂及灶山上,仪式完毕即进入新年。正月初三蚕花菩萨出会,新丰镇上摆三四个茶宴,一天时间,人来人往煞是热闹。次日清晨,燃放爆竹,焚化祃幛,遂开市营业。上坟还有白坟、花坟之别:人死后第一个清明节,本家人上坟,称上白坟。如有新媳妇进门或女儿出嫁结婚第一年,新娘子、新女婿上坟,称上花坟。学校师生祭扫烈士墓已成新俗。
岁时节令_新丰镇志

第一节 岁时节令

春节:俗称新年,最为民间重视。

旧时,农历正月初一,凌晨每个家庭的主人整肃衣冠,在堂屋里虔诚地供奉佛祃,八仙方桌上供着3盅汤圆、3盅茶,还有年糕水果,1把新筷横放在盅前,1对红绿元宝悬在蜡台上,焚香点烛礼拜称“斋佛”。到天色微明,将佛祃揣至门外,地上垫一些稻草,采一些冬青柏枝焚之,谓“送佛”。接着燃放鞭炮,主人将灶君和祃幛分别供入灶君堂及灶山上,仪式完毕即进入新年。主人去茶店吃橄榄茶,也有去寺庙烧头香的。老茶友相遇皆相互拱手道贺“恭喜发财”。街上的花纸年画摊、杂货摊、玩具摊竞相展示做新年生意,最兴的是烧卖店,热气腾腾。其他店铺大多打烊3天,或只营业上午半天。穿戴各式新装的男男女女,大人小孩,拥向街头熙来攘往,一片叫唤声充盈于耳。此日多食除夕预炊,曰“隔年饭”,早晨吃汤圆。禁扫地,不汲水,不会客,不讲不吉利的话。现在,春节期间,由党、政、工、青、妇、村民会、居民会领导分头到基层慰问烈军属,优抚孤寡老人

正月初二,开始相互拜年和请吃年酒,酒后余兴为“叉麻将”、“推牌九”或别种赌博行为。拜年的礼节,晚辈先往长辈家,用糕点或水果作礼品,旧时还伏地叩头,以示礼敬。招待贵客用糖煮鸡蛋。正午吃中饭即年酒,也有客人吃晚饭。酒罢告辞时便相约回敬之期,属礼尚往来。请吃年酒通常以正月十四日为界限,古有民谣:“拜年拜到正月半,拔出门闩追一段。”意思是到了正月半,年货用尽,人家都已投入生产,你还要来吃年酒,已经不合时宜了。还有一句俚语:“拜年拜到正月十六,有则也是厚酒薄肉。”正月半一过,米酒喝完了甏底只有沉淀的“酒脚”,叫“厚酒”;而原来那碗“看肉”,即每逢有客便炖一炖,只供客人看,客人“不入筷”的大肉,因一炖再炖,肉油外流,已经流得变薄了,成为“薄肉”。到了正月十六,即使还有酒肉,剩下的已是“厚酒薄肉”。

正月初三蚕花菩萨出会,新丰镇上摆三四个茶宴,一天时间,人来人往煞是热闹。

正月初四“接财神”,商界尤重此举。是夜,各店铺拔开店板,将祃幛、巨烛、红绿元宝、猪头、鱼、鸡、水果等物置于中堂设馔祭迎,一对小活鲤鱼悬于供桌之上,名曰“接路头”(财神)。晚饭后,店主偕一二名职工手持香烛元宝“接路头”。次日清晨,燃放爆竹,焚化祃幛,遂开市营业。当晚设筵请职工吃“财神酒”,并“安灶”、“收真”(收藏祖先画像)。徐文潮有诗记云:财神换宝值新年,花爆声声响彻天。共献鸡豚争报赛,满街灯火望相连。

正月初七日为“称人日”,亦称“人生日”,男女老少皆用大秤称人。岁末年初营养好,大多人能增加体重,此俗今犹存。“人生日”,又称“菱生日”,有“七菱八谷九豆十棉花”之说,仅作为预测丰歉,未设祭祀仪式。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家家户户吃汤圆。街上挂灯结彩,敲锣打鼓;农村里种田人家“甩火把”,也称“着田财”。特别是青少年,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拿了一大捆稻草到自家的田里点燃一把稻草,边跑边把火把摇动,嘴里还唱着歌谣:“喔乐去哟,喔乐去哟,吾啊田里三石六,别人家田里一蚌壳。”这首不文明的歌谣持续到现在。这一天新婚夫妻一定要回到家里睡觉,谓之“按蚕花”,能养好蚕“增加收入”。

正月十五日以后,有的村庄就牵头做灯,几十个人做几十盏各式各样的灯,搞调马灯活动。夜里到各个村庄每家门前的场地上调灯,有人来调灯,必须有人接灯。几户人家只有一块场地的,就几户人家拼起来接。要接灯也花点钱,一是买对蜡烛;二是食品糕点,用雪饼,或自做尺糕、团子;三是水果,荸荠、橘子等。凡是接灯会客者,场地上由领灯的头人将头灯挂在你的屋檐下,并有灯艺头传着口令,进行花样调灯。有五梅花、四角埭抢、绳搞纱等几个节目。做完后领灯头人将头灯提走,随后灯队也跟从而去。如果这户人家不接灯,灯队也要在他场地上转一圈,称为调马灯隔村不隔家。新中国成立后,调马灯淡落。此俗已改由政府及各单位放礼炮,挂彩灯、汽球或大幅标语等,个别单位仍分发汤圆。

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多为幼女穿耳朵。

二月初二日称“土地生日”,人们要吃撑腰糖糕(油煎糖糕)。据说可免腰痛,手脚轻健,此俗仍沿袭至今。

二月十二日为花朝,俗称百花生日,忌雨谚云:有利无利要看二月十二,是日晴则百果多实。

二月二十为地穿日,古时农村要安排粪缸限定在两个日子:一是冬至夜,二是地穿日。如果冬至夜干活来不及,可延至地穿日。一年只有这两天可行,其余363天都是忌日。

三月初三日妇女头上戴荠菜花,入夏头不晕。门户上挂野菜花,裹以红纸,称为“野菜开花结牡丹”,以图吉利。

清明节:也是民间重大节日。

清明日,扫墓,俗称“上坟”。旧时农村大部份人家的棺材浮厝土坟或亭子,在清明前后数日,有子女联袂祭扫。祭扫坟墓者必须携带纸、箔,间有携带菜肴粽子之类。若非合家前往亦必携带孩子,以示毋忘祖先。上坟还有白坟、花坟之别:人死后第一个清明节,本家人上坟,称上白坟。如有新媳妇进门或女儿出嫁结婚第一年,新娘子、新女婿上坟,称上花坟。上花坟除用蜡烛、纸、箔外,还有菜肴、粽子等物供奉,田畈里的人汇集观赏,能分得粽子等物。解放初期仍沿用旧习。以后,人民政府提倡火葬,灵柩掩埋,仅竖一石碑或水泥碑以资纪念。扫墓之俗至今尚存,但仪式已极简化。学校师生祭扫烈士墓已成新俗。

旧时清明,镇上有大王老爷出会,大王老爷要到祖坟(在嘉平塘北镇东鹤膝界桥西首,旧址谓壇基头)扫墓。出会时,商人分段摆茶宴,西市1个,中市1个,东市1个,坛基头1个,还有大王庙后鲁肃坟1个共5个茶宴。露天搭棚,内摆6-7只方桌,上供肉、鱼、鸡、水果、干果、巨烛、檀香。使钢叉、提香炉、舞龙、演地戏等队伍,整装待发,分为几道:头道4人撑轿4人护轿,庙界僧人(道士)领头。二道是钢叉队,少则20—30人,多则50—60人,每人一把山剌钢叉,叉上有几叶响片。队伍行动的时候嘴里嗨嗨叫着,手里钢叉摇动,阴风猎猎,委蛇前行。后面有两个无常鬼(日游寻、夜游寻)一个穿白长衫,一个穿黑长袍,头带高帽子,上写“一见生财”字样。还有一个鬼保长右手捏一把旧蒲扇,左肩扛一把长柄伞,头戴破草帽,边走边甩着扇子,装起一副鬼脸,怪吓人的。对着农村来的大姑娘,他伸着长柄伞追着她们甩呢,吓得姑娘们乱逃。第三道队伍是提香队40—50人,每人提着一只香炉(铜、锡铸成)10—15公斤,小的也有2.5—3公斤。用红绿布线挂在钩子上,钩子是用铜丝磨细弯成,钝的一端钩住香炉,锋利的一端穿透手臂皮层,使整只香炉悬挂在手肘皮下,扎牢后把香炉提着;一根香撑头装上彩球狮子头,支有横档,撑在腰间外,彩球下有一根短拉手柱,拉住就能提着香炉行走到茶宴棚。在茶宴棚转一圈出来后再找一块空地进行花样提香。队伍有一个指挥,手拿小黄旗,吹着哨子,听他的口令进行花样提香(走花有:五梅花、绳搞纱、四角埭抢等)。老爷出厂(茶宴棚)提香队伍也跟着前进,每个茶宴依次做一遍花样节目。其时钢叉队和舞龙队也同样要进行花样节目表演;地戏队(也叫拜香队)他们各人有乐器,有时吹打,有时唱戏,节目很多,有12个花名等。晚上还专设草台戏。新丰周边,庙会的地点还有:竹林由桥庙杨老爷出会,净相金章庙戚老爷出会,且各有草台戏。庙会皆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清明节有折柳枝插屋檐,撒螺蛳壳于屋上的风俗,谓除瓦剌。人们将螺蛳用水煮过用针挑出壳内之肉,与大蒜烧在一起,作为清明节必备菜肴,吃者“蚕运”好,能养好蚕,因而此风很普遍。

清明节还有“轧蚕花”的习俗,餐桌上放着五香豆腐干、肉圆子汤、炖咸鸭蛋和清蒸螺蛳。“炖”谐音“登”。螺蛳遗壳,“壳”“科”音近,寓意五子登科。

立夏日,时行“称人”。农忙即将开始,人们再次用大秤称人之体重,测一测健康状况。体重者谓不疰夏(疰夏者夏天消瘦)。烧野米饭,一项颇具情趣的民间风俗,喜好活动的镇上成年人,率领一班孩子上街向商店募化咸肉、竹笋、蚕豆、枣子、油盐之类,不拘多少随意施给,至居民家化米,集成后端一铁锅在屋外空旷处,搬砖搭灶,柴薪亦由孩子四下拾取,饭熟后则归所有参与者尽情共享。农村的儿童、青少年,他们是各人先投米物等类,再拾野柴、掘野笋,近水楼台先得月,有蚕豆采蚕豆,遇豌豆摘豌豆,见蒜苗就拔蒜苗,待食物配置齐备就搬来砖头搭好灶头,按上锅子,摸出火柴进行烧饭。一些心急的孩子,等不得米饭闷透就要开锅用饭,吃得狼藉一片。此日很多人家用米粉烙饼,俗称“立夏塌饼”,相互馈赠。中午吃酒酿、海螺蛳(即香蛳)、杏子(杏梅)、竹笋、荸荠、咸蛋等,咸蛋与大蒜头、生豆腐拌在一起,别有一翻风味,此俗今仍流行。

芒种,为春熟作物收获的季节(俗称芒种大杀麦)。芒种芒种,忙收忙种。芒种过后十五天是夏至,又三日为头时,又五日为中时,又七日为末时(农谚云:夏至起头时,中时里种田无懊恼)。古时说五月六月不做事,是指喜事或建筑等大事不在五六月份做,要集中力量搞好收养种三大事,即收春熟、养好蚕、种好水稻

五月初五日为天中节,亦称端午节、端阳节(俗称端五节)。大门上张贴张真人像,除邪(人们信奉张天师到此百无禁忌)。在门前、床前还悬挂菖蒲艾叶大蒜。农家有以砖测午(场中竖砖一块,当看不到砖影时即为正午)的习俗。日中午时(正午)做蚊烟燃苍术、白芷等物,驱蚊除秽;主妇在驱蚊时唱《驱蚊歌》:“手捏箬帽掠蚊虫,一掠掠到海京东,蚊虫回来过立冬。”还以雄黄酒洒壁角,驱除蛇虫。有谚云“端午送百虫,一送影无踪”。妇女剪黄斑茧为花制作“香袋”,日佩之健人。儿童系彩索于臂,额上用雄黄酒抹“王”字,以免除灾疾。是日菜肴有“五黄”:黄鱼、黄鳝、黄瓜为主,饮雄黄酒、吃黄豆端午粽,此俗今仍沿袭。过了端午节,就到夏至,妇女的爹娘亡故第一年要为爹娘排夏至床以示孝敬。

分龙节:新丰镇煞是闹猛。

五月二十日为分龙日(亦称分龙节)。旧时,是日上午迎龙王会,各坊(消防龙房)的消防龙都参与,迎王会后各水龙齐集于东施王登云桥上举行水龙演习。比赛水龙射水高度,称“演龙”。新丰的分龙节方位很远,十里周边的农民,还有东帮船帮(平湖东乡十八镇)也来新丰东施王烧汏脚香,看演水龙。施王庙前有只荷花池,池四周石帮很结实,有两个河埠,供香客在池内汏脚洗手。烧香时间在夏历五月二十日前五天至后五天,其时正值农民种稻季节,在分龙节这一天,田种好的农民来烧汏脚香,没有种好田的农民也会放下秧把前来参与分龙节日。分龙节是新丰镇最热闹的一天,从假城门口一直至东施王庙,足有一里地搭棚开店设摊密密阵阵,吃的、玩的、用的、看的、大的、小的无所不有。吃的:1.冷饮摊店:有无来水、洋菜、风乓等。2.小吃食品:鸡蛋糕、梅花糕、小米子糖、方糖、粽子糖、茶店茶摊及小热晕叫卖梨膏糖。3.瓜果:主要是平湖亭子桥黄洋瓜、白洋瓜和平湖朝代港西瓜等,设摊一条街。看的:现成台在荷花池前是石木结构的戏台,上面有戏班演京戏,四周有跑马戏,变戏法,img115西洋镜(大洋片),看大蛇,看演龙比赛,踏白船(快船又叫艄船)自由表演等。玩的:抛泥佛、着骰子、千捕蛇、打老K、溜铜钱等各种赌博行为。来到东施王庙的第一件事便是圆“信仰梦”。所谓圆信仰梦,是到施王庙里买一付香烛,向施王老爷祈祷,然后到庙前的池塘内汏脚洗手,称之为“烧好汏脚香”。其次便是游玩,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平湖东乡十八镇(民间说法)前来祭祷活动,东帮小划船陆续来烧香,常以摇艄船寻找乐趣。每天有几只自由赛船,船头装有龙头,划子船(狭长型)每船12人,分左右2组,全用木桨比划,脚推手拉,手脚并用,一式衣裤,数船并进,蔚为壮观,常带给人们一阵阵惊险的刺激和喜悦。朱彝尊诗云:“花船新造水中央,晓发当湖泝汉塘。听尽钟声十八里,平林小市入新坊。”指的即是分龙节摇艄船比赛中有花船领队的重大赛事。老太太们忙着在鄂王庙后和施王庙前圆心愿、求健康、祈五谷丰登。

记载分龙节盛况徐文潮也有诗云:插罢青秧满眼新,家家豚酒喜酬神。画船箫鼓相争渡,好似龙舟吊楚臣。

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曝晒衣物和其他物品,防蛀防霉。六月六洗六畜(农谚云:六月六猫狗畜生尽潮浴)。还有首儿歌曰:六月六晒得鸭蛋熟,猫狗畜生尽潮浴,田稻要收三石六(意思是六月六气温高今年田稻收成好)。

六月三十前立秋,立秋小雨为吉,晴天则万物少成熟。

七月初一日,是农村做酱日。用麦粉和蚕豆烧烂后做成碗口大饼子,俗称“黄子”,放在垫干茅草的蚕匾里,让他发霉,生了黄毛才能拿到太阳下,晒干后再一道工艺叫下酱。下酱有个配方:每一市斤黄子,放6-8两食盐,2至3斤沸水。按照这个配方将水和黄子、盐同时放入缸内,白天有太阳就晒,晚上用竹匾盖好,下雨前也要及时盖上。据说七月初一做的酱不会生虫,如果让雨落着,也要生虫。晒到黄子烂糊水像红酱油时,就把黄子掏糊成酱。这时的酱还不能食用,还有一道工艺叫研酱,用一只竹筛(麻筛),把缸里的酱放到筛里磨,待筛面上剩下一些粗渣,即酱渣留下可以腌西瓜皮、鲜姜、萝卜等作为酱菜的原料。研好后的成酱再要在太阳里晒烤10个太阳。晒烤后的成酱留部分即时食用外,其余存放甏内用竹笋壳封起来,置屋面上摆平,可以放到隔年需要时再拿下来用。做酱时还做麦糕,也是用小麦粉蚕豆烧烂揉得豆面均匀细腻做成一大条一大条,用刀横切连刀块,放在垫有粽叶的蒸笼里蒸熟就可吃,因放有糖,既香又甜,青少年特别喜吃。

七月初七日“斋星首”,供品有西瓜、鲜菱、莲蓬。傍晚,家门前场上摆有八仙方桌,点燃香烛供奉斋毕,放流星(礼花)。是夜又是纪念牛郎织女相会之日,传说有“鹊桥相会”,姑娘们采来凤仙花染手指甲为纪念织女,也有姑娘唱着“七七星,扁担星,念巧七遍就聪明”的童谣向织女乞巧,学扎针引线等。

“七月半”节:是鬼节,影响颇广。

旧时,从七月初开始,门徒和尚就来分“疏纸”亦称(疏头)。门徒和尚是指属坊和尚,各只庙、寺的和尚各有所属的坊和村庄,有关事项就由门徒和尚来管理。他有相关人家的一本阴册(死人的户口册),家人死后过七七四十九天,即“断七”时就要到他那里去上阴册(入册),代代相传,祖先的名字都有(一句古话叫“阴册上无查处”,就是不在其中)。因此门徒和尚一年两次分发疏纸,疏纸像一只大信封,一家祖辈名字抄写齐全,如有遗漏,要及时补上。在阴册上1个名字要付2斗米,相当于当时的一元至一元五角钱,家境困难的人家人死后无钱不去上阴册也有。如有要为祖辈超度拜忏,就去请门徒和尚来做道场,其他非门徒和尚就不能做也无法做,因为只有门徒和尚才有阴册。拜忏超度时要把阴册上的名字全部录到经卷上,人们信奉如此拜忏诵经祖先才能分享。

七月十五日前后,家家以素菜肴、甜馄饨祭祀祖先,焚烧纸箔、疏纸。遇到不安宁的年份要做水陆道场,其中一堂“焰口”,和尚经价约二石米钱,还要一天三餐加半夜饭,他们来8个和尚和1个香副。道具有:一台彩色九莲灯,点燃蜡烛用;4只八仙桌上摆有锡制龙、凤、狮子等,还有和尚披的袈裟。一堂焰口主要看4样:一是器具摆设;二是小和尚敲木鱼;三是老和尚上台诵经;四是老和尚破地狱。小和尚敲木鱼,越敲越急,鞠躬越鞠越急,阿弥陀佛越念越急。老和尚退台后最后一个仪程就是破狱道场,客厅中间铺上红毡毯,四周灯明,观众围着,主人家拿出一斗大米交与香副,其余和尚各自演奏,老和尚手拿禅杖嘴里念念有词,香副把大米倒在红毡毯上,摊平后由老和尚用禅杖在中间撮成“刀山地狱”四字,周边镶上花卉世界和神像,画好后诵经,超度鬼魂免遭刀山地狱之苦直至深夜。另有一种道场俗称“打蘸”,是由村坊牵头在寺庙内做道场,祭祀天神,属于道教,祈求人、畜安宁。“过七月半”,一般是从七月初二日至七月十五日。遇有最近死人,过第一个七月半,称新梦日,须在七月半前先祭祖先,再祭第一次过七月半的新鬼,以后就一起祭,称老梦日。过七月半要设宴请客,惯称吃甜馄饨。过此俗,新丰人在七月十五之前,而平湖东帮在七月十五之后,真的是过了七月半才开始吃馄饨祭祖先的。七月半天气炎热,人吃了甜酿、肥肉、馄饨,暴食后再吃西瓜,容易吃坏患病(过去中医师有句口头禅,人家问医师忙否?他回答是“吃脱七月半看”)。七月半请客互吃之风目前仍然盛行。

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生日,是夜家家于各自门前点香插烛,按照每家的人头各人一对小蜡烛一支狗污香(地藏香),另加天一对,地一对,猫狗畜生合一对,俗称点地蜡烛。小孩子们高兴,户户欢乐,延续至今。新丰镇南(文化广场南首)地藏王浜原来有只地藏王庙,毁于日寇,至今每年七月三十日,老年妇女烧香、念佛热闹非凡,是无庙的庙会。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解放前家家自己做“月饼”,以白果作馅。十五日夜晚,普通人家点天香吃月饼,条件好的人家举行家宴欢度佳节,吃老南瓜求安宁。深夜月至中天看“月华”,用一只脸盆放满水,一块玻璃盖在面上,朝水中看月(传说月亮里有一个人在锯一枝桂树,每年八月十五日锯下一杈树枝,树枝落下来谁能看见就得运道)。各行商店铺于是日下午到欠货款者家收账讨债,晚上店主设酒筵请职工过中秋节。

九月初九为重九日,据《周易》记载,以九为阳,故名“重阳节”。据东汉古书载:登高能避邪,故民间遂有登高之俗。旧时曾到青墩(胥山余脉)去登高。是日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做重阳糕“插旗糕”,作“斋灶”用。插旗糕供到“灶山”上,寓登高之意。小人喜吃插旗糕(米粉糕上插2面红绿小旗)。如今重阳节已定为“敬老日”,由政府下属单位组织慰问老人,由此形成敬老新风。

十月初一日为十月朝,为三大鬼节之一。旧时门徒和尚第二次来分疏纸,户主接到疏纸就给一升米和一捆稻柴,这也是门徒和尚的一项收入。疏纸要放到冬至祭祀祖先时焚烧,让后辈人不忘祖辈。贫困人家无钱过冬至节,则要等到年底祭祖时焚烧,农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冬至十月朝,年夜一齐烧”,指的就是此事。

十月开始日渐短,故有“十月无工,只有梳头吃饭工”之说。

冬至日,亦为鬼神之节,俗云“冬至大如年”。新丰周边冬至前一天为冬至夜,冬至日当天为冬至日。冬至夜这天家家户户备香烛、黄纸、锡箔,做米粉团子、烧菜肴祭祀祖先,祭毕焚烧纸箔和疏纸。冬至夜饮冬酿酒,食滋补品。当地有句农谚:有么冬至夜,无么冻一夜。意思是:有钱人家冬至夜过节时,一面祭祖,一面吃喝,还讲究进补;无钱人家,冬至夜要给富人家干一夜活,挨一夜冻。过去富人剥削穷人很势利,夏至叫长工种一天田(夏至白天最长,一天要做15个小时),冬至叫长工牵一夜砻(冬至夜是一年中最长的夜,一夜要干15个小时)。牵砻,即把谷碾成米。

十二月初八日,以果枣煮粥,曰:“腊八粥”,近年又盛行。

大寒逢戊为起腊,凡伐木动土俱无禁。腊月面秫作酒煮而藏之,曰“煮酒”,先期用白面作曲,并白米、白水为之,曰“三白酒”(腊里做酒不会变质)。舂粮藏之,经岁不蛀,曰“冬舂米”;乞儿以朱墨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傩礼,释道沿门乞米,曰“化香米”(腊里舂米不会出虫)。和尚、道士也要在腊里“化香米”,便于贮存。

十二月二十三日,俚语“十二月廿三事体犯关”。过年,穷人是个关。二十三一过,年关将到,因此要犯关了。年底,人家要来讨债,没钱家具也要拿走。俗话说“劝赊、逼讨”。街上肉卖不掉时店主会将肉抛到你的篮里,劝你赊;到了年底,店主就派人来讨债,逼债时就根本不讲情面了。

十二月二十四日,是夜送灶。傍晚人们点燃香烛,用饴糖饼(大糖),寸金糖、米粉圆子及其他供品供奉给灶君神。礼祀毕,将灶君元宝、灶君祃幛移至门前场地上,铺着稻草采来冬青柏枝一起焚化,曰“送灶”,此俗已废。个别农户“斋灶”仍举行,“送灶”仪式不搞。

十二月二十六、二十七,家家户户要掸檐尘,搞大扫除。

十二月二十八前后做粑粑、扳糖糕或打年糕。

十二月二十九日,称小年夜。如果十二月月小,那就十二月二十八为小年夜。小年夜为大年夜作准备。大部分人家过年要斋土地(神佛),十二月二十六到二十九每晚都有,下午三四点钟开始斋到五六点钟。斋土地供品:原鸡(啼鸣过的公鸡)同平时杀的鸡不一样,两只翅膀各留2处长毛,每处4根计16根。鸡头脑后一蓬毛,其余全拔光。然后翅膀反转,毛在鸡背上,头向前,脚要塞在鸡肚里,像活鸡一样。一条原鱼,要活鲤鱼。一块大猪肉3-4公斤烧熟,或者是一个猪头。还要有猪脚、猪肠、鸡血、烀盘(豆腐衣)、团子、糖糕、水果等。用12只盅子一把竹筷,敬酒燃香,烛前悬着红绿元宝,一般斋2小时左右。斋毕用稻草一小把,摊在堂屋外面将红绿元宝和一些冬青柏桠一起点燃,随着放鞭炮,算是将土地神送上了天,这就是“送土地”。

十二月三十日大年夜,首先烧一定的荤素菜肴祭祀祖先(下午3-4点钟)祭毕焚烧纸箔,曰“送延”。然后准备大年夜饭,要烧十几只菜肴,有蹄髈俗称“尝”、鸡、鱼、肉、猪肠、笋干(也叫节节高),各式菜肴各有口彩。夜饭聚宴,曰“吃年夜饭”也称“团圆饭”。晚饭后长辈一面给幼辈分发“压岁钱”,一面放礼炮,是夜爆竹声彻夜不绝。各家灯烛通宵不熄,坐至天明曰“守岁”。家家门上贴春联,各店铺向欠货款者登门收账通宵达旦,贫困之家有债者往往他出避之。解放后革除守岁,贴春联年画经久不衰。吃好年夜饭男主人还有一件事要做,即大年初一早晨斋佛的准备工作。女主人做米花糖,炒盐浸豆、南瓜子等,待新年客人来时享用。操持完毕,进入传统玩乐。搓麻将、推牌九、接龙庄、着骰子等。旧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三日清明,四日年”,对玩赌博有个特许,清明三天公开赌,家人不管你,警察也放你三天,第四天开始家人要管了,因为清明过好就要投入生产劳动。新年是放你四天,四天后警察就要来抓赌了。大年夜玩牌,常常玩到天麻麻亮。玩好牌就“送佛”进入新的一年的第一天。送好佛上街去吃橄榄茶,有的人到寺庙里烧头香,祈求新一年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