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诺族人名字的由来

基诺族人名字的由来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究其原因,是基诺族传统信仰习俗中没有“彼岸”的观念。
哲学思想_中国基诺族

第三节 哲学思想

1.思想特征:在过去年代,在西双版纳山区及坝区的许多民族之中,佛教及基督教曾经得到较广泛的传播,却难以在基诺山立足;这无疑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现象。究其原因,是基诺族传统信仰习俗中没有“彼岸”的观念。人世间的利益,是其原始宗教幻想的出发点,又是其原始宗教活动的目的。时至今日,建立在“彼岸”“来世”基础上的佛教及基督教仍然难以在基诺山立足。究其原因是,当代基诺族的思想意识并不认同“彼岸”及“来世“的观念。

从古至今,基诺族的信仰习俗并为假设或幻想在这个世界之上存在着另一个“更高级的世界”,基诺族的信仰以人世间的利益为目的,而不以超越于实现人生的另一种境界为目的。这种信仰特征,必然转化为务实的思维方式特征。

价值观是对生活目的、人生信念的理解与生活方式的理解,价值观的终点是人们的理想。价值观念是人们对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的认识,亦是人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基诺族的信仰以人世间的利益为目的,而不以超越于现实人生之上的另一种境界为目的。这种信仰特征,必须转化为以追求现实人生幸福为目标的价值观念。人们每做一件事,必问对实际利益有什么好处。有首民歌唱道:

三年的干巴吃不了。没有开的粮仓有三个,

没有用完的金银有三包。你家的日子呵,

就像是深箐里的竹笋,一节更比一节长得高。

基诺族所追求的幸福,是人世间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并非超越于人世间的东西。由此亦导致基诺族务实的思维方式传统特征。由于其原始宗教信仰中没有通过幻想而构建一个高于现实人生的“彼岸”世界(即所谓“极乐世界“或尽善尽美的“天堂”),因此其传统价值观、幸福观、人生观所追求的是现实人生的福祉,而不是死后的“超越”“升天堂”,即使是根据宗教幻想杀牲祭献,仍以解决实际生活中这些具体问题为目的。即使是在民间文学领域,乘着最大胆的幻想的翅膀去寻找幸福,也绝对不会超越世俗人生的天地而去假想有另外一个所谓更崇高的天地。人们祖祖辈辈都是在现实人生中寻找幸福,而从来不会到一个幻想中的、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中、或假设的“来世”中去寻找幸福。由此导致思维活动的特点:人们追求的是现实人生之中看得到、摸得着的,对解决具体困难有益处的东西。不仅基诺族的祖先是如此,他们的儿孙后代乃至现在的基诺族人也是如此。在过去时代信仰原始宗教,希望“钱满荷包粮满仓”,狩猎遇到好运、种庄稼收成好、家人身体健康、牲畜兴旺。现在相信科学技术,同样希望“钱满荷包粮满仓”。

把丰衣足食作为人生理想及追求的目标。认为只有一个世界,没有彼岸世界;只有今生今世幸福,没有来生来世幸福。这种信念,必然导致人生价值观取向的特征:以追求现实人生的幸福为目的。过去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这在基诺族人的性格特征中,尤其明显地表现出来。基诺族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讲到,主人公为了追求现实人生的幸福,敢于同人世间的各种层次的权威抗争,甚至敢于同鬼神抗争,试图支配鬼神。而当代基诺族为追求奔小康的幸福,同样敢于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由此可以看到基诺族文化中人生价值观、幸福观特征一脉相承的历史继承性。

集体是高于个体的客观存在,个人的一切都必须服从集体的需要。集体感与基诺族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民间谚语说:“一个手巴掌,再拍也不响。柴少火不旺,人少无力量。独树不成林,滴水不成河。一块石头做不了锅庄,一块竹笆围不好一间新房。”这种古朴的集体意识在当今仍然存在。每一个基诺族成员从小就耳濡目染,形成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的意识。近年来在基诺山可以看到,一对年轻人举办婚礼,除了本寨绝大多数人参加之外,其他村寨的人也赶来祝贺,参加者达数百人。从婚礼的全过程看,其主要目的当然是向一对新人祝福,同时也是当代基诺族人具有强烈集体观念的一种表现。

基诺族人特有的价值观、幸福观、人生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基本特征,必须转化为对人生信念的理解与追求,转化为行为准则的文化特征。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不是依靠外力的强制,而是使信仰、价值、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人格的核心”,成为引导人们行为的有效方式。使人们的行为合乎社会的标准,这称为行为准则。人们的行为动机是出自对人生信念的理解与追求。当代基诺族人自觉地执行计划生育,就是一个突出的事例。计划生育这一利民政策能够在当代基诺族中得到极好的响应,与人们对人生信念的理解与追求,有直接的关系。当代基诺族民间谚语说:“仔多的母猪瘦,儿多的父母苦。”可以看出,人们以十分现实的观点来理解人生幸福。“树不修剪枝杈多,不计划生育娃娃多。”大多数人以提高下一代的人口素质而不是追求人口数量,来寄托对下一代的希望。这与基诺族传统的务实思维取向,对人生幸福的理解与追求的古老模式,有一脉相承之处。

img140

人从鼓中来   摄影者:张 云

2.神话传说里的哲学内涵:基诺族先民为了生存及繁衍,在积极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条件的长期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世界观,以本民族特有的方式来解释世界是怎样产生的,人类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基诺族谚语说:“神从水出,人从鼓出。”这个创世神话讲述天地万物产生的过程。宇宙间最初全是白茫茫的流水,后来这古老的流水中产生出一个形似蛤蟆的庞然大物。一天,这庞然大物突然裂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力大无比的创世女神“阿嫫腰北”,因此说“神从水出”。其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哲理:认为水是最初形态的物质,创世女神“阿嫫腰北”是从最初形态的物质——水之中产生出来的。这是对世界物质性观点朴素而生动的阐释。

《阿嫫腰北》的故事谈到,阿嫫腰北使用这庞然大物的身躯创造了天地日月,又用粘在她自己身上的尘土及汗水创造了动植物;其中还讲述了洪水神话及创世女神“阿嫫腰北”之死。根据创世女神讲述天地万物产生的顺序,基诺族纪日法以12天为一轮。第一日是水日,称为“已搓”日;第二日是阿嫫晓白的生日,称为“尼嫫”日;第三日是太阳的生日,称为“章”日;第四日是月亮的生日,称为“布罗”日;第五日是星星的生日,称为“尼”日;第六日是天地合拢的日子,称为“帽”日;第七日是草的生日,称为“许”日;第八日是风的日子,称为“赛尔”日;第九日是树的日子,称为“生呵”日;第十日是雨的生日,称为“布合”日;第十一日是7个太阳的生日,称为“西夺”日;第十二日是火的生日,称为“米除”日。这12天一轮的日子名称也是年的名称,均首尾相连,往来相随,以水为首。这些古老的神话中包含下述哲理:

(1)在基诺族古老的创世神话中,折射反映了这样一种朴素的世界观:流水是世界上最初形态的事物,最初形态的事物具有物质性。

(2)在基诺族的意识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从天上的太阳、月亮、星宿,到地上的山川河流,都不是原来固有的东西,而是时间进程中产生的东西。从植物、动物、人类,直到最尊敬的创世女神“阿嫫腰北”,都有产生的过程,都有生有死;世界上没有长存不变的事物。从古老的流水、天上的太阳、月亮,到地上的小草,从最大的东西到最小的东西,都处于出入往来的运动之中。宇宙间没有静止。

(3)基诺族先民认为,宇宙间从水、阿嫫腰北、太阳、月亮、星宿、天地合拢、草、风、树、雨、7个太阳、火等各种事物,其产生及运动过程皆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这就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朴素辩证法哲理,以直观的方式表达了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寓意。

(4)基诺族先民认为,天地万物的运动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而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世界万物产生于古老的流水,先后经历阿嫫腰北、太阳、月亮、星宿、天地合拢、草、风、树、雨、7个太阳、火等产生过程,又复归于水(即洪水神话);但这不是简单的循环。洪水以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比原来高级的发展阶段。

(5)“人从鼓出”的古老传说亦包含有丰富的哲理,它反映了基诺族世界观的特点:“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

基诺族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出入往来,均有其专门的门道:天有天门,地有地门,太阳有太阳门,月亮有月亮门,溪河有河道门,兽有兽门,鸟有鸟门,鼠有鼠门。天门称为“测那阿阔次”,地门称为“迷察阿阔次”,山门称为“而它阿阔次”,河道门称为“促使促买阿阔次”,兽门称为“烧老阿阔次”,鼠门称为“话那阿阔次”,鸟门称为“拿那阿阔次”。自然界一切事物往返出入的运动过程,都依据其专门的“门道”而进行。这就以朴素而直观的方式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世界是可知的。天地万物的运动都各有其规律性,这些规律(基诺族先民称为“阿阔次”)是有可能被认识和掌握的。

3.道德观:基诺族是一个勤劳而又朴实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进而发展成为自己的传统道德。这些传统道德虽然不免带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以及长老制的痕迹,然而正是这些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风尚,使他们这个民族有了判断是非的标准,从而产生了他们本民族的道德文化,维系了他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基诺族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道德风范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据一些当年曾经在基诺山工作过的老同志回忆:那时他们外出是从来不用锁门的,所考虑的只是防鼠,因为衣物常常会被老鼠咬坏,有些时候群众下地劳动,往往会把穿多了的衣服和不必要的工具放在路旁或挂在路边的小树上,待收工返回时再取。这些东西无论放多久,都不会被人拿走。这是人们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并自觉遵守的习惯。

此外是他们勤劳朴实、团结互助的道德风貌。在基诺族中不劳动的人除非是丧失了劳动能力;即使是寨中的长老,他们也是不脱离生产劳动的;就连孩童,他们从五、六岁起,男孩即跟父亲钻密林、爬陡坡,学习狩猎和竹篾加工技术,练就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女孩则跟随母亲采集野菜,纺线织布,料理家务,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再就是他们尊老爱幼的风尚。有人说基诺族尊老爱幼是与他们的长老制相联系的,这话自然有一定的道理。在基诺族中长者当受其敬,少者当受其爱已经形成社会风尚,不仅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比较和睦,而且在社会上也很少有打架斗殴,虐待侮辱他人之事。在家庭里青壮年男女对长辈尊敬,对孩子没有棍打辱骂,有什么好吃的也要先给老人和小孩吃,夫妻间相互尊敬,出门时,夫妻同行,妻子一般要走在前,丈夫走在后面起保护作用;婆媳间、儿媳间、兄妹间相互关心和爱护,即使一个家庭有几十人乃至上百人,也能和睦相处。缺粮时,首先保证老人和儿童不挨饿;走路、进屋、吃饭都要先让长者,看见长辈背重物,年轻人要自觉帮助长辈;长辈对年轻人给予关心和爱护,在生产上给予指导,在生活上给予关心,从不任意伤害他人。

基诺族传统道德代代相传,耳濡目染,使全民族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的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相融合,使基诺族的道德风尚既体现了民族特点,又有很强的时代感。

4.生命观:基诺族的婴儿出生后的尿布必须在太阳落山前收回来就是为了婴儿舒适和温暖,产后一个月内丈夫不与产妇吵架,家内人不能吵架,忌讳丈夫与产妇性生活,本是有益于产妇身心健康的原始生育知识,但所有这一切都属于生命神圣禁忌。有些禁忌可以会意,而有些禁忌寓意深沉,难以知其底里,这可以用以下三则为例:

一是婴儿一出生就验观性别呼唤其名;二是婴儿分娩要在阳台,再进入生命柱下住至婴儿脐带疤脱落,然后再至正厅住至30天(满月)才进入父母居室;三是不满月的婴儿夭折后父母家人不能哭,更不能葬入公墓。

基诺族的人生观是世上有人、鬼两界,只有满月后的婴儿才算人,未满月的婴儿尚处于人鬼之间。有了这一核心人文信仰,以上三则的终极原因也就迎刃而解;不满月的婴儿夭折大人或父母不能哭,不葬入公墓,其中原因就是婴儿还未成人,他(她)还处在“鬼”界;婴儿降生辨别性别后马上呼名的原因,是人不为之命名鬼就抢先为之命名;而婴儿降生后三次移位至满月才入住父母居室,则是婴儿由鬼到人的神性过渡过程。一句话,传统人观或生命信仰是基诺族生命诞俗禁忌存在的依据。正因此与禁忌相伴的基诺族诞俗的人文核心是鬼到人的过渡,才使它构成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神圣的生命诞辰类型和神秘型。

基诺族的神秘型诞俗的个性鲜明,人文内涵丰富,即使从只提出的问题文本亦可得知,它同与之相对喜庆型诞俗并存,也丰富了人类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比如:有关生命礼仪的经典出于法国人类学家、民俗学者A.范.热纳(1873~1957年),是他“创造了‘过渡礼仪’一词,并提出了礼仪包括3个可分辨而可以连贯的要素:份、转、合”。这一广为人知的经典在解释成年礼、婚礼时十分妥帖的证据,故一本民俗学大作就曾明确指出:“人生礼仪三阶段”(即前“过渡礼仪”,“分、转、合”三要素的别称,以下简称“三阶论”)。从以上三个问题而言,基诺族婴儿降生后即辨明性别呼名、竹刀断脐、棉线扎脐、冷水洗婴,此间婴儿未着地,一直由接生婆抱住,由此可谓新生命的诞辰被习俗化的自然起点,接着是“分”,离开分娩生育的阳台后产妇和婴儿一道入住在生命柱下住至脐带脱落,此间禁忌细节也在前文中提过诸多,象征着婴儿迈出了由鬼到人间的关键第一步,进入第二阶段论的“转”,即移居正厅火塘边住至满月,表示婴儿取得人权资格,再进入第三阶段论的“合”,即婴儿被产妇抱入父母居室常住。显而易见,正是基诺族的一系列细节,为生命诞俗过渡的“分、转、合”三段论提供了可分辨而连贯的生动证。它还可以说明,新生儿在诞礼中确实“没有任何社会行为”。

img141

寨边的牛角   摄影者:张 云

基诺族的观念中人只有生和死。民谚说:“芭蕉砍头后有生,人们有生就有死”,但是因为其他民族的生命礼仪“过渡”是以生为始,以死为终,故后人又发挥之为“人生如竹”,即有直接竹节状过渡的特征。这看似符合自然规律,但却与无文字的基诺族生命礼仪的特征相反,因为基诺族的生命观念中“生不是始,死也不是终”。婴儿满月后才是人生的“始”,人死后不是“终”,而死后的灵魂还在人们周围缠绕,家里人生病或是生产劳动不顺,就祈求死后的老人回来,保佑家人平安归顺,因为死后的(阿匹、阿普、阿布、阿嫫)同居与故友和死去的老人同在宇宙阴间里安家,享受着祥和幸福的天伦之乐,每逢“特懋克”节都要回来,家里有喜事、哀事、建房造屋都要回来。上述的生死两方的“分、转、合”之间具有可分辨且有连贯的种种人文环节,可以相互对接。换而言之,基诺族的过渡礼仪不是直线的“人生如竹”,而是曲折的人与魂的生命延续。不过,这对过渡礼仪经典而言,无疑是一种完善,只是在容待他日专论而已。总之,濒危人文观法进一步探究基诺族神秘型生命诞礼,富有文字前原生民族的人文个性,也是对人类文明共性的一种丰富,其学术价值非凡。

5.生态观:基诺族是一个很讲究保护生态平衡的民族。民谚说:“山有山神、树有树神、兽有兽神”,人们对起伏不定的大山和森林作祟和敬仰,可以进一步说明了基诺族的保护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真实体现。“有山就有林,有林就有沟,有沟就有水,有水就有粮,有粮就有人。”之所以,人们就以生存必由“山和林”先行为定律,为了保护寨子附近箐沟河流或者水井,小孩跟随着阿匹、阿普到箐沟背水,阿匹开始对小孩传授保护水源林的通俗易懂的知识,山是“搓纳阿色”的子孙,树是“额塔阿嫫”的后代。不能在箐沟附近大小便,否则“雷公公”用拳头砸脑袋瓜儿,不能用刀砍附近大小树,否则“树公公”用树枝抓住你不放。如果建屋造房时需要砍树就必须由寨老通过协商允许后方可进山,砍大树做屋梁柱之前都要举行祭祀仪式,求树神保佑家人出入平安、不病不疼。作为大鼓,木质的选择是非常鲜明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也是保护树木不滥砍乱伐的具体表现。基诺山多为沟谷河流,寨子村边自然风光甚美,森林郁郁葱葱,随处可见参天大树,但是,从古至今的基诺族制作木鼓只选择红毛杆树作为大鼓,不是就近就便放倒一棵大树就来制作大鼓,而是通过对树木的更加具有祭祀的一种行为色彩,不但以传统的宗教信仰接轨,体现出真正的“树木与人”生态文化精髓和精神内涵,使“司土”——大鼓的生态文化资源生息繁衍,保存其传统独具风格,具有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展现了基诺族的生态观和传统丰厚的文化底蕴。农耕文化——刀耕火种山地农业生产采用轮作制,轮作时间有一定的年限,比如巴卡、亚诺、巴亚等寨子,刀耕火种新地的轮作时间是13年为一轮。按照惯例每氏族就有13片山地,每年砍伐其中的一片,一般耕种一年就丢荒,13年后这里长成了茂密的森林,再砍伐种植。

另外,基诺族成年男人狩猎也有原则和规矩的,并非见鸟打鸟、见禽射猎和无辜杀伤猎物等。狩猎遵循民谚里所说的“兽有兽神”这一古规,比如,不猎杀猴子,因为在基诺族把猴子看成是人类先民;不猎杀乌鸦,因为基诺族把乌鸦当做守在山地里做伴的客人;不猎杀野牛,因为野牛会刻薄家人性命;不猎杀老虎、熊猫和大象等。

从上述的生态观来看,基诺族传统文化根基上,在基诺山区文化和丛林文化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形成今日的民族风韵,其先民经历了狩猎生活,原始农耕和一般的谷物劳作,在精神生活上,也经历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巫术活动等阶段。另外,农耕文化的传入虽对基诺族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不会完全改变基诺族原有的对阿嫫腰北、玛黑·玛妞心理敬仰与传统的习俗。所以,基诺族悠久的“司土呙”原生态传统舞蹈中,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大鼓舞本体从传统至今现代大鼓舞中没有成形的音乐,而是本身把大鼓作为舞蹈的音乐,敲起大鼓时富有节拍和韵律都在鼓的本身里,舞者把鼓声作为音乐,自然、刚劲地用肢体来表达出内心的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