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西贺兰地域区

河西贺兰地域区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河西贺兰地域区河西贺兰地域区主要包括今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内蒙阴山以南及陕西北部横山东西这一地区,是沙陀、甘州回鹘、内迁党项活动及西夏立国后疆域所辖之地。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即张掖河从这一地区中部穿过,流入居延海。由于黄河与贺兰山的共同作用,在山的东西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河西贺兰地域区_宋代西北民族文献与研究

第一节 河西贺兰地域区

河西贺兰地域区主要包括今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内蒙阴山以南及陕西北部横山东西这一地区,是沙陀、甘州回鹘、内迁党项活动及西夏立国后疆域所辖之地。

一、地理位置

西夏疆域辽阔,“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肖关,北控大漠”[1],超过了《宋史·夏国传》所载“方二万余里”的范围。夏国初期疆域实际约576880平方公里[2],此后虽有所增减,但变化不大。文献中所载夏国的四至,扼要、准确地描绘了夏国的地理位置,用现代科学方法测量,大约地当东经93°—111°,北纬36°—43°,位于亚洲内陆东部边缘,地处荒漠气候带上。

二、地形地貌

这一地区的地形构造是以昆仑山系东端山脉及其余脉为骨架,由河流、湖泊、沼泽、湿地、平原及干山、荒漠等不同地貌共同构成。

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脉是昆仑山系向东方的延伸,在祁连山北麓,顺山势走向河西走廊绵延千里。河西走廊的北面由西往东排列的主要有北山、马鬃山、包尔乌拉山、合黎山、龙首山等,河西走廊的南面是祁连山,称为南山。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东西长13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不等,北山山地之北是大面积的沙漠与戈壁,其地相当于今内蒙额济纳旗和阿拉善旗境,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覆盖着大部分地区,其余为干旱戈壁,植被稀疏。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即张掖河从这一地区中部穿过,流入居延海。居延海一带地形最低处为884—851米,过居延海往北,地势渐高,往东地势亦渐升高至狼山、贺兰山。

贺兰山是祁连山北折的余脉,南北走向,把西夏全境分为东、西两部,山以西为右,以东为左,即行政区划上的左、右厢。贺兰山北端近临阴山山脉的西段狼山。阴山山脉东西千余里,背朝蒙古高原,南麓峻陡,下临河套平原,贺兰山南端偏东是黄土层堆积深厚的陇山。陇山主脉在陕西陇县境内,西北东南走向,北抵萧关,南至清水县境,南段称大、小陇山,北段称六盘山,即今宁夏南部山区。六盘山的北端天都山曾被西夏长期占领,是西夏出攻陇山内外的基地。陇山顶部平坦,古称陇坻,西夏时期,是党项、吐蕃与宋人错居杂处之地,也是三方竭力争夺的地区。

陇坻东侧,由北向南的马莲河谷,是宋朝输往灵州(今宁夏灵武)的粮道,夏宋间多次交兵于此。陇坻北段就是六盘山向东逸出的横山山脉,横亘于陕西北部,是当年夏宋界山。陇坻北端即是黄土高原与祁连山山地、腾格里沙漠结合部。而祁连山、北山山地与贺兰山、阴山连缀成形状大致如img2的曲尺线,则把西夏境内的荒漠地与草原农耕地划分开来。曲尺线以外即北侧、西侧是荒漠,以内是耕牧区。在贺兰山以东,阴山以南,祁连山东南,陇坻与横山也可连成与上述曲尺线近似而平行的曲尺线,把汉族农业区与少数民族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分隔开来。黄河在今兰州市北面入夏境,依贺兰山、阴山及山西高原的地势规定,走了一个“几”字形的大弯曲,给西夏形成了富庶的兴灵平原(今称银川平原)。两道曲尺线之间的区域及其流经其间的黄河大转弯是西夏人生存的主要空间。

三、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

环绕地球一周,宽幅在南、北纬150°—50°之间有一个荒漠气候带,西夏的版图正处于地球上的荒漠气候带中。在这个气候带内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腹地断断续续分布着大片沙漠、戈壁。由黑海东岸起,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境内有卡拉库姆沙漠,在中国南疆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疆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在内蒙西部、河西走廊以北有巴丹吉林沙漠、库布齐沙漠,河套南部地区有毛乌素沙漠等。自新疆以东到河套内外的沙漠正处在当年西夏的疆域内,这些大片沙漠构成了西夏疆域的荒漠地貌和荒漠气候。从欧亚大陆两岸登陆的海洋暖湿气流,几经地形抬升和长途跋涉,空气含水量减少,加之在山脉背风面有持续增湿下沉作用,就在内陆形成干燥少雨、寒暑交替的温带荒漠气候。由于气候干燥,终年少雨或无雨,气温、地温日差与年差较大,风沙活动频繁,在这种气候之下,植被稀疏,生态脆弱。这种特殊的地理、自然条件,将这一地区分为河套灌溉农业、农牧相兼半农半牧、荒漠与半荒漠牧业三大生态区,又可分为山林、坡谷、沙窝、平原、河泽五种自然地理类型[3]

(一)河套灌溉农业生态区

河套灌溉农业区位于贺兰山、阴山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一个断陷的冲积平原上,即今宁夏北部的西套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

屹立于兴灵平原西侧的贺兰山是西夏人崇拜的神山之一,《圣立义海·山之名义》谓:“贺兰山等,冬夏降雪,有种种林丛、树、果、燕荑及药草。藏有虎、豹、鹿麋,挡风蔽众。”由于黄河与贺兰山的共同作用,在山的东西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观。贺兰山西侧是戈壁荒漠,东侧是兴灵平原。在贺兰山的护卫下,腾格里沙漠的烈风流沙不能侵入,阻挡住腾格里沙漠的东移,也削弱了冬季寒流的侵袭,平原上田畴千顷,渠道纵横,被称为“塞上江南”。在靠近会州(今甘肃靖远)黄河两岸的卫理州(今宁夏中卫)和鸣沙州(今宁夏中宁)一带,由于引黄灌溉,形成绿洲,今称卫宁平原。蜿蜒横贯西夏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滋润着山地牧场与河谷平原,致使西夏人既享浇灌之益,又获舟楫之便,成为塞上江南,其地负山阻河,又得军事之利,故能立国近二百年,与宋、辽、金国抗衡。

狼山是阴山山脉的西段,黄河北流至狼山脚下。阴山山脉南麓断层陷落为河套平原,平原分为东西两部,西部即今内蒙古后套平原,东部即今呼和浩特平原,又称土默特平原,在西夏境外。阴山山脉是古代南北交通的障碍,由于它横亘沙漠之南,所以南麓生态环境明显优越于北麓。

(二)农牧相兼的半农半牧区

这一生态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及东起天都山西至横山的宋夏沿边地带。

酒泉的黑山与民乐的大黄山横向断块隆起,将河西走廊分割成三个内陆平原,即疏勒河水系的敦煌平原,黑河水系的酒泉平原,石羊河水系的武威平原。发源于祁连山的56条大小河流汇成祁连山内陆水系,其年出山总径流量约65亿立方米[4]。诸多河流使河西走廊形成了一连串的绿洲,享有灌溉之利,而一些从祁连山向北逸出的支脉环抱绿洲构成一些小盆地,又从而形成了与荒漠气候不同的局部温湿气候。从祁连山发源经凉州境的主要河流有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这六条河流经的缓斜谷地是天然的牧场,六条河汇入石羊河,而石羊河又流注入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之间的白亭海。在今武威地区南北流向的大小河流计有三十条,这诸多河流呈扇状展开,形成享有灌溉之利的武威绿洲、民勤绿洲。石羊河两岸与白亭海附近历来为游牧民族的驻牧之地。西夏占领凉州之前,吐蕃六谷部就曾在此驻牧。

源出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以南山中,经过这二州境的河流主要有山丹河、洪水河、黑河、北大河等,诸水在合黎山前汇入弱水,这即《尚书·禹贡》所谓“导弱水至于合黎”,然后环山北去,注入居延海。弱水因其水色深玄,又名黑水,其众多支流在甘、肃二州南部形成了面积更大的绿洲。源出祁连山的疏勒河与党河沿岸,自汉代以来就被开垦成平川之地。党河北流经西夏时的沙州境,利用党河水灌溉沙州附近的农田。

祁连山不仅为河西走廊提供了天然屏障与丰富的水源,而且自身又是优良的天然牧场。《西河旧事》谓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失二山,乃歌云: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5]。焉支山也是河西名山,一作删丹山、燕支山或胭脂山,以山上产胭脂草而得名。位于甘肃省山丹县东南,东西百余里,南北20里,“亦有松柏五木,其水草茂美,宜畜牧,与祁连山同”[6]。西夏时期,这里生态保持良好,祁连山“山高,冬夏降雪,雪体不融。南麓化,河水势涨,夏国灌水宜农也”。而焉支山上“冬夏降雪,炎夏不化。民庶灌溉,地冻,大麦燕麦九月熟,利羊马,饮马奶酒”[7]。因此,河西走廊曾经是甘州回鹘、凉州吐蕃的生息繁衍之地,西夏奄有河西走廊后,又成为西夏的粮仓和育马的牧地。它们均是构成河西走廊农牧生态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酒泉西经敦煌(今甘肃敦煌)至玉门关地多沙碛,正如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所云:“酒泉西望玉关道,千山万碛皆白草。”[8]瓜州“地多沙碛,不宜于稼穑,每年少雨,以雪水溉田”[9]。实际上酒泉、敦煌是宜于农耕的沙漠绿洲。

东起横山西至天都山的宋夏边界,既是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带,又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交汇处。这里山脉绵亘,水草丰美,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半农半牧区。横山山脉是一条宽阔的黄土丘陵地带,也是陕北高原大部分河流的发源地,北麓河流主要有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通称横山)北坡的无定河及其支流,大理河是无定河较大支流,大理河谷与无定河谷均为西夏攻宋的通道,无定河及其支流灌溉着河谷两岸的沃土。西夏王朝的前身夏州政权的世袭领地夏(今陕西横山西)、银(今陕西横山东)、绥(今陕西绥德)、宥(今陕西靖边西)、静(今宁夏银川南)五州之地就分布在无定河沿岸。横山地区山坡益于畜牧,有的山岭还分布有松、柏、桷等林木。由于河流的冲刷与切割,形成的无数河谷小平原适于从事农耕。居民蕃汉杂处,其中被称为“山讹”的党项人善畜牧,勇战斗。横山地区是西夏东南部重要军政与经济基地,西夏攻宋精兵粮秣皆出于此。

元昊离宫所在的天都山,是“畜牧耕稼膏腴之地”[10],这里“多树种竹,豹、虎、鹿、麞居,云雾不退。谷间泉水,山下灌溉也”[11]。天都之西的怀戎堡本是西夏大麻川,其地“东南曰屈吴山、大神山、小神山,皆林木森茂,峰峦耸秀,山涧泉流数派”,而其“西南白草原通会州,北有宝积山,产石灰、铅、铁。……堡之西南百余步有泉眼涌出,渊澄甘洌,止而为湖,不徒有玩赏之景,民田灌溉实赖其利”[12]

(三)荒漠与半荒漠牧区

这是由鄂尔多斯与阿拉善两大高原组成,是西夏境内最大的生态区域。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黄河“几”字形大湾以南,东、西、北三面环河,南面以长城为界,海拔在1200—1600米之间,西北部略高,向东南缓倾。高原沙漠面积大,地表粗糙,干旱少雨,多风沙。西夏时期,鄂尔多斯沙漠已延伸至横山边缘,“横山之北,沙漠隔限”[13],过横山即沙碛不毛之地。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了鄂尔多斯南缘的毛乌素沙漠:“予尝过无定河,度活沙,人马履之,百步之外皆动,澒澒然如人行幕上,其下足处虽甚坚,若遇其一陷,则人马駞车应时皆没。至有数百人平陷无孑遗者,或谓此即流沙也。又谓沙随风流,谓之流沙。”[14]这正是今天陕西横山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交界处的“活沙区”。鄂尔多斯西南边缘的沙地,地势较高,缓坡、丘陵、沙丘、洼地交错分布,时人谓之“旱海”,又名“瀚海”,在灵(今宁夏灵武)、韦(今宁夏同心东北)、盐(今陕西定边)三州之间,周七百里,故又称七百里旱海,旱海中难得水泉。元丰四年(1081),宋朝五路伐夏时,宋军曾越旱海至灵州,随军西征的张舜民有诗曰:“青冈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15]

这里也有许多宜于畜牧的有利条件。一是地下水资源丰富,虽“少水泉,可掘沙为井”,“地卑湿,掘丈余则有水”[16]。而且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1—3克/升[17],可供人畜饮用。二是沼泽湖泊众多,北部的库布齐沙漠固定半固定的沙丘间,因承压的缘故,有泉水涌出,形成植被茂密的沼泽草地[18];中西部风蚀洼地湖泊众多,有水草;南部毛乌素沙地,大部分沙丘为半固定状态,丘间洼地水草丰美,是我国沙漠水资源丰富地区[19]。宋元丰四年(夏大安七年,1081年),北宋五路伐夏时,宋军“渡无定河,循水北行,地皆沙湿,士马多陷没”[20]。充分说明西夏时期,这里存有大片沼泽地带。

鄂尔多斯地区较好的生态环境,为党项民族发展畜牧经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党项人迁入这个地区不久,便部落兴盛,形成了著名的“平夏部”,为以后西夏国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阿拉善高原东起贺兰山,西至玉门,北与蒙古国相邻,南经合黎山、龙首山与河西走廊相接,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由南向北缓倾,最低处居延海海拔620米,沙漠戈壁构成高原的主要景观。沙漠气候恶劣,冬季寒风凛冽,夏季酷暑如焚,据《蒙古志》卷1《沙漠》记载:“秋冬间劲风一起,扬沙拔木,故沙漠中无大树,惟夏雨潴低地,则刚草丛生,高至数尺,质如铁线,以能御大风,故得独存,漠中植物,此为最大。”

阿拉善高原东南部的腾格里沙漠,交错分布着湖盆、草滩、沙丘、山地、平原,其中沙丘面积占71%,湖盆、草滩占7%。[21]巴丹吉林沙漠分布于西南边缘,沙丘虽为流沙,但沙山之间仍有144个内陆湖泊[22],湖泊四周植被分布,有海韭菜、海乳草、芦草、芨芨草等盐生草甸及白刺沙滩[23],这些地区主要用于放牧,是畜牧业基地。高原东北部为乌兰布和沙漠,宋太平兴国六年(981)五月,王延德出使高昌,经鄂尔多斯高原渡黄河,穿行“六窠沙”即乌兰布和沙漠时,“沙深三尺,马不能行,行者皆乘橐驼。不育五谷,沙中生草名登厢,收之以食”[24]。表明宋朝时,这里已严重沙漠化。

阿拉善高原的北部是一望无际的戈壁,直到居延海景观才有所改变。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自南向北流,至下游分两支注入东、西居延海。从居延海湖积物的分布情况可知,历史上居延海曾达到2600平方公里,后来逐渐缩小。至20世纪40年代时,东居延海周回约150里,水色碧绿鲜明,有鱼,“海滨密生芦草,粗如笔杆,高者及丈,能没驼上之人,极似荻苇,入秋,芦花飞舞,宛如柳絮,马、牛、驼群,随处可遇”[25]。鸟类亦多,天鹅、雁、鹤、水鸡、水鸭等栖息海滨或水面。西居延海周回约300里,“水因含碱过重,其色青黑,距水滨十里,即为湿滩,人畜不能进,亦无水草,水味苦”[26]。居延海地区是西夏黑水镇燕军司所在地,根据该地出土的西夏文书可知,西夏时期,这里水草丰茂,畜牧业与农业均很发达[27]。考古调查发现额济纳河下游临近居延海的额尔古哈拉地方,有西夏时代的瓦砾与陶瓷片,说明这里曾是西夏的屯垦区,该地出土的元代屯垦文书中就有不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党项人姓名[28]。黑水地处沙碛,“地土多系硝碱沙漠石川,不宜栽种”[29],生态环境异常脆弱。

总之,在这一生存区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不同的生态环境,使这一地区蕴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内迁党项族的崛起,西夏的立国及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生存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