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西的王侯墓

河西的王侯墓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河西的王侯墓长达222年的汉代长沙国,先后有5位吴氏国王和9位刘氏国王,还有不少王子王妃。作为臣相级别的马王堆汉墓,葬品如此丰富令人惊叹,王侯墓应更加奢华。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河西象鼻山挖掘出规模宏大的西汉王墓,墓主为长沙国第五代王靖王吴著。这种漆器镏金的奢华作法表明墓主的高贵和富有。该墓还出土了璧、珪等玉器,玉珪作为汉代高规格的丧葬礼器,在湖南也是首次发现。
河西的王侯墓_乡土湖南

河西的王侯墓

长达222年的汉代长沙国,先后有5位吴氏国王和9位刘氏国王,还有不少王子王妃。作为臣相级别的马王堆汉墓,葬品如此丰富令人惊叹,王侯墓应更加奢华。几十年来,湖南发掘了数座汉代王侯墓葬。这些墓葬虽大都已被盗墓者光顾过,但还是出土了大量文物,为研究长沙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再现了汉代灿烂的湖湘文明。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河西象鼻山挖掘出规模宏大的西汉王墓,墓主为长沙国第五代王靖王吴著。墓坑长20.55米,宽18.5米,深7.9米,由通道、题凑、外椁、前室、外回廊、内回廊、棺室和套棺组成,通道、前室、回廊、棺室间都有门扉相通,俨然地上宫殿的缩影。该墓采用了马王堆汉墓没有的“黄肠题凑”墓葬形式。据《史记》、《汉书》记载,“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属“天子之制,由东园掌管”。梓宫指梓木制作的寝宫;便房,即偏殿,是帝王墓中供吊祭者休息用的侧室;“黄肠”指树心为黄色的柏木,“题”为“额”,“凑”为“围聚”之意,黄色的柏木头端朝内,凑聚在墓室周围,故名“黄肠题凑”。吴著墓“黄肠题凑”所用柏木枋千余根,耗木材约500立方米。该墓虽在唐代被盗过,但出土文物仍很丰富。

1978年,在长沙咸嘉湖北岸陡壁山发掘了大型汉墓,墓主为长沙王妃曹巽,出土的三方玉印制作之精美,堪称汉印之冠。墓虽在唐代被盗过,但仍出土了玉器、玛瑙、水晶等珍贵文物300多件。其中,出土的150余件漆器造型、纹样与马王堆汉墓漆器类似。唯胎质以夹纻胎占多数,有的在器表施金银箔花,这种差异可能与墓主的王后身份有关。[1]在墓道与墓室之间有一对人偶,双臂平伸,阻拦于墓室之前。人偶头部为木质雕刻,其余为泥胎木骨,头插鹿角,身着彩绘,屈膝坐于竹垫之上,高88厘米,造型生动,为汉代雕塑珍品。墓旁有三座附葬坑,分别为庖厨俑坑、车马坑、陶牲俑坑。牲俑高4~16厘米,牛健,猪肥,鸡巧,龟笨,皆惟妙惟肖。

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河西咸嘉湖南岸望城坡古坟垸(今湖南财专校园内)发掘了西汉长沙国某王后渔阳墓。该墓虽在汉、唐时被盗掘过,但仍出土了2000余件文物,有金扣饰、上乘玉器、大型玉璧、漆器、陶俑等,数不胜数,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掘之一。该墓出土了一种早已失传的木质五弦乐器“筑”,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的“筑”乐器出土实物。相传,燕国勇士荆轲刺秦王曾在易水击“筑”悲歌,用的就是这种乐器。该墓亦有“梓宫”、“便房”,其“黄肠题凑”为柏木枋,每根长70~74厘米,宽、厚各47厘米,围绕棺椁四周层层垒积,每层60根,共7层。

1999年,考古专家在湘西沅陵虎溪山发掘了一座西汉侯墓。据墓中出土的玉玺得知,墓主吴阳为第一代沅陵侯,也是第二代长沙王吴臣之子。据史载,吴阳于公元前187年受封沅陵侯,公元前162年卒。该墓白膏泥密封不严,柏木棺椁经不起沤泡,不少文物化为泥水。虽未曾被盗,但墓主尸骨无存。有斜坡墓道与墓室相通,除主墓室外,还有南、北两耳室。共出土漆木器、陶器、铜镜、玉印章、玉璧等500余件,竹简近千支。器物制作精致,有大量针刻花纹图案。竹简文字清晰可辨,字体精美,其内容主要有黄籍、日书、美食方三类。黄籍,是中国早期的户口、田亩、赋税登记册,该墓出土的黄籍记载了沅陵侯国所属各乡的户口人数及历次调查统计的情况;日书,是记载了秦末汉初大量历史事件的占卜文字;美食方,即宫廷菜谱,记载了各种食物选料及其加工方法,填补了古籍没有食物制作流程记载的空白。

2006年3月至10月8日,考古工作者又在望城风篷岭发掘了一座级别很高的西汉晚期长沙国王后墓。考古人员发现了盗墓洞以及散落其中的4件文物:贴金玉饰、镏金青铜羊镇、青瓷碗、青瓷双唇坛。前两件做工精美,设计巧妙,为古墓原有陪葬品;后两件为盗墓者遗弃物,为隋唐故物。可见,该墓曾在隋唐时被盗过。该墓也采取“黄肠题凑”帝王墓葬制,墓室周围垒砌有84厘米长、34厘米见方的柏木枋。古墓由墓道、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长10.7米,宽5.6米,与西汉前期的斜坡式墓道不同,为台阶式墓道。墓坑平面布局与西汉早期的“甲”字形不同,呈“中”字形,长19.6米,宽14.8米。墓室结构复杂,椁室分为9个互不相通的小室。两层漆绘套棺,位于主室南部。棺内尸体腐朽,只剩牙齿和趾骨,无法辨认墓主年龄和性别。在墓室及棺椁内出土了200余件珍贵文物,主要有青铜器、玉器、漆器、丝织品、铁器等。其中,青铜器共30余件,有灯、鼎、钟、壶、镜等。一盏铜灯圈足上镌有“铜灯高二尺重廿二斤七两长沙元年造”铭文,虽不知“长沙元年”为何年,但可以肯定这种纪年方式与汉朝中央政府不同。出土的漆器约80件,有案、盘、乐器、耳杯等,多红地黑彩,装饰有卷云纹或变形的花鸟纹等,花纹线条流畅、色泽鲜艳,比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更为精细和精美。有些漆器采用了铜扣(器物口缘围一圈铜条)和“平脱金饰”的工艺。所谓“平脱金饰”工艺,是指在漆器素地上贴以金箔片裁成的花样,再于上面髹漆数重,然后研磨打平,直至金箔花纹露出。这种漆器镏金的奢华作法表明墓主的高贵和富有。有一张漆盘写有“张姬耢磐”,有3件漆耳杯用朱漆书写“长沙王后家杯”,由此可推知墓主应为长沙国王后张氏。在墓室内发现了五铢钱,这表明墓主生活在汉武帝公元前118年发行五铢钱之后,也就是说她不是吴氏长沙国王后,而是刘氏长沙国王后。墓中发现了19枚金饼,每枚直径6厘米,重250.5克,上有“V”形符号,纯度很高。这是湖南首次大量出土汉代金饼。250克相当于汉制1斤,这些金饼是当时的“上币”,与铜钱一起流通。该墓还出土了璧、珪等玉器,玉珪作为汉代高规格的丧葬礼器,在湖南也是首次发现。尤其是发现了大量破碎的错金玉片,每块玉片上凿有相似的小孔,玉片镶嵌有暗绿色的透明水晶。据专家推断,这可能是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丧葬殓服“金缕玉衣”的残片。

【注释】

[1]伍新福.湖南通史·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18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