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再现魏晋墓

再现魏晋墓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曹魏时期的墓葬恰恰就缺少这种带有文字诸如墓志之类的东西,这是由于当时的埋葬习俗造成的。按照正常推理,这里是曹魏时期的政治中心之一,是曹操封国的都城所在地,因此在这里发现曹魏墓,是再正常不过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据我们考证,薄葬制度在曹魏一朝是得到了严格执行的。根据曹魏墓中一般没有金银铜等器物随葬,随葬物品较少的特点,这应该是一座典型的西晋时期的墓葬。

四、再现魏晋墓

在固岸,出土有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的各个朝代的墓葬,涉及朝代十多个。那么,为什么我们在这里将曹魏墓葬和西晋墓葬单独提出来,作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向大家详细介绍呢?

在开始之前,我要向大家说明一下理由。

七十二疑冢的传说,让曹操墓变得扑朔迷离,也给曹魏这一朝代的墓葬披上了神秘面纱。曹魏时期的墓葬到底是什么样子,成了人们热炒的话题。由于出土太少,对之不甚了解,任何涉及这个时期的东西都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三国时,这里是曹操的封地,是曹操的重要根据地。固岸在邺城的近郊,在这里发现曹魏墓葬,更容易让人们和曹操墓联系在一起。

因此,当一些记者听到固岸墓地发现曹魏墓葬时,就认为发现了曹操墓地,或认为它们和神秘的曹操墓一定会有关系。这些墓是不是和曹操墓有关系呢?你们是不是发现了曹操墓?成了近一段时间人们向我询问最多的问题。

由于固岸墓地的发掘,社会上掀起了有关曹操墓的话题,网络上更是疯传曹操墓的一些情况。

那么,曹操墓到底是什么样子?目前,还没有人能够真正说清楚。如果没有确凿的文字出土,即使将曹操墓打开,放在面前,相信你也认不出来。而曹魏时期的墓葬恰恰就缺少这种带有文字诸如墓志之类的东西,这是由于当时的埋葬习俗造成的。

墓志是随葬记载墓主传记的文字,多刻于石和砖上,个别也以铁铸或瓷烧成。内容包括墓主姓名、家世、生平事迹和韵语颂辞等。东汉晚年和西晋墓中或有与墓志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但皆不自名墓志。北魏以后,方形墓志始成定制。下底上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所记内容真实,可作历史资料,也是确定墓葬年代的依据。

那么,我们又该通过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呢?这就必须先了解曹魏时期墓葬和随葬文物的特征,有了这些文物作为参考,你的心里就会亮堂许多。

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曹魏时期的墓葬发现的非常少。截止到今天,全国范围内有明确纪年的曹魏时期的墓葬,仅有洛阳地区的正始八年墓一座。那些不能完全确定、但是经过专家研究,认为接近于曹魏时期的墓葬也只有寥寥的几十座。按照正常推理,这里是曹魏时期的政治中心之一,是曹操封国的都城所在地,因此在这里发现曹魏墓,是再正常不过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是实际情况却是,过去这里从未发现曹魏时代的墓葬,也足见其稀少和珍贵了。而今天,我们在固岸墓地能够发现这一时期的墓葬,可以填补那个时代的空白,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了。

有人不禁会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说起来,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曹魏是介于汉晋之间的王朝,存在的时间太短,来不及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征,缺乏自己的特色,很难加以辨别。

由于它处于从东汉向西晋的过渡时期,其墓葬出土的器物,往往既有两汉的因素,又有西晋的影子。这几个时期的文物有许多共性,一般人是很难区分开来的。即使有所出土,如果没有文字明确证明,在判定它们的性质时,有的人或将其误归到东汉墓中,或将其划归到西晋墓里。

另一方面,曹魏政权推行的是一种薄葬制度。曹丕提倡“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就是在修建墓地时,要因山势而建,不立碑刻,不建享殿、神道,不建陵园。由于这种墓葬因地势而建,表面上不起坟冢,也缺乏其他标志性建筑,就使墓地和周围的环境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加之墓室内不放墓志,结果给后人的认识和研究增加了许多困难。

据我们考证,薄葬制度在曹魏一朝是得到了严格执行的。魏文帝曹丕在建国初期,就明确提出了这种要求。为了更好的推行这一命令,他亲自下令推平父亲曹操陵墓上的封土,拆除其地面上的建筑,使车马还厩,衣服还府。为了防止大臣们在这一问题上的反复,他曾严厉告诫大臣:“若违此诏,妄有所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

由于这是自上而下推行的一个运动,于是上行下效,老百姓和一般官僚的墓葬中,一般只随葬一些简单的“瓦器”,很少有随葬金银铜玉等贵重物品的现象,更不敢违制放置墓志之类的东西了。

这种行为的结果,就造成了一代墓葬的神秘缺失,就连曹魏时期的皇陵都鲜有发现。现在能知道的曹魏皇陵,仅有位于洛阳市汝阳县埠云乡茹店村魏明帝曹叡的高平陵,但仍缺乏考古资料的证明。

然而,西晋时期的墓葬就大不相同了。这一时期的墓葬已完全摆脱了两汉时期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但是它的这种特点是在曹魏墓葬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它脱胎于曹魏,还不可能完全摆脱曹魏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文物多少带有曹魏时期的影子。反过来说,就是曹魏时期的墓葬已经有了后来西晋的一些特征。虽然,曹魏时期的这种墓葬发现的非常少,但是,通过研究发现较多的西晋墓,将它们和东汉墓葬进行详加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交叉点,曹魏时期墓葬的特点就会凸显出来,它们的神秘面纱就会被我们一步步揭开。因此,要想深入了解曹魏墓,就必须了解西晋墓,要弄清它们的传承关系。

幸运的是,固岸墓地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机会。给了我们抽丝剥茧、揭开曹魏墓的神秘面纱、了解的它机会。

2006年4月,我们在固岸墓地同时发掘了两座墓葬,其中一座编号为M40,另一座编号为M52。

M52,是一座规模较大的砖室墓,它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由于发掘之前已经被盗,墓室的上部和四壁全被破坏,四壁仅剩下一两层墓砖,其地面的铺地砖保存的还算完整。因此,其墓室的结构已很难搞清楚。

此墓虽然被盗,但是仍出土了一大批东西,统计起来有:铜镜1面、铜钱2枚、圆形陶盘1个、多子槅1个、陶盒1个、陶勺1个、陶奁2个、双耳扁陶壶1个、陶俑1个、陶碗2个、陶罐4个、陶牛1套、陶灶1个、陶釜1个、陶井1个、陶耳杯1个和银环1个。从墓室被破坏的情况看,此墓被盗不止一次,其盗扰的程度也是出人意料的。根据盗墓者的习惯,他们是不会把那些价值较高的金银铜玉留下的。而这些剩余下来的器物,多是被认为价值不高的陶器,除了铜钱,仍有22件套。因此,它当初究竟随葬了多少器物,都是一些什么东西,目前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但是,我们有理由认为,当初随葬的器物要比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器物多得多。

这座墓出土的器物中,包含2枚铜钱,是铸造于西晋时期的五铢。其中出土的圆形陶盘、多子槅、陶牛车、双耳扁陶壶以及男仆俑,都是西晋墓中新出现的特有器物,是西晋的典型器物。而一种直口平底圆肩罐,有时也会在曹魏墓葬中出土。根据曹魏墓中一般没有金银铜等器物随葬,随葬物品较少的特点,这应该是一座典型的西晋时期的墓葬。

另一座M40,是一座土坑洞室墓。它的墓室平面呈前窄后宽的梯形,拱形顶。此墓发掘时未曾盗掘,保存非常完整。墓室内随葬有一批物品,主要为陶器,除大泉五十和五铢两种铜钱12枚外,包括盖弓帽1个、陶盒2套(每套含盒、盖各一) 、陶壶1个、陶井1个、陶罐1个、陶奁1个、耳杯2个、托盘1个、灶1个。除铜钱外,共计11件套。

此墓中随葬的盖弓帽、陶壶、陶井、陶灶、方形陶托盘都具有东汉器物的特征,我们认为它的时代不会距东汉太远。所出土的陶罐为具有西晋时代特征的翻口罐,说明它绝不是东汉时期的东西。而方形陶托盘到西晋时已经绝迹了,代之而起的是圆形托盘,故判断其时代最晚不会超过西晋。所出土的大泉五十,为东吴时期铸造的钱币。所以它的上限不应该早于三国时期的东吴,下限不会到西晋初期,它的时代应该是介于东汉和西晋之间,因此,我们断定它是一座曹魏时期的墓葬。

另外,我们需要介绍的是,西晋时新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器物,如方形多子槅、盘口壶、空柱盘、武士俑、牛车、犀牛等。

该墓出土的陶灶和陶井也和前代有明显的区别。如晋代的陶灶,火口均作长方形并有较高的挡火墙,两汉陶灶的火口一般为椭圆形,挡火墙很低。再如陶井,在西晋时已由方形或圆桶形变为带有屋顶状的折沿圆桶形。知道了这些区别,对我们的鉴定工作有很大帮助。所有这些细节方面的东西,都成为了我们判断这座墓葬属于曹魏时期的重要依据。这座墓葬的发现,无疑给我们今后的工作带来了诸多益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