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家李曙森校长

教育家李曙森校长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家李曙森校长李曙森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界的著名人物,在共和国教育史上有其重要地位。李曙森在天津大学担任领导职务长达45年。新中国教育家李曙森李曙森自1953年到天津大学工作,在治校办学方面有远见卓识和突出建树。李曙森是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制度的重要奠基者。1956年2月,上级党委决定率先在天津大学试行党委制,李曙森同志兼任党委书记。李曙森全面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

教育家李曙森校长

李曙森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界的著名人物,在共和国教育史上有其重要地位。1953年,他担任天津大学副校长,之后历任党委书记、校长、名誉校长,1998年去世。李曙森在天津大学担任领导职务长达45年。

李曙森,河北省霸县人,1910年6月7日出生,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英国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36年,李曙森在河南鸡公山东北中学开展“民先”工作,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李曙森早年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对敌斗争中英勇果敢,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先后担任山西新军二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六团政治部主任,晋绥八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共晋绥分局八地委委员兼静乐阳曲中心县委书记,晋绥军区外国记者访问团接待团长、军区接待处处长,东北人民自治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西满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兼西满日报社社长、军调处执行部第三十六执行小组中共代表、少校参谋及代组长,富拉尔基地委委员、宣传部长兼景星县委书记,哈尔滨市教育局长,松江省教育厅长兼哈尔滨市教育局长。建国后,他先后担任中央外交部亚洲司专员、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副司长、中央高教工业教育司司长兼中等技术教育司司长、部党组成员。从1953年始至1998年去世,他先后任天津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校长、名誉校长,历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第八届及第九届人大代表、天津市第六届及第七届政协副主席、天津市政协党组成员。

img33

新中国教育家李曙森

李曙森自1953年到天津大学工作,在治校办学方面有远见卓识和突出建树。

李曙森是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制度的重要奠基者。1953年,他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在对天津大学党建工作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中央呈报了《关于实行党委制的一些意见》,提出了党在学校的主要任务。他指出“高等学校的党组织,今后将按照党章对学校各项工作实行领导和监督”,“正确执行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知识分子政策”,“在马列主义思想指导下,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改进与提高各方面工作,使我们的高等工业教育完全适合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同时还具体提出了如何加强党的领导的建议:“实行党委制。实行党委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制度,是加强党对学校工作领导与监督的根本措施。实行党委制是建立党对全校工作的统一集中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监督作用。”他的一些建议既具现实性又具有前瞻性,对于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2月,上级党委决定率先在天津大学试行党委制,李曙森同志兼任党委书记。工作中,他反复强调“抓紧党建工作是学校工作根本问题之一”,强调党对学校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领导,是“集中力量研究解决方针性、政策性、政治方向、工作前进方向以及思想方面、工作方面的重大问题”。在他的领导下,天津大学逐步建立起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党委领导体制,为新中国高校建立党委领导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

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主席到天津大学视察并做了三点指示:“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对于天津大学加强党建工作,实行党委制做法的肯定。

1961年,由李曙森同志执笔拟就了《关于高等学校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的工作条例(草案)》,为《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制定,提供了系统的参考意见。李曙森同志的这些见解对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构建高校管理体制,乃至当前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李曙森全面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着手师资队伍建设,特意选派了一批教师苏联留学进修,这批教师回国后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骨干作用。1961年,他起草了《关于师资培养提高工作的意见》,确定了“全面安排、长期稳定、重点培养、普遍提高”的师资培养方针。1963年,他主持颁布了《天津大学师资培养提高工作暂行办法》,提出了教师进修提高的六项原则,要求正确地处理红与专的关系,教师的全面要求是又红又专,只专不红是不对的,只红“不专”也是不对的;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既要不断地充实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参加必要的生产实践及科学实验,使理论密切结合实际。他领导制定计划,选定18名老教师为各学科学术带头人,选定62名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这些人的培养,为天津大学以后的发展储备了学术力量。

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8年,李曙森在《关于天津大学怎样办的初步设想》中提出:“师资队伍是办好学校仅次于领导班子的一个关键问题,只有有了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并在科研方面出成果。”他提出“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和“进一步培养1969年和1970年后己留校的青年教师”的举措。事实证明李曙森提出的措施是正确的,不仅缓解了当时天津大学师资力量缺乏的困难状况,也为师资队伍的长远建设打下了基础。

李曙森具有全球化视野,主张工科院校也要多学科综合。李曙森在工科院校工作了半个世纪,熟悉、了解工程教育,对于单办工科的利弊心知肚明。1959年,修订天津大学教学计划时,他就强调数学、物理、力学、化学为重要基础理论课,必须加强。在专业设置上,他主张专业范围要宽些,综合性大些。为推进天津大学工科与文理科的结合,他曾率团到北京大学洽谈合作事宜,双方签订互助合同,实行交流互补,开我国大学合作之先河。

他在《谈高校改革诸问题》中提出“综合发展是世界现在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的观点,强调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理工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1978年底,天津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批建立了管理学科,为学校向工、理、文、管相结合的更加综合的大学发展夯实了基础。

李曙森吸收世界大学功能转型的经验,提出:“重点院校要教学科研并重。”他说:“高等院校一直提‘以教学为主’,我认为只要条件较好学校就应该教学和科研并重。教师必须又教书又搞科研。”1978年以后,天津大学的科学研究工作逐步恢复,增加了对于教师的科研要求,增加了专门的科研编制,形成了专兼职并举的科研队伍,形成了以工程研究为主的科研特色,为以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曙森是国家高校重点建设战略的首倡者之一。1983年5月,在我国首次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李曙森与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浙江大学名誉校长刘丹、大连工学院名誉院长屈伯川联名,由李曙森执笔,向党中央提交了《关于将50所左右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议》,被尊称为“835建言”。这一“建言”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邓小平亲笔批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建议书记处一议。”不久,国务院决定采纳这一建议。“七五”、“八五”期间,相继将一些大学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拨专款给予重点扶植。随后,国家于1995年和1998年分别启动了举世瞩目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在这一重要战略的支持下,一批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进而从整体上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