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教育家何士林_李景煜诗文选

教育家何士林_李景煜诗文选

时间:2022-07-1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家何士林_李景煜诗文选何士林,字杏农,别号养气主人。宣统三年春回籍,奉省委为缅宁高等小学正教员,从此开始教育生涯。直到1923年应省立永昌第四中学杨校长函约赴永昌任教员。“何老师”是缅宁全县人民给他的真诚而敬仰的称呼。他是第一批出省接受缅宁点燃新教育火炬的旗手。在家庭关系上,何老师遵循中国传统的道德行事。因相信鸦片烟可以避瘴毒,到双江简师任教时吸食少量鸦片成瘾。晚年烟价暴涨,改吸食为吞食。

教育家何士林_李景煜诗文选

何士林(1882—1947年),字杏农,别号养气主人。8岁入私塾读书。10岁读完《四书》,16岁至18岁受业于主讲凤翔书院的通判黄鹿泉。19岁到永昌应院考,岁试入学。21岁再赴保山科试补廪。次年在县城设馆教亲友子侄。与好友彭仲伦、邱悟庄、杨树生等组成缅宁文会社,习作诗文,月旦会评一次,轮流由会友做东。23岁应省令各府厅州县选送生员赴省城高等学堂师范班深造2年,适高等学堂改为优级师范,转入文学教育组继续学习2年毕业。宣统三年春回籍,奉省委为缅宁高等小学正教员,从此开始教育生涯。1912年(民国元年),奉缅宁教育会委托,任会长兼两级小学教员。1918年县长田炳经筹办缅宁师范讲习所,委任所长兼教员。直到1923年应省立永昌第四中学杨校长函约赴永昌任教员。1925年受聘为永昌二部师范教员。1928年永昌匪乱回乡,受地方委托筹设中学。次年,成立缅宁县立初级中学,受教厅委为校长兼教员。1932年任缅宁教育局长兼教委副委员长、县抗敌后援会主任干事、县中史地教员。至1935年受北区聘任两级小学校长。次年,嵩明李文林任双江县长,并建立双江简易师范学校,受聘到双师任科学教员,继任双江教育局长。1940年自双返缅,奉委任第一、二区教育委员兼县中史地教员。次年,省立缅云师范成立,受聘为专任教员。兼教师范及附中历史教育课,并任缅宁县教育会主任干事。1947年病逝,享年64岁。

“何老师”是缅宁全县人民给他的真诚而敬仰的称呼。他以终生为教育事业服务的奉献精神,给后世留下了光辉的榜样。从1912年走上教育界起到1947年逝世止的近半个世纪岁月中,他不慕荣利,不计职位高低,不管在家乡或到永昌、双江都坚守教育岗位,以“得天下英才而乐育之”为终生抱负。他一生中直接教育过的学生超过3000人,遍布在西南边疆各县的各族各界。在庆祝他60寿辰和从事教育工作32年的纪念会上,彭桂萼称他是“边疆教化工作者的灯塔,伟大的标准导师”。[1]是“当今边疆的孔子”;[2]“缅宁教育史上空前的人物”;[3]王树藩赞他是“开创缅宁新教育的鼻祖,是开垦边荒文化的园丁”;[4]这些话他当之无愧。

何老师是在缅宁教育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坚贞不渝的拓荒者。他生前的教育制度是传统的科举制度。适应封建制度的需要读的是“四书五经”,极少经世致用之学,造就的绝大多数是封建礼教的书呆子。他是第一批出省接受缅宁点燃新教育火炬的旗手。与他同时代的人中,留学外省外国者不乏其人,但都或登仕途,青云直上,或操军旅,叱咤风云。只有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数十年如一日,创办小学,创办初中,眼看着自己的学生一个个当了校长,他还是乐意去当教师。他从不在学生前摆老资格,从不计较报酬有多少,只知道育人,只知道为新教育做奉献。抗日战争以后,物价暴涨,教师待遇微薄到不足以糊口时,一些教育工作者纷纷改教从商从政,高车驷马,发财致富去了,但他丝毫不动摇坚守岗位。

何老师个子不高,略有点驼背,看去有些瘦,但却很有精神,面色红润,时时笑容可掬,对人和颜悦色,慈祥亲爱,在他脸上,似乎看不到悲伤、彷徨,只有进取和希望。他经常穿着蓝布长衫、戴着瓜皮小帽、脚踏布履、手握讲义,天天健步来往于从东大街到大黉宫的青石板路上。去时匆匆忙忙,一身清洁;回时一身粉笔灰,从老花眼镜下露出夹着喜悦的笑容。(www.guayunfan.com)何老师的父亲名炳清,历任地方团务,喜爱读书,家学渊源,藏书很多。他又自幼好学,饱读经史子集,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但他不像一般冬烘先生以国学轻视新学,而是以极大的热情去接受新思潮,学习新知识、新科学。在四年师范的学习中,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各学科知识,不但能教好国文、历史、地理、教育心理、教育概论、教学法等课程,还能教算术、图画、音乐、体育等课。尤以教史地为一生专业。他对于中外历史主要年代、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影响十分熟悉清楚,对本国和世界地理的自然、经济、人文了如指掌。随手在黑板上绘制的地图,是那样的准确。不论讲什么课,他都生怕学生听了记不住,事先查阅许多参考书,认真写出讲义,每天提前进入教师休息室,铃声一响就走上讲台,先把讲义抄两三黑板,再开始讲课。由于他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讲起来十分生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上鸦雀无声。有时他讲得出神,竟忘记了下课,往往使下一节课的老师徘徊在教室前听他讲。他爱学生如子弟,以仁爱感人,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循序渐进,做一个有用于国家社会的人。从没见他骂过一次学生,学生敬他如父兄,从他的立身行事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平常调皮的学生,在他面前也表现得规规矩矩。在他一生的教书育人生活中,除了生病请假外,从不缺课或迟到,他说当教师还缺课,是对学生不负责,是失职行为。他希望:“诚愿继我之后者,大输培养之热心,常思改进之方法,使我邦青年学子,尽具有完全道德之修养,普通生活之技能,勇敢尚武之精神。”[5]他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实践者。

何老师曾是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分子。宣统元年他在优级师范读书时,曾为陆军小学的爱国师生组织募捐救国金,帮助翻印反清和鼓吹革命的书刊,他是缅宁第一位提倡女权,主张男女平等的先驱,不仅极力为女子小学的成立尽心尽力,还首倡成立天足会,命令女校全体师生带头解放缠足,并在全县宣传推广。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东三省后,全国县级以上都成立抗敌后援会,他担任了缅宁抗敌后援会的主任干事,积极进行爱国主义宣传。他的心脏和这些代表时代潮流的脉搏一起跳动。

在家庭关系上,何老师遵循中国传统的道德行事。他在母亲面前,克尽人子孝道。除了生活起居的周到照顾外,每天夜里要读一段历史故事或章回小说给母亲听,共读了100多部。母亲寿终正寝,送到墓地安葬后,在墓旁搭起芦篷,守护百日方回,把好田尽让给长兄。他家的田地不多,所收租谷仅足一家糊口,教书所得,多买书籍。因相信鸦片烟可以避瘴毒,到双江简师任教时吸食少量鸦片成瘾。晚年烟价暴涨,改吸食为吞食。他言而有信,十分重视友情,一诺不改。几次到外地教书,都是在友情难忘的情况下答应了就认真履行诺言的。好友相遇,往往要吟诗以助雅兴。因他在光绪九年九月九日出生,这是在旧社会里一个难能可贵的日子,每年九月九日,诗友们总要在他家里聚会吟诗,或相邀登高野游,或在子孙庙观稼楼把盏庆贺。

何老师一生洁己奉公,清廉如水,不苟取半文非义之财。在担任两等小学校长期间,兼任女子小学校长及所任课程纯粹是尽义务,不支半文薪水。在担任缅宁教育会会长时兼任两等小学教员也不支薪。几度担任教育局长、教育会长、教育经费委员长,除按规定应得薪金外,从不以任何名目多沾一文便宜,将全部公款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上。家中客堂上挂有朱伯庐先生《治家格言》一堂,时时教育子孙,不可欺人,不可慢人,不可亏人,尤不可贪污。晚年生活很困难时,偶尔向亲友学生告贷一点,都如数记在一个账单上,自知病重不起时,将账单列入遗嘱,交代长孙何绍文一一还清。

1942年10月,何老师寿届六十,也是他服务边地教育32年之期,缅宁教育界彭桂萼等28人发起敬师运动,筹备纪念活动。发动全县各界人士参与。10月17日在省师大礼堂召开了有全县各机关学校代表300多人参加的敬师纪念会。会后集队由乐队先导,送志庆匾对到何府悬挂,并将募捐到的余款编印了纪念专册《缅云师范丛刊》之二《满园桃李》一书。在此之前,缅宁县政府和缅云师范学校曾会衔呈请云南省教育厅《核奖何教员士林文》一件,并附履历表及事实清单各一份。又由省师函请缅宁县政府按年提给何老师赡养学谷若干石,以资鼓励。经教厅以优良教师申报教育部,教部发给奖金国币1000元。教厅发给奖状一件,教育厅长龚自知题签《满园桃李》书名并题赠“立己立人”匾额。

何老师一生教史地,写下了大量的讲义稿,也写过很多绝律古诗。未能刊印,存下来的仅有《缅宁历代大事记》《缅宁地理概况》《双江地理概况》《缅宁两等小学校建立记》《记天仙山》《双江夷民生活素描》《布京鸿爪》等少数诗文。

1947年初,何老师一病不起,于10月13日寿终正寝,身后除图书外家无余财,教界同仁发起募捐集资,公葬于斑凤山魁公墓旁。1953年成立缅宁专区,开展基本建设,墓地被迁,原墓表毁坏,现已无从查考。但是,何老师一生为边疆教育服务的丰碑,却永远铭刻在被他的雨露所滋润成长起来的学生们记忆中。何老师高尚的人格,将永远楷模于世!

写于198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