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高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二、高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经济效益的核心是其“产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这样才能寻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二、高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致的,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因此高等教育也要追求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同时必须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要求讲究经济效益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高等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包揽了高等教育的一切事项,即政府投资、政府办学、政府管理,这种办学模式显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他保障了高等教育的稳定和质量。但是,当政府财力不足时便会限制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面对这种情况,90年代以后,为了推动高等学校良好的发展,各高等学校逐步实行各种形式的收费,直到1997年全面推行收费制度,这使高等教育经费由政府、社会、受教育者共同承担,高等教育因此也被推向市场层面。高等教育既然被推向了市场,追求经济效益便符合了市场运作的规律。

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来看可以指单位时间内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各种资源的消耗之间的关系。内部经济效益是一种微观的经济效益,即投入产出之比。[8]投入和产出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协调发展的一种关系。因此,在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讲究投入与产出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原因。

1.是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办学弊端的要求。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一条基本原则。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不太讲投入产出关系,或者说只讲计划下的投入和计划下的产出,因而形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统得过死、办学效益不高的弊端,从而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这是当前必须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的历史性原因。

2.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讲效益、讲竞争、讲法制、讲平等的一种经济。这种经济最根本的是讲效益,如果没有效益就不会有地位,甚至无法生存。因此,讲效益是我们当今社会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不遵循这条原则,社会就不会发展,也不会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作为微观市场主体是独立的,利益是直接的,约束是硬性的,竞争是无情的,这些基础性的条件导致并决定了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式,即对市场变化的信号反应是灵敏的,对市场行为的决策是及时的,从而使教育市场的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并产生较高的效益。[9]高等教育只有讲效益才能生存和发展。当然,我们这里讲的效益是保证质量的效益,同样,我们讲的质量也是讲究效益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学校提出的“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要求来办好高等教育,使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是适应我国特殊国情的要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仍需要不断地发展教育科学事业。然而,国家的财力有限,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虽然年年提高,但仍然不足,缺口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尽快发展高等教育,只能走质量效益型办学之路,在有限的投入(人、才、物)下,争取最大的合乎质量要求的产出。

4.是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需要。质量和效益是一种辩证关系。如果没有质量或质量低劣,那么培养出的人才就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也会影响学校声誉,导致办学的效益很低,使学校办学更加困难。因此,没有办学质量就没有办学效益。反过来,讲求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如果培养的学生质量高,社会供不应求,学校将会得到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从宏观方面看,只要把握和处理好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关系,就能提高办学效益。换句话说,就是要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量大的合格产出,得到尽量好的办学效益。[10]

(二)高等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要求注重社会效益

高等教育是一个特殊产业,高等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要求讲究社会效益。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是指高等教育活动对整个社会的长期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包括对社会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素质等诸方面发展的影响。[11]由此可见社会效益是高等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

高等教育承担着直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劳动者、培养人才的重任。自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学科比较齐全,层次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已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为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高等教育因此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彰显了其不可或缺的地位,能否接受高等教育也成为社会个体确立的较高的人生目标

3.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高等教育既然是一种特殊的产业,追求其固有的社会效益和顺应市场规律追求经济效益已经是不可更改的目标,因此,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必须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1.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保障。高等教育自1997年开始全面推行收费制度以来,尽管经费的来源渠道多了,但仍然不能改变我国高校经费紧张的难题。因此,目前高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费。经费不足,高校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不能正常进行,无法保证向社会输送急需的新型人才,高校得不到社会强烈的认同,其社会效益就无从谈起。可见雄厚的经济条件是高校发展的保障,可为高校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创造丰厚的物质基础条件。在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下,高校可以扩大自己的招生规模,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条件,可以引进优秀的高层次的师资力量,可以提高学校科研及高校特殊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扩大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从而为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实现提供基础条件。

2.经济效益包含在社会效益之中。高等教育追求的经济效益与其他部门有所不同,经济效益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目的,它是为实现社会效益而派生出来的目标,因此高校的经济效益包含于社会效益之中。高校的经济效益必须通过服务社会的途径体现和发挥,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高校经济效益的核心是其“产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这样才能寻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是一切遵循市场规律的部门的最高目标。高校在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与经济效益最大化之间有一致的地方,又有矛盾的地方,当两者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应无条件地服从社会效益,因此无论是国办高等教育或是民办高等教育都不能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保证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条件之下,应该追求经济效益。[12]

3.社会效益引导经济效益。高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经济效益为社会效益的实现提供基础条件,反过来社会效益引导经济效益。高校通过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通过服务社会,取得显著社会效益,从而赢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这将会吸引更多、更优的生源,赢得当地政府的更有力的支持,也就扩大了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引导是看似无形却又有形的力量。[13]社会效益之所以能引导经济效益是因为高等教育除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外,还有作为产业的普遍共性——社会对于教育“产品”的认知度,也就是无形资产的积累程度。因此,社会效益能够刺激和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在高等教育中,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经济效益,这才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