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电脑设计的技术与艺术

一、电脑设计的技术与艺术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而易见,电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应是利用电脑进行艺术设计。当今社会,懂电脑会电脑会设计软件的人很多,但具有良好艺术素养而又能熟练地驾驭电脑却属凤毛麟角。因此,在高校美术专业的电脑设计课程中,艺术素质全面提升无疑是教学的根本任务。艺术是设计软件技术的依据和基础,没有“艺”,设计无从谈起。

一、电脑设计的技术与艺术

不言而喻,电脑设计课程具有不可替代性。电脑技术的发展给艺术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电脑美术教育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全球化经济和立体化的商业竞争,电脑设计的创新使艺术设计具有更能充分反映设计者思维意识的优势。有一个很好的创意固然重要,但设计作品最后的视觉效果却是传统技法不能胜任难于实现的,如编排的自由,灯光的取舍,复杂的透视,形的随意处理,色彩的微妙变化等等,传统技法表现这些要求既费时费力又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对电脑技术的学习和熟练掌握无疑是该门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

但是,教学内容并非教学目的。显而易见,电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应是利用电脑进行艺术设计。要真正达到这一目的,并非只是能熟练地使用电脑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今社会,懂电脑会电脑会设计软件的人很多,但具有良好艺术素养而又能熟练地驾驭电脑却属凤毛麟角。在当今世界随处可见充斥着社会各个角落的电脑设计的打印品中,我们能见到多少有深度、有创新价值的作品?因此,在高校美术专业的电脑设计课程中,艺术素质全面提升无疑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我们知道,进行艺术创作(或设计)时,首先要具有交流的愿望和情感,要有感而发,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的产生并非凭空臆想的结果,而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切体验、深入认知和高度提炼。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也应从中体味出设计者的个体修养、感情等因素。《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谓艺术,则应对人性心灵进行形而上的发掘。艺术发乎于人的本性和个体的修养,反过来,它又愉悦于人的感官,陶冶人的性情,在完善人格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视觉艺术中,艺术设计或创作总是要求不断出新,要求作品的风格、内涵、形式等面貌独特。试想,如果仅仅专注于技术,痴迷电脑操作,创新从何谈起?

“设计是一种人类的文化活动,不仅在设计活动中包含着美学原理,同时也揭示了文化的内在本质和层次结构,它的内部关系及与其他社会生活现象的关系”。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不光是对软件的熟练运用,也不只是一种华丽的视觉符号,它是通过其独特而精湛娴熟的艺术表现手法,传达设计者对其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并反映其具有思想深度的内涵,引起观者产生共鸣。艺术是设计软件技术的依据和基础,没有“艺”,设计无从谈起。设计软件技术依附于“艺”而存在,“艺”之不存,“技”有何意?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技”不可能重于“艺”而存在。教学实践证明,在电脑设计教学中,“重技轻艺”从逻辑上也是行不通的,如果没有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及其价值观念和中国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纳入设计教育的视野,已造成不少设计作品在许多场合受到来自艺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误解,仅从这一点上看,这些设计作品也是失败的。

艺术与技术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去掉任何一方都不成其为艺术设计教育。然而,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却形成了当人与机器发生关系时,总是“工具”、“计算”等占主导的现象。应该承认,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实际是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是由设计者通过自身情感蕴藏,以设计软件为载体而实现的。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感性的、人性的、形象的、不受约束的、灵活的、跳跃式的思维方式是不可缺少的。对于此,正是当前电脑设计教学往往只注重设计软件教学的常见方式所欠缺的。只重视设计软件的技术教育,弄不好就会培养成了匠人。所谓匠人,就是只有技法,而无思想,更谈不上创造性,这种人注定沿着别人的路走,或永远在某种外力的牵引下行动,这便使当今社会出现大量的所谓设计人才,设计软件运用得非常娴熟,然而最基本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都没有,更何以谈其创新、修养、品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