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乡族的宗教文化

东乡族的宗教文化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 东乡族的宗教文化东乡族是我国的10个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伊斯兰教已经渗透到了东乡族人民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生产等各个领域,而且对东乡族的产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东乡族自治县境内的东乡族和回族都是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主体民族。伊斯兰教是东乡县的主要宗教。东乡族人口在全国10个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中位居第四。
东乡族的宗教文化_中国东乡族

第五章 东乡族的宗教文化

东乡族是我国的10个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伊斯兰教已经渗透到了东乡族人民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生产等各个领域,而且对东乡族的产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东乡族尚未形成时,其先民撒尔塔人已经信仰了伊斯兰教。“撒尔塔”不仅是东乡族的自称,其中也包含着“伊斯兰教徒”的含义。东乡族形成之初,教派比较单一,自明末清初以来,随着伊斯兰教苏非教团教义的传入,逐渐形成了教派和门宦。

教派与门宦在东乡族中兴起后,因各派对一些伊斯兰教旨、教义和《古兰经》念诵及某些经典的解释有了分歧或认识上的不同并各持己见,各派间的排他性和矛盾日趋明显,特别是清末民初新教崛起之后,各派之间特别是在新、老教派之间界限分明,彼此间水火不容,由此引起的争端时有发生,并构成了各自迥然有别的特点。中国伊斯兰教在东乡族中通常分为三大派系,即老教、新教和新兴教(又称“赛莱非耶”)。老教又分为四大派系,即虎夫耶、哲赫忍耶、库布忍耶、戛德忍耶。各大派系又分出若干小派系,小派系也叫“门宦”。“门宦”属于伊斯兰教中的神秘派,在国外被称为“苏非”(阿拉伯语),在我国新疆被称为“依禅”(波斯语),在甘肃、宁夏、青海一带称为“门宦”。东乡族人信奉老教(门宦)的人数最多,共有9个门宦:胡门、白庄、华寺、大拱北、张门、穆夫提、沙沟、海门和疯门。新教(又称为伊赫瓦尼)的信徒分布较广。新兴教(称“赛莱非耶”,又称“三抬”)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才产生的,所以信徒较少。

东乡族自治县境内的东乡族和回族都是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主体民族。据1985年统计,共有16.6万人,占东乡县总人口的84.3%。伊斯兰教是东乡县的主要宗教。东乡族人口在全国10个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中位居第四。伊斯兰教对东乡族、回族的形成、发展、风俗习惯、伦理道德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东乡族的杰出人物在创立伊斯兰教新教派和门宦制度中占有突出地位。东乡族自治县有拱北70多处,分属于大拱北、沙沟、张门、北庄、海门5个门宦。拱北(阿拉伯语,是圆屋顶建筑之意)一般是门宦教主传教的地方,并有前任教主的墓庐。东乡的每个村庄几乎都有清真寺,甚至一个村子有好几个,全县共有清真寺500多处。

一、教派与门宦

伊斯兰教是随着东乡族先民们的迁徙而到了“东乡”地区,之后成为与回族等其他民族穆斯林共同信仰的宗教,尤其是自元代以来信奉了伊斯兰教的工匠、军人、商人、平民、传教士接踵而至,生活于“东乡”的人们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教。正如前面所述,哈穆则率领的40名舍赫古杜布(智者、哲人、贤人)跋涉至东乡地区传教,当时23岁的哈穆则精通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带着有两种文字的经卷来到东乡,他的足迹遍及临夏各地,最后定居于坪庄龙家山。他无常后其追随者们为了纪念,修建了东乡族的第一座清真大寺,又称大礼拜寺。第二批来东乡地区的传教士共8人,由阿里阿塔率领,被后人们尊称为8个“赛义德”。

东乡族中的中国伊斯兰教门宦与教派较多,从门宦中分出的支派更多。例如,在东乡族中的教派有格底目、伊赫瓦尼、赛莱非耶。再如,东乡族中的门宦有虎夫耶、戛德忍耶、哲赫忍耶、库布忍耶。在各门宦下又分出了若干小支系门宦。据相关资料统计,早在1953年时,在东乡族地区的北庄门宦有教民4743户,28752人;胡门门宦有2742户,15550人;张门门宦有710户,3986人;大拱北门宦有1118户,9602人;穆夫提门宦有1178户,6796人;华寺门宦有1829户,10263人;海门门宦有390户,2184人;沙沟门宦有55户,358人;灵明堂有20户,125人;丁门门宦有40户,200余人;伊赫瓦尼派有4981户,27893人;撒拉门宦约25户,140多人。以上始传于东乡的有北庄、胡门、高山、张门门宦和伊赫瓦尼教派,其教徒分布于西北和全国其他地区。

北庄门宦创始人马葆真(1772~1930年),经名豪木钗,东乡族,原籍东乡果园北庄赤干郭峦,后迁居春台北庄村。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就在本村清真寺念经,后来在河州城八坊老王寺攻读阿拉伯文。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马葆真第一次到新疆莎车地区牙日冈道堂学经。穆罕默德第28辈孙舍赫乌尼亚同意他在道堂学习一年,舍赫乌尼亚见马葆真学识超众,又非常虔诚,随将虎夫耶的主张和干功要点传授给他,并授给马葆真传授的凭证,并授命马葆真完成朝觐后传教。马葆真回到东乡后,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赴麦加朝觐,取得“哈吉”称号。回国后便开始传教,后来信奉者增多,便迁到新北庄。从此北庄就成了该门宦的正式名称,传遍西北各地。1814~1827年,马葆真曾先后3次赴麦加朝觐、访师游学,每次都是自背行囊,历尽艰辛,长途跋涉,因而在教徒中声望颇高。马葆真去世后,各门宦的教徒都参加了他的葬礼。马葆真有3个儿子,都是当时河州地区的著名阿訇,并有宗教著作。现在教主马进成,又名舍木松的尼,是北庄门宦的第六代教主,为东乡族著名上层人士。

北庄门宦以教主传教为主,另外还有五个分支,即五大“那依布”(副手),那依布分别代表北庄“老人家”传教。五大那依布原是马葆真的五大门生,马葆真归真以后,那依布及其后代各立门户自成一家,但仍和北庄门宦保持联系,仍随北庄门宦。那依布分别有自家的拱北和活动中心,其五处拱北是:东乡族自治县境内的巴素池拱北;甘南临潭县的达子沟拱北;广河县马力庄的小杨门拱北;新疆乌鲁木齐和吐鲁番附近的芦草沟拱北;临夏市的井口拱北。后来这五大那依布支系中,井口拱北与北庄拱北分离,称井口门宦。

北庄门宦的主要特点是传教者必须获得“哈吉”称号,同时要求教主除要完成每日的五番拜之外,还要静坐、参悟和吟念“则可若”,取得牙日冈道堂传教的凭证后方能继承教主之职。

北庄门下,自清同治时马悟真反清降清之后,多出军政要人,涉及军界政坛,如管带、镇守使、师长、团长等,促进了门宦的发展。

北庄门宦传教人:第一辈马葆真,第二辈豪三,第三辈阿卜都,第四辈阿哈曼启,第五辈马绍宗,第六辈马进成。马进成现任中国伊斯兰协会副会长、甘肃省伊协副会长、甘肃省政协委员、临夏州伊协副会长等职。

胡门门宦创始人马伏海(1715~1812年),东乡族,经名艾布力则地,又称“胡子太爷”,系东乡县达板乡红泥滩人。年幼时就在清真寺学经,长大后与学友一起到西安崇文巷清真寺深造攻读,潜心钻研伊斯兰教,学成归来后,即自立教派,开始传教活动。

马伏海的伊斯兰教知识渊博,对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受到大部分群众的拥戴,胡门门宦的教旨教义迅速传播开来。晚年时,其教徒已由东乡、广河等地发展到康乐、和政等县,约有800户,4000多人。

胡门创始人生前分别在东乡红泥滩和广河太子寺修建了两处道堂拱北。拱北八卦亭天花板上刻的太阳、月亮、星星以及日蚀、月蚀等运转变化轨迹,都是由他亲自设计的。

胡门门宦的宗教特点是天空不见星辰,不能开斋;礼拜大坐和念“讨白”时举食指;给亡人送葬站“者那则”时不脱鞋举礼;礼拜和做五功之后行“都阿”时,用手擦两次面;不吃兔肉;禁止表亲结婚

胡门门宦认为阿拉伯文字头一个字母“I”,表示“一字分三,三字归一”。也就是“真主、圣人、穆斯林归为一体”。这是苏非派的主要论点。

胡门门宦的传教人:第一辈艾布力则地,第二辈欧斯麻乃,第三辈者麻龙的尼,第四辈艾卜白克勒,第五辈白舍如里艾米尼,第六辈马国泰。马国泰现任省、州政协委员,州、县政协常委,省伊协常委,州、县伊协副会长等职。

高山门宦创始人马哈三(1682~1770年),享年88岁,东乡县高山岔巴村人。高山妥家沟的高山门宦教徒主要分布在免古池乡、果园乡、坪庄乡。

高山门宦传教人:始传人马哈三,代理人马德成。陈家第一辈正月初一,陈家第二辈舍黑吉,陈家第三辈陈奴麻尼,陈家第四辈热世冬·陈明登,陈家第五辈宛嘎斯·陈登善,陈家第六辈陈世才。

库布忍耶明洪武时期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学派,始祖为波斯者俩尼人穆罕引吉尼,相传他第三次来中国传教时,途经新疆、青海到甘肃临夏,最后定居东乡大湾头。所以,教徒常把库布忍耶门宦称做“大湾头”门宦。

穆罕引吉尼逝世后,其子哎黑麦提·克比若·白贺达吉任教长期间,信教者日渐增多,之后,其影响与日俱增,信徒遍布河州各地。

目前该门宦在东乡的教徒主要分布在北岭、唐汪、达板、高山、大树、免古池、那勒寺、坪庄、百和乡等。另外在临夏州境内主要分布在康乐、和政、广河、积石山、临夏等县(市)。

库布忍耶的宗教特点是静修参悟。静修时间一般为40天或70天,最好为120天。静修期间,住在山洞里静坐修养,除送饮食的人外,不准见外人。每天早晨3时开始念“则可若”、做礼拜、念《古兰经》和参悟。每天吃7个枣,喝几杯开水,且只吃1次。

库布忍耶门宦洗亡人时,先把水床冲洗干净,然后把亡人放在水床上洗三次,直至洗净为止。站“者那则”时,先由教长站“水床者那则”,然后由阿訇、众人站“者那则”。

亡人送葬后,当晚请阿訇念《古兰经》、赞圣,从人去世的第一个7天算起,每过7天念一次,一直念够10个7天。干“尔麦里”时,由教长所在清真寺的阿訇主持,有的村庄(教长所在村庄)由教长起头念经,然后阿訇念。

库布忍耶门宦的传教人:第一辈穆罕引吉尼,第二辈哎黑麦提·克比若·白贺达吉,第三辈哎布力·考乃尼·吾斯麻乃,第四辈格兰德勒秘勒,第五辈豪三牙勒,第六辈依麻目·奴龙的尼,第七辈哲麻龙的尼和克马龙的尼,第八辈佛格勒·哈亚统吉尼,第九辈穆罕麦德·阿俩文吉尼,第十辈穆罕麦德·白哈文吉尼,第十一辈张明义。张明义现任州政协常委、省伊协委员,州、县伊协副会长等职。

伊赫瓦尼始传人马万福(1853~1934年),经名奴海,系东乡县果园乡果园村人,人们称他为“果园哈吉”,亦称马果园。马果园出身宗教世家,父亲、祖父都是称誉乡里的大阿訇。他自幼聪明好学,年轻时已在东乡北庄、红崖、巴素池等清真寺掌教开学。光绪十四年(1888年),马果园35岁时,已精通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经济上也有一些积蓄,于是赴麦加朝觐。马果园加入了“海力夕巴式”道堂,接受了“海力夕巴式”教派的教义。马果园在麦加求学4年,1892年学成归国,从海路入广州,到湖南、湖北老河口一带,在当地穆斯林中讲学传教。一年后回到东乡便在马会三的支持下,提出了“凭经立教”“尊经革俗”的10条纲领,其大意为:念《古兰经》,一人念,众人听;不高声赞圣;不建拱北;不聚众念讨白;不纪念亡人的日子;不用《古兰经》转“依斯尕退”;主张宽用法律;施济要自己干,别人代干不了;《古兰经》自己念,别人代念不行;不提办道,不推崇静修。从此,以十大阿訇为骨干,分头在河州和青海等地进行公开传教活动。民国期间,伊赫瓦尼派受地方政权的保护和支持,发展很快。1934年马果园病故于西宁

哲赫忍耶始传人马明心,乾隆九年(1744年)到河州、东乡等地传哲赫忍耶教义。东乡县沿岭乡毛柴子拱北内修有哲赫忍耶“热伊斯”墓、“热伊斯”道堂。目前东乡县哲赫忍耶教徒主要分布在沿岭、百和、赵家等乡,约400户,2000多人。

大拱北门宦创始人祁静一,河州人。马腾翼(1694~1758年)为其得意门生,东乡族,锁南镇黑泉沟坪庄村人,精通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有渊博的伊斯兰教知识。他在未接受祁静一教理前,曾在四川省阆中县礼拜寺任开学阿訇。马腾翼接受戛德忍耶学理后,成为祁静一的得力臂膀,使大拱北教理在东乡地区迅速传播开来。

东乡县大拱北门宦有石峡口、伊哈池、唐汪河沿、锁南、撒勒等拱北。教徒主要分布在锁南、大树、北岭、龙泉、董岭、达板、唐汪、免古池、坪庄、那勒寺等乡。

海门沙家号称“香源堂”,创始人海阔“海四”。其拱北原址在兰州,后迁到唐汪乡舀水村。东乡县教徒主要分布在达板、唐汪、高山、车家湾、果园、那勒寺等乡。

华寺门宦清雍正六年(1728年)河州知名阿訇马来迟所传。东乡县华寺门宦教徒主要分布在百和、关卜、柳树、东塬等乡。

穆夫提门宦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临洮县白香庄的马守贞接受穆罕默德圣裔达耶通拉希教旨而创建,雍正年间传入东乡,传到第三辈教主马显忠时起名为穆夫提。东乡县穆夫提门宦信徒主要分布在北岭、龙泉、大树、沿岭、五家、唐汪、达板等乡。

丁门门宦丁香于清乾隆年间创立。丁门在东乡县的教徒主要分布在凤山、果园等乡。

疯门门宦号称“灵明堂”,创建人马一龙,民国初年传入县内唐汪等地,东乡县疯门信徒主要分布在锁南、唐汪、免古池一带。

撒拉门宦文泉堂马文泉于1860年始传。民国初期传到东乡县达板乡,教徒主要分布在达板乡。

赛莱菲耶民国23年(1934年)广河白庄阿訇马德宝、临夏八坊阿訇马依奴斯等去麦加朝觐,接受了“瓦哈比耶”教义,回来后自称“赛莱非耶”,开始传教。东乡县信徒主要分布在考勒、唐汪、那勒寺、赵家、春台等乡。

二、清真寺与拱北的人员构成

随着伊斯兰教在东乡地区的传播发展,东乡各地的穆斯林建立了从事宗教活动的清真寺,东乡语称“麦池”。同时,也产生了“哲玛提”制度。哲玛提大小不一,基本上各自独立,互不从属,大的包括几个村庄,达数百户,小的只有十几户,甚至几户。它是以清真寺为中心,以居住点为单位从事宗教活动的基层宗教组织。伊玛目制是管理“哲玛提”内部宗教事务的组织。东乡族中的伊玛目形式分为伊玛目、尕最、二布瓦、海提、麻经、学董、乡老等。

img51

唐汪大寺

伊玛目是哲玛提的宗教首领,领导群众在清真寺礼拜,住持公共性的宗教活动,解释经典,宣讲宗教教义。在一般的清真寺内,伊玛目既是领拜人,又招收“满拉”,开学讲经,所以又称“开学”。要求由经文程度高、品德好、群众信赖的人担任。

尕最或称老师傅,是执掌宗教法规、监督执行宗教仪式、处理宗教事务并兼理行政事务的宗教法官,其地位仅次于阿訇。大部分有行政实权,由有一定资产并在穆斯林群众中有威望的人担任。

二布瓦又称二阿訇或小学布瓦,是设在清真寺经堂内的阿拉伯文教师,辅导初学者学习阿拉伯文字母及拼写方法,也教伊斯兰教基本常识和一些道理浅显的宗教经典。

海提即海推布,其职责是执掌教法并在聚礼时念“呼图白”和讲经布道。

麻经又称玛其或穆安津,俗称念“邦克”的人,专司礼拜的时辰,召唤教众上寺礼拜。

学董和乡老一般由信仰虔诚且德高望重者担任。学董管理一个“哲玛提”内清真寺的财产,决定伊玛目的选聘及其他事物;乡老协助学董管理具体事务。学董和乡老皆由本“哲玛提”的人担任。

清真寺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东乡族人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它由礼拜大殿、木纳拉和学房(经堂、住房、水房)三部分组成。

新中国成立初,东乡县共有清真寺595座,大小拱北70多处,道堂9所,平均30户有一处寺或拱北,教主12个,宗教职业者2000多人。

img52

坪庄大礼拜寺

1958年秋,开展“反封建特权”运动,全县清真寺全部关闭,其中坪庄大礼拜寺、汪集丁家大寺、唐汪汪家大寺被拆除。1959年,全县开放清真寺8所,即锁南大寺、东塬大寺、达板寺等。

1961年贯彻西北地区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后,全县开放清真寺25处,每个公社一处,即锁南大寺、果园牟家寺、春台大寺、沿岭寺、高山考勒寺、达板大寺、那勒寺、唐汪唐家大寺、免古池寺、坪庄寺等。

“文化大革命”后期,全县除赵家乡诺儿寨子“飞地”的一座寺外,所有的寺全部被拆除。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县政府于1983年3月1日,根据全县各地信教群众的要求,批准恢复清真寺26所,宗教活动点230处。到1985年,东乡县共有清真寺和拱北302座,占地242亩。其中清真寺256所,占地192.8亩,拱北46座,占地49.2亩。大殿885间,唤醒楼265间,四方1885间,阿訇281人,满拉657名。在所有清真寺和拱北中,属伊赫瓦尼的有104处,北庄52处,大拱北47处,胡门26处,张门12处,海门12处,哲赫忍耶4处,华寺4处,穆夫提17处,撒拉1处,赛莱非耶2处,多门联合21处。这些清真寺和拱北满足了全县信教群众对宗教生活和宗教场所的需要,宗教活动恢复正常。

大礼拜寺位于坪庄乡寺头村,据传由阿拉伯传教士哈穆则建于元末明初。因当时方圆几十里穆斯林都来做主麻聚礼,故名曰“大礼拜寺”。1958年反封建特权时被拆毁,复建于1980年,大殿5间,唤醒楼3层,学房8间,寺房8间,属北庄门宦,哲玛提80户,400人。

锁南大寺位于锁南镇锁南村,始建于民国初期,民国8年(1919年)毁于火,后重建,系土木结构,“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拆除。1983年复建,总投资6万元,系砖木结构,占地3亩,大殿5间,唤醒楼5层,学房12间,属伊赫瓦尼,哲玛提200户,1150人。

果园大寺位于果园乡果园村,始建于清末,复建于1980年,占地0.6亩,大殿3间,唤醒楼3层,学房10间,属伊赫瓦尼,哲玛提150户,760人。

丁家大寺位于汪集乡丁家村,建于清末,复建于1983年,占地0.8亩,大殿5间,唤醒楼5层,学房10间,属胡门门宦,哲玛提350户,1750人。

汪家大寺位于唐汪乡汪家村,始建于清初,复建于1982年,占地2.5亩,大殿7间,唤醒楼5层,学房20间。四大门宦联合哲玛提360户,1750人。

拱北,系波斯语,意为“圆拱形建筑”,在我国借用为伊斯兰教教主和“上人”之墓地建筑。1958年反封建特权运动中全部被拆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拱北建筑也逐渐恢复,至1985年有拱北45处。拱北历史和现状如下:

韩则岭拱北位于坪庄乡韩则岭村,始建于元代,第一次复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二次复建于清同治年间;第三次复建于民国17年(1928年);第四次复建于1983年。占地1.2亩,砖木结构三层八卦亭一座,亭子3间,房屋13间。墓主人哈穆则系40个舍赫古杜布之一,阿拉伯人。

北庄拱北位于春台乡北庄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复建于1987年,占地0.5亩,二层八卦亭一座,过亭5间,是北庄门宦的主要拱北。墓主人系北庄门宦创始人马葆真和第二辈教务人员。

大湾头拱北系库布忍耶门宦的主要拱北,位于北岭乡湾头村,始建于明末,历经多次修建、扩建、复建。1982~1985年,再建占地3亩,建有砖木结构八卦亭16间,墓主人系库布忍耶门宦10代掌教人和先哲。

红柳拱北位于达板乡舀水村,始建于清末,复建于1984年,占地1.2亩,砖木结构二层八卦亭一座。属胡门门宦,墓主人有三位。

伊哈池拱北位于锁南镇伊哈池村,始建于清中期,复建于1980年,占地0.6亩,有砖木结构八卦亭一座,过亭3间,房屋21间,新中国成立初有山地50亩,出家人11名,现有土地6亩,出家人7名。属大拱北门宦。墓主人马能云,经名奴龙吉尼,系临夏小西关人。

img53

大湾头拱北

高山拱北属高山门宦,位于高山乡岔巴村,始建于清前期。第三次修建于1982年。有八卦亭一座,过亭5间。墓主人为高山门宦始传人马哈三。

峡口拱北位于唐汪乡峡口,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民国17年(1928年)被国民军所毁,复建后,1958年反封建特权运动中再毁。1978年后陆续建设。墓主人为波斯人穆罕默德·罕乃菲耶。属大拱北门宦。现有八卦亭两处,二层楼两栋12间,客房、对庭、过庭、静室、碑坊、宿舍等建筑80多间,出家人20多人,有土地40亩。现由唐汪乡唐世霖住持。

三、教派与门宦的特点

东乡族的教派、门宦都有虔诚的信徒。自清代以来,甘、宁、青地区由于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的不断兴起,对一些伊斯兰教教旨教义、《古兰经》念诵法及经典的解释有了分歧观点,并各持己见,因而各教派、各门宦之间的排他性也趋明显,特别是清末以来,新教兴起之后,各教派之间的界限分明,构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

各门宦都有自己的拱北,有的门宦还有几个,甚至几十个拱北。信徒除了遵守《古兰经》规定的五桩天命(念、礼、斋、课、朝)之外,还要切实遵循自己“伍苏达得”老师之意进行“尔麦里”(本教派的宗教活动)。

每个门宦除信奉《古兰经》外,还有自己特有的经律,信徒也必须遵行不悖。各门宦自己的经律,一般是指自己门宦教主对《古兰经》、“圣训”等经律的解释和见解。

门宦都有自己的教主,又称为“老人家”。教主职位由创始人的嫡系世袭,有的门宦也有不世袭的。

各门宦的拱北是本门宦宗教活动的中心。几代教主可以有一个拱北,也可各有各的拱北。每个拱北除了大圣纪(穆罕默德逝世的纪念日)以外,还要过自己的圣纪,即在自己教派创始人的生日、亡日和其他节庆日,举行宗教祭典活动。教主系由该门宦的教民奉献“哈吉亚”(施舍的财物)供养。

老教和新教各有自己的清真寺,教民只参加本教派清真寺的活动。各教派在宗教典礼活动中,宰食的牛羊,都是由本教派阿訇宰杀的。

老教有门宦和教主,新教没有门宦和拱北,也没有教主。老教的主麻日(礼拜五的聚礼日)在任何清真寺都可以做,新教则一定要在中心地区的大寺做。老教阿訇在教民中进行活动时,先念经后吃饭,也可以接受“哈吉亚”(教徒施舍的钱财)。新教阿訇则是只念经不吃饭,吃了饭的就不念经,并且不接受“哈吉亚”。老教做了礼拜以后要念“索尔”(《古兰经》的章节),而新教做了“邦布达”(晨礼)和“虎夫坦”(宵礼)后,才准念“索尔”。

新教对天课五拾勒、非提勒、则卡提(宗教规定的捐金)看得重,而老教则对念经、“哈吉亚”看得重。新兴教礼拜时要抬手三次(新教、老教只抬一次),教徒留长发。而老教和新教均不留长发。

新中国成立前,各教派之间因各持己见而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特别是新教和老教之间的纷争不断,甚至发展到大动干戈和互不通婚的地步。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感召下,东乡族出现了各教派之间空前和睦、团结的景象。

四、东乡族宗教职业者

东乡族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清真寺。过去,它是东乡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之所,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清真寺是教民做礼拜和儿童学经的地方。新教的清真寺有大小两种,其中大清真寺管辖10多个小寺,有较多的满拉,人们把这种寺称为“韩英寺”。老教即门宦家的清真寺,属于某一门宦管辖,但其他门宦的教民也可以到该门宦的清真寺里做礼拜。一般的清真寺和拱北都有一些土地和供阿訇骑用的牲畜,像骡子、马等。

清真寺周围的信徒组成地区性的村落单位或民间组织,东乡族叫“哲玛提”。哲玛提大的有数百户,包括几个乃至几十个村庄;小的哲玛提有数十户,只有一个村庄。哲玛提通常由乡老、学董、伊玛目(清真寺的掌学阿訇)来管理。哲玛提和清真寺的关系:

阿訇是清真寺主要的宗教职业者,主持寺内的教务,给满拉教经,为本哲玛提的教民领礼拜和讲经,并主持本哲玛提教民婚丧嫁娶的礼仪活动,如念“尼卡哈”(证婚词),做证婚人;站“者那则”,并主持送葬殡仪等。

阿訇又分为三种:大阿訇,又叫开学阿訇,具有广博的伊斯兰教知识和阿拉伯文、波斯文知识,在教民中有较高的威望。掌学,是开学阿訇的助手,帮助开学阿訇主持清真寺的各项事务、讲经、教学,有较高的经文程度;二阿訇,又叫小阿訇,仅能讲一半的经文和初级的经文课本,给哲玛提的小孩子们教宗教启蒙知识。

开学阿訇、掌学和小阿訇都是经哲玛提教民充分会商后招聘而来的。在招聘期内,大阿訇是一寺之主,掌握清真寺的最高教权,并可以选任和指使掌学、二阿訇。开学阿訇、掌学和小阿訇因某种原因和宗教学识等问题,在得不到哲玛提大多数教民拥护时,便可自动辞职,哲玛提也可以随时解聘他们。上述神职人员的生活费用和部分家庭生活费均由本哲玛提的教民负担。

学董是哲玛提的教民推举出来的,专管清真寺财务和收管教民交的乌什勒(宗教捐金)等。学董必须是选举产生的,一般由德高望重的人担任。他有召集哲玛提的教民会议、会商选聘阿訇和宗教祭典活动、修缮清真寺等重大事物权。学董一般是没有报酬的。

乡老的地位仅次于学董,协助学董管理寺务和哲玛提内其他事物。乡老也是本哲玛提教民选举产生的,不同的是一个哲玛提和清真寺,学董只可推选一人,乡老则可以推选多人。

满拉是向阿訇学习经文的学生。满拉一般分大满拉和小满拉。大满拉通常是有10年学历、年岁较大者,一般要脱离家庭,由清真寺供养生活费和学费;在自己家庭食宿、学历较浅的叫小满拉(刚入寺学经的儿童不在内)。大满拉学完《古兰经》的讲诵、“索勒夫”“白亚尼”(指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修辞和语法知识、“尕最”(伊斯兰教法典知识)、“拜提”(宗教诗词知识)等课程以后,始可结业。结业仪式非常隆重,清真寺要举行“穿衣”仪式,哲玛提的教民均来参加祝贺。在开学阿訇的主持下,结业的满拉穿上一件绿色的袍子。此后,这个满拉便取得了阿訇的资格,哲玛提可选聘他当阿訇。

满拉的数量和学识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教派的发展,所以清真寺对培养满拉一般都比较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