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就业过程中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在就业过程中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劳动法》第73条规定:“劳动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退休,患病、负伤,因工伤残或患职业病,失业,生育等。”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劳动法》依据劳动者发生劳动风险的原因和性质把社会保险划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类。

■ 在就业过程中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由于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社会上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情还不断发生。所以,大学生在经过激烈的就业竞争谋得一个较好的就业岗位之后,并非高枕无忧了,还必须时时注意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1.明确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我国《劳动法》第3条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各项权利:(l)劳动者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劳动者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4)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劳动者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劳动者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劳动者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8)劳动者有法律、法规规定劳动者享有的其他权利等。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互为条件的,享受权利必须履行义务,履行义务也应享有权利。《劳动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是: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包括信守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义务,发生劳动争议后向劳动执法监督人员如实反映和提供有关情况的义务,履行调解协议、仲裁裁决、判决决定的义务等。

2.了解工作时间、工资、劳动安全、社会保险等有关规定

《劳动法》第36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工作制度。”在特殊条件下从事劳动和有特殊情况,需要适当缩短工作时间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延长职工工作时间。因特殊情况和紧急任务确需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工资是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基本形式,是指企事业、机关、团体等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根据国家预先规定的标准,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劳动报酬。为保护劳动者取得工资的权利得以实现,法律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付工资”。

《劳动法》第56条规定:“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劳动者在享有上述权利的同时,应当履行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义务。从事特种行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行业作业资格。劳动者要熟悉本工作岗位的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只有知道哪些是符合规程的,哪些是违章的,才能在管理人员违章指挥时正确行使权利,保护自己。

《劳动法》第73条规定:“劳动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退休,患病、负伤,因工伤残或患职业病,失业,生育等。”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劳动法》依据劳动者发生劳动风险的原因和性质把社会保险划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类。另外,劳动者死亡后,其遗属依法享受遗属津贴。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金必须按时足额支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