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业设置,该以谁为“风向标”

专业设置,该以谁为“风向标”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类看法认为,学科专业设置应该加强职业针对性,与就业紧密相关。进行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关键在于在综合两者所长,考虑多方面的需求。二是专业设置趋向雷同。四是专业设置具有盲目性,缺乏前瞻性。

一、专业设置,该以谁为“风向标”

面对就业压力,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社会用人部门、学生、学生家长等方方面面的关注。许多学者把问题症结所在锁定在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上,认为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性原因,目前高校专业设置情况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存在相当的差异,并指出高校的封闭性办学是造成专业设置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脱节的重要原因。

但是,不同主体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却不尽相同。一类看法认为,学科专业设置应该加强职业针对性,与就业紧密相关。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双方,因为需方希望毕业生都能够专业对口、技能出色,这样才可能尽快适应所在岗位;供方也希望实现学有所用,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学科专业设置应该拓宽口径、增强毕业生的适应性和适用范围。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因为从宏观层面看,如果专业设置过分强调职业针对性,可能导致专业口径过窄,容易引起结构性失业。而只有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才更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

实际上,关于教育究竟应当起什么样的作用,历史上也曾有不同的观点,一直争论不断。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哲学家和军人;功利主义者把职业培训作为教育的任务;赫胥黎、哈钦斯、赫斯特等人提出从“专门家”的教育转向“人”的教育等等。而我们认为,教育同时具有两种功能,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培养社会需要的劳动者。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都有失偏颇,从而造成博雅教育和专业教育均走向了极端。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上述关于专业设置问题的这两类看法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加强职业针对性,并不意味着只一味地进行窄口径的专业教育。国外许多高校通过教学和课程改革,使得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关键在于在综合两者所长,考虑多方面的需求。

大到国家,我国的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6]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到2020年,要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在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800多万人。而这些专门人才的培养,显然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培养。

小到个人,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就业去向,并很可能由此决定他们今后几十年的职业生涯。虽然说“行行出状元”,但大学生及其家庭往往更信奉“男怕入错行”,因而在进行专业选择时是反复掂量、四处咨询,就怕将来就业时遇到障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的背景下,大学依据什么来进行专业设置,需要深入探讨。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主要存在如下问题:[27]

一是我国本科专业结构较为狭窄。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看,我国高校的专业结构较为狭窄,传统专业偏多,且文理界限僵硬,学生选择余地小,缺乏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的专题课程,多年来改造力度始终不大;新兴、高新技术专业如生物等前沿性学科专业偏少甚至空白;交叉学科、横断学科的设置力度不够,不能适应科学技术交融发展的趋势和国际化进程加速后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够充分利用各校的有利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对如何尊重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也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就业时处于不利地位。

二是专业设置趋向雷同。高校专业设置雷同已成为当今高校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除了高校传统专业设置的雷同外,还突出表现在高校新增专业上。2005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高校本科新增的2442个新专业方向,在这些专业方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往年的热门专业或急需专业,在某些专业上呈高度集中状。设置同一专业方向的高校过多,而各校又同时在扩大该专业方向的招生规模,使得同一专业方向毕业生过多;在就业岗位一定的情况下,必然产生激烈的竞争,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困难。

三是专业复制严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趋同。当前,我国有不少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也不顾自身专业培养条件,为了建设综合型大学,盲目设置与自己优势专业无关而又专业性极强的专业。理工院校办文法,文科院校办理工。学校专业建设无特色,低水平重复办学问题突出,学校非优势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同度低,就业困难。另外,在培养方式上,全国高校同一层级专业采用相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各个学校相互模仿培养方式,国内名牌院校复制国外专业培养模式,国内普通学校复制名牌和重点院校培养模式,专科学校复制本科院校,学校专业建设定位模糊,特色不明,培养模式严重趋同。

四是专业设置具有盲目性,缺乏前瞻性。由于缺乏系统和科学的人才预测和规划,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确定的依据上不充分,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在政府层面由于计划方式本身的缺陷,导致确定的招生人数的准确性不高;对高校而言,由于缺乏自主招生的权利,它所提出的对新生的承受量多半从校舍、师资、招生专业的“冷”“热”度等自身外部实力考虑,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及其变化趋势考虑。因此,目前高校设置了大量应用科类专业,削弱了基础科类专业的投入,这种严重的招生不平衡不仅造成基础科类毕业生就业困难,同时也会影响应用科类毕业生的就业。

表面上看,现在不少高校都倾向于以专业方向的就业率为主要依据设置专业,而对所开办专业的长远就业前景不加以分析,具有“短视”行为,结果导致多所高校设置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造成这些扎堆培养出来的学生进校时“紧缺”,出校时却“过剩”的现象。例如,当金融成为热点以后,众多高校一拥而上,某金融院科办学实力较弱的高校一年即招收金融专业十多个班。又如电子商务专业方向,从2000年教育部开始批准在全国部分高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以来,到2003年,已经有150余所普通高等学校获批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在读的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学生达数十万人。据统计,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远远低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的47%的平均水平。而导致就业率如此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一些高校盲目上新专业,但是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欠佳,导致学生的就业率不高。

实际上,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每个学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学校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也必须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出现教育资源利用率的降低和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高校必然要持续进行改革。[28]那么,在专业设置方面,需要做什么样的改进呢?

仅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角度来看,而且是根据一些针对已经毕业并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引起注意:

——在大部分毕业生的观念里,“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相关十分重要”,实际生活中,大部分毕业生也确实从事着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程度较高的工作。导致部分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最主要原因是就业形势不好,这在基础学科和冷门专业上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认为,这些学科专业应该大力开展辅修专业、双学位、第二学位等。

——大约3/4左右的毕业生认为,在所从事的工作中,他们比较少地用到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在那些行业性、专业性强的学科,如法学、工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适用性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大学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实践技能等等。可以看出,毕业生工作后普遍感到技能方面的欠缺,这既包括专业方面的动手能力,更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和研究能力等,因此,他们很希望学校能够加强能力培养。

——毕业生普遍认为学科专业设置应更多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爱好,同时留给学生更多选择的余地。由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社会竞争的不断激烈,学生越来越希望能在大学学习期间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如希望学习更广泛的专业知识以开阔眼界,希望掌握外语、计算机、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希望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等。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能够更加灵活,打破学科专业的壁垒,综合发展、强化实践,从根本上改革我国的学科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