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与助困
2009年,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成效显著,学校被评为“2009年度全区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
一、认真做好贫困生认定及管理工作,为学生资助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009年9月,根据《广西民族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开展贫困生网上申报、认定及审核、管理工作,共认定贫困生7044人,占全校本专科生的47.5%,其中特困生2082人。
二、抓好主要渠道,切实做好国家奖助学金等资助项目的评审与发放工作
2009年共发放政府类奖助学金9283人,1510.22万元。其中国家奖学金31人24.8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509人254.5万元;国家助学金4948人985.6万元;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127人38.1万元;优秀学生奖学金1019人60.98万元;专业奖学金2603人129.24万元;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助学金20人10万元等。
三、做好社会各界在学校设立的奖助学金项目,扩大资助面
2009年学校有20多项社会类资助项目,共评选审核发放538人112.46万元奖助学金。其中美国晨光基金会奖助学金、新长城5.12自强助学金、新长城恒大慈善项目助学金、广西浙江商会郑祥福助学金、央视足球赛慈善项目助学金及华尚律师黄华校友奖学金等6项系2009年新设立的资助项目。
四、采取有力措施,为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2009年,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岗位1510个,全年发放酬金280.544万元。此外,2009年春节之际,还给178名寒假留校值班的贫困生发放春节补助金、慰问金6.23万元。
2009年学校推出“十个一”的“绿色通道”帮扶品牌,即向贫困新生赠送一套卧具、一套生活用品、一张校园亲情卡、一张食堂饭卡、一份平安保险、一张上机卡、安排一个勤工助学岗位、提前发放一项助学金、开展一对一的党员服务、设立一部咨询热线。2009年,全校共有807名贫困新生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缓交学费344.84万元,在校生缓缴学费760人,缓交学费234.53万元。
六、实施减、免、补、资助政策,健全困难群体帮扶体系
2009年为汶川大地震灾区学生、入伍立功复学及西部大开发助学工程项目学生等41人减免学费10.325万元;发放粮油物价补贴20578人399.05万元;临时伙食补贴4048人80.96万元;给984名学生提供困难补助6.95万元,包含新生入学生活补助、特困补助、贫困生能力培训资助及贫困生考研复试住宿费路费补助等。
七、坚持“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着力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
2009年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宣传写作、计算机快速录入、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系列培训活动,共有530名贫困学生参加培训。此外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爱国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帮助贫困生正视困难,克服困难,明确目标,树立自立自强、奋发上进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资助工作逐步实现了由“扶贫”向“扶志”、“扶能”的转变。
八、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发挥国家助学贷款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
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学校通过向新生寄发资助政策指南、开通咨询服务热线电话等方式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并在新生入学注册期间邀请代办银行到学校现场向有贷款需求的学生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咨询服务。开展助学贷款网上申报、审核、管理工作,2009年共有633名新生获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贷款合同金额为1084.75万;有2680人获续放款,放款金额为1249.65万元。学校全年缴纳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205.289316万元,国家助学贷款贴息金额239.0163万元。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009年,广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在全区全面启动,学校积极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全校共有655人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款金额为277.0897万元(含外省),缓解了学校以往学生贷款需求难的问题。
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2009年,学校共有35名2009届毕业生和46名2007届、2008届毕业生获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有15名2009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生获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
贷后管理:分别建立了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信息库;学校保持与贷款银行、各市(县)学生资助办公室的联系,协助贷款银行和各市(县)资助管理中心做好贷后管理的各项工作。开展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举办了2010届贷款毕业生诚信教育暨还款协议签字仪式,共有1275名2010届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与经办银行签订了还款协议。(顾京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