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对待诚信的基本态度

大学生对待诚信的基本态度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为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诚信一般的学生占62.8%。从上述统计情况看,几乎有近一半的学生在回答就业与诚信的问题时都采取了折中态度。

一、大学生对待诚信的基本态度

(一)诚信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和人生修养,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之魂,对学生来讲有很强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作为一种理想层面的道德修养,学生普遍认同。在调查中,64.8%的学生认为诚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76.3%的学生把“诚实守信”作为描述一个人品质的第一关键词语;44.1%的学生认同要防止“毒面粉”“大学生高考枪手”事件频发,最主要的手段应当是诚信教育。从认识层面来讲,92.4%的学生表示对诚信问题很重视;53.1%的学生表示诚信给自己带来的最大益处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多数学生把诚信作为一种重要品质来看待,44.1%的同学认为在构建诚信社会中,道德约束比法律约束作用更大。

(二)对于学习中的诚信,学生既注重它的存在又承认在实际中很难做到

对于学生在图书馆借书延期不还或在所借的书籍上批注、涂改的现象,45.5%的学生认为只为自己的方便,而不考虑别人,不遵守图书馆的规章的这种行为不可取;18.6%的学生表示管好自己就可以了,其他人管不了;20%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的频发完全是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不严格造成的,而15.9%的学生认为这也是学生获取和占有知识的一种体现,可以理解。在“认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人数占所有人数的多少”一题中,23.4%的学生认为较多人这样,41.4%的学生认为少数人这样,11%的学生认为极少有人这样,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是十分端正的。在问到对于校园里出现的“枪手”“枪手中介”有何看法时,53.8%的学生回答“这涉及一个人的道德问题,应该大力禁止”,12.4%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16.6%人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现象。

(三)对于诚信与信贷,很多学生认识到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契约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运用金融手段,由银行面向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发放,用于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生活费,并由国家财政给予利息人民币信誉贷款。调查发现,当问及如何看待不少学生贷款后不能按期归还的现象时,78.6%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信用问题,有借必有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只有8.3%的学生认为这是国家发放帮助贫困生的,不还也可以。这说明很多学生认识到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契约,而没有简单地看作是国家的一种资助。

(四)对待诚信与就业,大部分学生采取了折中的态度

在关于就业诚信的调查中,作为一种品质,诚信在实践中体现出了很强的相对性或者不确定性。认为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诚信一般的学生占62.8%。在“你在毕业择业时,如果看到别人写假履历,做假证书、奖状等而找到了一份比较好的工作。这时你的做法是”一题中,47.6%的学生回答“作假迟早会被用人单位发现,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自己一般不会作假的”;44.1%的学生表示诚信是做人之本,自己决不作假;有6.2%明确表示也会作假。在被问及“若你是企业领导者,你能否接受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的违约行为”时,38.6%的学生认为一般不能接受,因为造成了企业的损失;32.4%的学生表示这是年轻人不成熟的表现,视其具体情况而定。

从上述统计情况看,几乎有近一半的学生在回答就业与诚信的问题时都采取了折中态度。直面自己的利益与诚信品质,谁都难免会有一场心理的较量,在诚信与不诚信之间,一个重要的参照物是自己对未来选择的正确与否。换言之,面对择业,学生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实际利益,相对于诚信的遵守,适合自己利益的选择可能更重要,这时品质不再是绝对的。品质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品质在一些我们看似更重要的事物面前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我们是坚持自己的操守还是灵活处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