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待先富者的态度

对待先富者的态度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富人的合法财富,没有必要仇视。这些调查结果,反映了人们对于富人普遍存在比较负面的看法。这些问题极大损害了整个富人群体的形象,使人们对富人积极的社会效应产生怀疑。有学者呼吁,我们不能因为部分富人的不良行为就全面否定富人的社会作用。西方国家的穷人并不埋怨富人阶层,他们认为富人有能力、有
对待先富者的态度_中国社会心理分析:献给创造“25 年中国” 的人们

5-4.对待先富者的态度

调查发现,对于先富起来的朋友,绝大多数人采取相当友善的态度,抱有怀疑、鄙视态度的人只有3.40%,41.25%的人表示还和从前一样相处。不过,对这个结果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一方面,如果原来社会经济地位差不多的朋友之间出现比较大的贫富差距时,他们真的还会“和从前一样相处”吗?另一方面,如果先富起来的人不是自己的朋友,也会友善对待吗?可惜新浪的调查没有涉及后面的问题。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难观察到这样的事实:贫富差距往往造成朋友之间的疏远甚至隔阂;对于穷人与富人都存在不少社会偏见;“嫌人穷,恨人富”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社会现象无疑值得深思。让我们来看看一些相关的材料。

材料一:有关“朋友要讲门当户对”的网络讨论

网友“残月照寒窗”的发言

人都说婚姻是要讲究门当户对的,而刚才在胡同口看到一个帖子,说朋友也是要讲究门当户对的,这点我是赞同的。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同患难的朋友,一日两人都快要饿死了,其中一人找到一个烧饼,立即分了一半给另一人,结果两人都活了过来,而那个找到烧饼的人后来发了,成了百万富翁,他给了一大笔钱给他那个朋友,而那个朋友却仍不满足。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点钱算什么,他有好几百万呢,想当年他可是给了我他的一半啊。”而那个百万富翁也想不通:“为什么我当年给他半个烧饼他就满足了,现在我给他一百万,够他花一辈子的了,他怎么还不满足?”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啊。比如有两人是曾经共患难的朋友,一人发了而一人穷了,这样的话以后这两人可能真的不像以前那样经常来往了。为什么呢?因为共同话题少了,不能说每次见面都说过去怎么样怎么样吧?而且穷人也是有自尊的,如果每次出去吃饭或者玩的时候,都是到那些高档的场所,富人理所当然地付钱,穷人会觉得很没面子,而让他来承担高额的费用他又承担不起,所以说富人请他十次他有可能只去一次,而且为了面子,还得咬紧牙关坚持AA制。久而久之,必然联系越来越少。这样的友情也不可能长久的。就像上次我们版里曾经发过的一个帖子,说朋友如果发了,你会怎么想?就像当初楼主说的,看到朋友炫耀,我自己会心里不舒服。会在心里说,有钱又怎么了?我没钱就不活了吗?有人说敲他竹杠,让他请客吃大餐,可这也只能是一两次而已。如果每次都是对方付钱,那我肯定不去了。

网友回应

一般来说,来往比较多的朋友都是和你经济差不多的。也只有这样,你们的友情才持续的久。

穷人不光自尊还敏感。设想如果自己有什么朋友发大财或当大官了,我肯定主动退出、不去高攀。差距太大的友谊,要刻意去维系,多半比较累。

“朋友是要讲门当户对的”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点势利,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得不承认它的客观性。就单看自己身边,朋友确实基本上都是门当户对的,不是经济水平和自己差不多的,就是文化层次和自己相当的,差距很大的朋友少之甚少。这并不表示自己嫌贫爱富,而是通过交往发现,经济文化水平相差不大的人在一起交流好像更容易沟通,可能这类人的共同点比较多。……就像结婚选对象,家长一般都希望门当户对,结婚前对家长的观点好像不敢苟同,结婚后才发现门当户对的好处是如此之多,大家由于生活环境相似,共同语言也就非常多。所以说“朋友是要讲门当户对的”这句话看上去感觉不太舒服,但我们有时不得不接受它。

我感觉门当户对应该是指朋友之间的思想门当户对,而不是金钱。

人与人相处关键还是每一个人对人对事的看法是否大致相同,而不是用经济水平的高低来选择朋友,否则就变成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http://www.xici.net/main.asp?doc=41175222

材料二:对“富人”的看法

杀富济贫的财神

我们这个民族对财富的认知很有特点,民间供奉的两位财神,一个是赵公明,是个军人;另一个是关公,还是个军人,他们都是杀富济贫的将士,而不是创造财富的英雄。“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口号在剥削阶级社会中是有积极和消极两重性的,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就另当别论了。试想一下,如果劳动者之间的财富分配水平彼此一样,就形成不了你追我逐的竞争气氛,到头来大家的财富创造和分配水平都难以较快提升。历史上许多的盛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激发了人民创造财富的动力,同时也扩大了国民的财富承载力。平均主义的思想意识会阻碍人们创造财富的动力。对于富人的合法财富,没有必要仇视。——《新民周刊》,2004年7月4日

富人有消极的社会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曾经在北京和石家庄进行抽样调查,对于“您认为目前富人的社会作用如何”的回答,认为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的占24.6%,认为积极消极各占一半的占40%,认为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的占29.9%;对“您认为目前社会上一些富人中,有多少是通过正当手段致富的”,回答“很多”的仅占5.3%,回答“较多”的占14.5%,回答“不太多”的占48.5%,回答“几乎没有”的占10.78%,回答“不知道”的占20.8%。这些调查结果,反映了人们对于富人普遍存在比较负面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在于:(1)部分富人文化素质先天不足。最初进入富人阶层的大多数是待业青年、“两劳”释放人员等城市边缘人群,受教育程度不高、知识素养较低、道德意识薄弱,个人知识素养与金钱地位出现“倒挂”;(2)部分富人致富手段不可取。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时间不长,市场规范尚不健全,有些人通过投机倒把、偷漏税收、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走私贩私、贪污受贿、非法经营等手段进入富人阶层,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3)部分富人的财富消费方式存在问题。他们贪图享受、穷奢极欲,严重败坏社会道德,毒化社会风气。这些问题极大损害了整个富人群体的形象,使人们对富人积极的社会效应产生怀疑。有学者呼吁,我们不能因为部分富人的不良行为就全面否定富人的社会作用。在中国社会中,富人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作用,成为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http://www.shcoo.com/2004/10-11/ 16574574781. html

富人为富不仁?

西方国家的穷人并不埋怨富人阶层,他们认为富人有能力、有本事,富人阶层的财产、声望、素质教育基本一致。但中国的富人阶层的财产和声望却存在剧烈冲突。在大多数中国百姓眼中,“富人”并不能都被得到认可。养情妇,包“二奶”,这些道德词典里最低级的词语现在已经成为某些富人的代名词……最近一段时间,河北、浙江、广东等地的国有中小企业经营者持大股的改制方式势头迅猛。一大批国企老总摇身一变,在“一夜之间”就拥有了巨额股份,成为“百万富翁”。河北省秦皇岛市某矿以1040万元出售后,原矿长占股份45%;浙江省绍兴市某食品公司的某先生买下企业240万资产中53%股份……职工面对这一情况言辞激烈:我们在国有企业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你凭什么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多普通市民都表示,对少数富人偷税漏税,道德败坏,以及其他一些丑恶的行为已经“见怪不怪”。“反正他们有钱,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跟我们没什么关系”。——《四川工人日报》,2002年7月22日

正确认识和评价先富阶层

昨日在京公布的第五次中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结果,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私营企业主,正确认识和评价先富阶层提供了有力的实证。这项调查是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联合组织,于2002年4月至7月进行的,调查对象包括了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调查显示,私营企业主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建设力量,正在健康成长。首先,私企业主队伍是一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生力军。被调查的业主大都“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他们在改革大潮中响应党的号召,不捧铁饭碗,不吃“皇粮”,艰苦创业,创造财富,提供税收,解决就业。从总体上看,他们开业经营时的资金来源,主要不是靠银行贷款,也不是遗产继承,而是靠在法律许可的经营范围之内做小生意、开小作坊,或农业生产的积累,或靠民间借贷。

本次调查还显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2001年底比1999年增长34%,90.6%的私企吸纳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被调查企业的销售额、纳税额、交费额和税后净利润等4个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02%、24.65%、22.74%和19.50%。4个指标中增长最快的是纳税额,远高于利润增长率,这充分说明近年来私企业主纳税意识普遍增强。大多数业主已经认识到,要做无愧于时代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努力做到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企业文化,积极纳税,努力发展生产,善待员工,帮助政府解决就业困难和多做公益事业,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调查结果表明,正确认识和评价先富起来的私营企业主,毫无疑问地要看这个新的社会阶层的主体和主流,这是我们观察事物或者看问题的关键所在。数据分析显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财产来源于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始积累有根本的区别;他们在不断增加财产的同时,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做出了贡献。当然,我们并不讳言先富阶层中,确有有愧于建设者称号的人和事,但这只是极少数。

我们的结论:正确认识和评价私营企业主,正确认识和评价先富阶层,对于让更多的人尽快富起来,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中华工商时报》,作者:文夫,2003年2月19日。

材料三.对“穷人”的歧视

从“政治歧视”到“经济歧视”

在这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许多人已开始以取笑、丑化贫穷为乐,以歧视穷人、落后者为能事。在那场“政治歧视”消失了二十多年后,新的“经济歧视”又在不知不觉间显露出来,人们对金钱和享乐的追求,使得“皇家”、“豪门”、“宫廷”和“贵族”字样的招牌杂街头的霓虹灯格外醒目。——“偏见还是事实?”http://www.igo5.com作者:未名2002年9月13日

为穷不仁?

穷人是值得同情的,但贫穷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赞美。穷人固然有很多优点,但也固然有很多缺点,贫穷所导致的缺乏教化,使得人穷的同时,不仅志穷,还有着更多的智穷和德穷。当然,不是穷人想要如此,贫穷和愚昧、野蛮往往是互为因果,穷人也是受害者。……但是受害者并不等于就是弱者,就没有一点潜在的破坏力,往往贫穷开出的恶之花,野蛮结出的恶之果,其破坏力是惊人的。自古以来就有“为富不仁”之说,富人的罪孽确实是深重的,但如果因此就看不见“穷人的罪恶”,那也是片面的,很多时候,后者一样的触目惊心。——“你为什么是穷人(七):为穷不仁让人触目惊心”,http://www. sconline.com.cn/economics/bxsh/20040402/20044291535.htm

贫穷导致犯罪?

多数媒体对马加爵案的报道和分析,偏重关注他的贫困背景,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一些人认为,贫穷是导致个人性格缺陷的主要原因,贫穷让人自卑,让人活得没有尊严,让人性格压抑,而人犯错误乃至犯罪只是这种扭曲心理由量变到质变的瞬间暴发,罪恶的根源依然是贫穷。——“马加爵犯罪能否归因贫穷”,http://www.338000.com/edu/list.asp? articleid=235

参考文献

1.彭泗清《:企业家财富观念的变迁》,收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编著:《企业家价值取向: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中国企业家白皮书),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56—163页。

2.李兰、彭泗清:《中国企业家的职业化进程:回顾与展望》,《管理世界》,2004年第9期,第148—149页。

3.新浪文化:《中国人的财富观大调查》,http://www.sina.com.cn 2004年9月22日。

4.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3):《在变革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十年调查总报告》,收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编著:《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上):1993—2003调查报告专辑》(中国企业家白皮书),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41页。课题组报告执笔人:李兰、彭泗清、韩由岚、郑明身、郝大海、潘建成、杨志民。本章中有关企业家成长与发展的不少内容引自此报告,在此特别向课题组和各位专家老师表示衷心感谢。

5.廖奇:《胡润玩转富豪:首富四年四换,富豪榜变幻大王旗》,《北京娱乐信报》,2004年10月13日。

6.彭泗清、李兰、郑明身、韩由岚、杨志民:《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现状与环境评价——2003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第110—119,152页。并收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编著:《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上):1993—2003调查报告专辑》(中国企业家白皮书),经济科学出版社,第43—72页。

7.赵代波:《新资本出路》,《商界》,2003年3月。

8.“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中国财富报告:转型期要素分配与收入分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

9.宋斐:《流变中的财富版图》,《互联网周刊》,2003年6月27日。

10.华民:《我们需要怎样的财富观》,《新民周刊》,2003年7月10日。

11.黄晓芳:《13年我国人民财富理念的变迁》,《经济日报》,2002年10月23日。

12.唐任伍、章文光:《论“中国富人”》,未发表论文,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13.《中国出现第四代富翁》,《解放日报》,2000年7月24日。

14.方兴东:《中关村之败:财富和影响力的巅峰对决》,载《中关村失落》,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