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大学的观念变化,观念嬗变

中国大学的观念变化,观念嬗变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顾大学“校园”的观念史,看得出“校园”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我们认为,21世纪的大学校园,应当用生态学的观念去营建和管理。潘云鹤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大学校园的主体概念是提供学习、实验和生活的建筑及其附属物,多强调其学习、研究等使用功能,而少研究大学校园与城市的关系、与生态的关系、与学科发展的关系、与学生成长的关系,以及与美的关系。[3]浙江大学这一校园建设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大学校长的新理念。

第一节 观念嬗变

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生理素质、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校园的意义就在于,它不仅为教育活动提供物质条件,而且也为教育活动提供精神要素,校园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影响人的教育力量。

校园的概念是发展的。在中国,最早的“大学”校园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泮宫”,它是封闭的,不仅有围墙,而且泮水环绕,乃为贵族而设。孔夫子则在杏树之下设坛,平民之风,极为开放,那可能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私人办学,只能因陋就简。汉代的太学,曾经有容万人的校舍,在政府官衙之侧。因为太学是官学,培养后备官僚,本身就是官僚机构的一部分,其校园当然高院深墙,俨然庙堂。中国古代的书院往往在山清水秀的僻壤,远离都市喧嚣,与学者自由讲学之风相得益彰。书院往往“左学右庙”、“前殿后阁”,庶重伦理之配,儒家精神无不体现。

在欧洲,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教学授徒没有固定的场所,体育馆、私人寓所、街头和其他便利之处,都可以成为他的教室。柏拉图的学园有了小屋和花园,而亚里士多德的学园“吕克昂”则有神庙、图书馆、博物馆、林阴小道、喷泉和柱廊。这可能不只是他们现实的能力所致,也是他们教育理念所致。苏格拉底主张自由地追随一种论点,柏柆图看重苦行僧式的理性思考,亚里士多德则注重现实的体验。

欧洲中世纪大学刚出现的时候,并不存在实体的校园,住所、街头、教堂都可以是教学的场所。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就是分别发祥于博洛尼亚市老玛乔莱广场和塞纳河畔桥头广场的周边。到后来,英国的牛津大学创建了“城”(town),它是封闭的庭式院落,高门危墙。如此营造,可能有意与世俗的世界保持心智的距离,也有维护自主独立之意识。“象牙塔”的社会功能与校园形态是统一的。

19世纪以后,产业革命和学科的进步,使大学从经院型走向公共型,大学校园的神圣不再以教会得显,校园体现国家的威重和知识的神圣,德国柏林大学和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巴洛克宫殿的样式就是这时期的典型。特别是它把城市空间引入了大学,包括把城市的街道、广场等要素引进了大学空间,具有公共设施的要素。美国人以欧洲各国大学为楷模,建造了自己的大学,也带去了校园文化的沉积,然而时代的风貌和新移民的创造力,使美国大学校园别具一格。哈佛像牛津、剑桥一样造“城”(town),不过在城市之郊的辽阔,使它有了伸展的空间,“空地”(yard)渐渐演变为现代意义的“校园”(campus)。到杰弗逊勾画弗吉尼亚大学的蓝图,不仅有牛津、剑桥的典雅,有柏林大学的庄重,更有田园的诗意,形成了早期美国大学校园的豪放,它的格调与美国大学开拓进取、与社会一体的精神追求十分契合。

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城市,它们的关系究竟应当如何,在20世纪的发展中不断有思想的交锋,而大学校园是在城中还是在城外,人们也颇费踌躇。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一些大学迁至郊外,90年代又陆陆续续返回城中。人们说,大学需要城市的文化氛围与高密度的信息,城市更需要大学的创新动力。

回顾大学“校园”的观念史,看得出“校园”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时至21世纪,我们的大学校园观念该是怎样的呢?大学的管理者应当用什么样的观念去管理校园呢?我们认为,21世纪的大学校园,应当用生态学的观念去营建和管理。勃朗弗伦纳说:“人的发展就是‘在生命的始终,正在不断生长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的逐步的、相互的适应’,这个过程受到情景和情景所涉及的背景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影响。”[1]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那么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子生态系统,而学校则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小生态系统。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N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2]。校园生态环境主要是一种人工生态环境,这个特性便赋予了大学办学者以特别的责任

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牺牲环境去发展经济,牺牲人文精神去发展科学事业,人类最终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教育何尝不是如此!与半个世纪前的教育事业相比,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不可谓不发达。但是,如今的校园已很难称为学子的乐园,区域的封闭、空间的无序、组合的失调、人群的拥塞、秽品的污染、人文精神的衰退、学术品格的变质、学术个性的受扼、创造力的匮乏、心理的脆弱、道德约束的松弛、校园暴力等,所有现代文明病都能在校园中找到他们的踪迹。我们应当认识到,校园生态环境同样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营造满足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良好生态环境,是21世纪大学的重要任务。

潘云鹤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大学校园的主体概念是提供学习、实验和生活的建筑及其附属物,多强调其学习、研究等使用功能,而少研究大学校园与城市的关系、与生态的关系、与学科发展的关系、与学生成长的关系,以及与美的关系。所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的建设上,他提出了建造一个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网络化大学新校园的目标。“现代化——即用先进的理念来进行规划和设计。这些理念包含了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概念。园林化——大学园林是自然景观和建筑的有机结合。我们要求新校区成为不同于中国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大学园林。生态化——校园的生态不仅仅是指环境与生命的关系,还包括学科与环境的关系。浙江大学是中国高校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我们提出新校区的建设要体现学科生态观和生命圈,形成学科发展之间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网络化——即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演变在建筑设计上的反映。计算机的发展使传统的树状管理模式转变为网状管理。知识的交叉越来越重要,不同学科间的流通也需要建筑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所以,网络化强调的是多样化的交流平台的搭建。”[3]浙江大学这一校园建设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大学校长的新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