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求职择业中的心理误区

大学生求职择业中的心理误区

时间:2022-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也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而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

三、大学生求职择业中的心理误区

1.矛盾心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因而产生种种矛盾的心态:他们希望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正视眼前现实;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但又互相攀比、爱慕虚荣;重事业、重才智的发挥,在实际价值取向上重物质、利益;对自我抱有充足的信心,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自卑;既崇尚个人奋斗、自我实现,又有较强的依赖感。职业目标上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自我认知上自傲与自卑并存,职业选择上独立性和依赖感错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十分迷惘和困惑。

2.焦虑心理: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国家需要、个人意向、有限的供职岗位、多样的工作环境等多元因素组合的职业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是让每一个涉世不深、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最为困惑的难题。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在各种选择和诱惑面前无所适从:或职业期望过高,不切合实际;或希望尽快落实就业单位,急于求成;或幻想无需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得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实际生活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普遍出现焦虑和烦躁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

3.依赖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不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竞争,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寄希望于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4.自傲心理:自傲心理在大学生身上反映最为突出。一些大学生或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以“天之骄子”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或自我评估过高;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很高。在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有的则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脱离实际,怕吃苦、讲实惠,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5.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也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一些大学生自我评价过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表现在就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过于拘谨,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有的大学生因为学历、成绩、能力、性格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而丧失了勇气,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

6.挫折心理:生活中有成功就会有失败。而大学生由于囿于校园,生活经历比较简单,未曾经历过太多波折,没有经受过挫折的考验,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对待挫折的准备。在就业工作中,他们往往希望一蹴而就,能够顺利就业,害怕失败。一旦受到挫折,往往产生挫折心理,感到失落、悲观失望、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

7.攀比心理: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所碰到的机遇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而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攀比,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迟迟不愿签约。

8.从众心理:大学生正处于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容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云亦云,缺乏个人主见,从众心理较为严重。表现在就业过程中,就是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追求实惠,盲目滑向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就业,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没有从职业发展与个人前途、国家需要去考虑,求安稳,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